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者和出版社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合作伙伴;出版社编辑洞悉作者、物色作者、服务作者、培养开发作者,讲究与作者真诚合作的艺术,是建立和发展出版社高素质作者队伍的根本措施。  相似文献   

2.
【考点综述】对作者观点态度的把握和对文章中心的提炼是现代文阅读的重要考点之一。文章是作者思想和世界观的反映,对作品的阅读和分析,自然离不开对作者思想观点和作者  相似文献   

3.
文本是作者向读者单向传输信息的载体,是作者特定生活情境中的语用结晶。文本凝聚着作者的文思和文情,潜藏着重要的文化密码,具有召唤力量。文本具有作者原意、作品意义和读者解释三个层面的意义。作者原意是作者想要表达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培养和建设稳定的作者队伍是提高学报质量的最根本、最有效的途径。作者队伍的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需要由编辑部和学校共同承担。通过制定激励措施 ,激发教师的创作积极性 ,引导作者向学报的要求靠拢 ,加强对个别作者的指导和对中青年教师的培养 ,建设校内作者队伍 ;建立立体网络 ,多向交流 ,建设校外作者队伍 ;在开通各种渠道 ,认识和发现学报所需要的作者的基础上建设特约作者队伍  相似文献   

5.
高素质的作者队伍是学报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是学报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在学报作者队伍建设中,要充分发挥编辑对作者的导向作用,正确处理编辑和作者的合作关系,深入研究和把握作者的心理特征,充分调动作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另外,还要善于发掘人才,有效扶持青年作者。总之,要根据栏目和选题的需要,将相关优势学术力量组织整合起来,共同打造精品名刊。  相似文献   

6.
文章的思路,是作者在理解和表达客观事物时的思想和展开的路子。它是作者对客观事物观察、分析的结果,是作者的思维逻辑性、条理性的表现。引导学生揣摩文章的思路,实际上就是指导学生学习作者如何观察、分析、理解和表达客观事物的。我在教学中很注意引导学生抓住文章思路,按作者的思路去领会、理解文章的内容。  相似文献   

7.
汉代王充《论衡·超奇》是中国古代首篇作者论,其中系统而全面地论述了作者理论和作者批评理论.王充作者论的核心是“超奇”说,这既是对作者身份的确立和对作者价值地位的认定,又是对作者构成要素的高度概括.我们可从“述”与“作”、“尚用”与“尚文”、“精诚”与“虚妄”、“珍古”与“惜今”等角度发掘其作者意识和作者批评意识,从而为作者批评理论的建设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8.
作者中心主义是作者权体系的灵魂核心,其产生于法国大革命时期。它将作者置于著作权权利结构的中心,并赋予作者神圣的精神权利。作者中心主义的哲学基础是浪漫主义、康德与黑格尔的人格权理论、近代主体性哲学和传统解释学,这些哲学为作者的文学财产权提供了合法性基础,这也是作者中心主义得以源远流长的内在原因。但结构主义、语言哲学、哲学诠释学的兴起与主体范式的破产直接动摇作者中心主义的哲学基础,使作者权扩张的合法性遭受质疑。  相似文献   

9.
仇定荣 《广西教育》2010,(26):23-24
文本与作者息息相关,是作者在特定生活情境中语用的结晶,凝聚着作者的文思和情结,贯穿着作者的生活体验和情感倾向。解读文本,自然也就离不开与之密切相关的背景资料。  相似文献   

10.
文学创作是作者独有的精神创造,一草一木皆是作者本人思想感情的浓缩与表白.作者独有的个性、情绪和气质宛如耸立在文学精神殿堂上空迎风招展的旗帜,任时空流转,逝不去作者特有的精神气质.  相似文献   

11.
时代是作者的大舞台,作者是舞台上的演员,作品是演员的独自,因此,时代、作者、作品具有一种动态的联系性,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不可分开的,在阅读作品时,不能将三者割裂开来,孤立起来,而应该联系起来,将作品置于时代现实社会中,置于作者的感情世界中,综合分析品味。一、在时代与作者情感中品味作品的好处(一)能了解时代对作者的影响。作者生活在时代环境中,生活中的一切都会作用于作者,作者对生活的感受和理解,就通过作品呈现出来,充分理解了时代环境对作者的影响,我们对作品的理解就不难了。不了解鲁迅弃医从文的经过,就不能真正读懂鲁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分析"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中的人物和梦境,指出"太虚幻境"是作者理想女儿国的蓝图;警幻仙姑是作者思想和美学观念的代言人;秦可卿是作者情感理想的化身.本文还指出作者利用这个梦交代了全书纲领,预示书中人物的命运结局.  相似文献   

13.
鉴赏诗词首先要了解背景。这里所说的背景指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作者生活的小环境,包括作者的生活体验、经历以及作者的艺术风格等。一个作者,他生活在某个时代,就一定和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任何作品,都是社会生活在作家头脑中反映的产物,是作者对生活的理解和认识的结晶。尤其是文学作品,它的意境必然打上时代的鲜明印记,必然反映作者的主观情感和思想倾向。因此,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作者的生平概况和写作时的思想状况,是理解诗词意义的前提和重要依据,通过背景去读诗解意也是一条很有效的途径。另外,大凡艺术上…  相似文献   

14.
“隐含作者”是美国芝加哥学派著名学者韦恩·布思于1961年在《小说修辞学》一书中首次提出的一个重要叙事学概念。此概念自诞生以来在国际叙事研究领域被广泛运用,并产生了重大的影响。“隐含作者”来源于作者编码和读者解码的过程中,是作者构建与读者想象推导出的作者形象,它是一个与真实作者既有联系又有差异的概念,与真实作者之间呈现出相似性、互异性与对立性的对应关系。“隐含作者”的存在有其自身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又有利于我们更好、更全面地阐释作品。  相似文献   

15.
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是指作者对事物的主观倾向,是作者思想和世界观的反映。对作品的阅读和分析,离不开对作者观点和态度的分析。作者在文章中的观点和态度,有的比较直接、明显;有的则需要对有关内容进行综合分析;还有的隐含于作品的字里行间,需仔细分析和抽象概括。下面我们就以今年南通市中考卷中的两道试题为例来探求解答这类问题的具体方法。  相似文献   

16.
西方文论中的作者论有主体性作者论、超主体性作者论和非主体性作者论几种主要形态。主体性作者论将作者本人的才能、情感、意志、生活经历和体验等看作其创作的支配性因素,典型代表有天才论、传记批评、情感论、直觉论以及体验论等;超主体性作者论则认为作者受到了外在于他或他无法控制的力量的支配,比如神、无意识或集体无意识、意识形态以及传统等;非主体性作者论主要认为主体是一种语言的建构,受语言的支配,文本书写是一种语言的编织。  相似文献   

17.
人物形象是小说艺术的核心问题,中国当代小说因作者缺乏对人物的尊重和同情,塑造的人物或是作者恣意想象中的人物;或是作者随意驱遣、摆布的玩偶;或是作者机械的自我复制,缺少可信可爱的真正意义上的人物形象。  相似文献   

18.
《藤野先生》一文闪烁着作者爱国的思想火花。作者对东京的失望,也是对“清国留学生”的失望,字里行间渗透着一股忧愤之情;作者在去仙台途中只记得“日暮里”和“水户”,这与他的“反清思想”是分不开的;作者对仙台医专给自己的“优待“,充溢着一个弱国国民的辛酸;匿名信和电影事件,表达了作者极为愤慨的情绪;作者最终“弃医从文”,也是出于救国的考虑。  相似文献   

19.
学报要生存和发展,作者和编辑两者缺一不可。在编辑活动中,笔者认为建立编辑与作者良好的互助合作关系,一是要尊重作者、依靠作者;二是要了解作者、当好参谋;三是要虚心向作者学习,热情为作者服务。  相似文献   

20.
杨静芝 《学语文》2014,(2):13-13
正一、关注作者,深入了解写作背景文学作品在很大程度上都是作者个人境遇与时代命运结合的产物,所以在每位作者的笔下都有着自己性格特征、命运遭际、思想见解和时代风物的投影,因此在进入正文的学习之前适当地了解作者的生平和文章的写作背景是必不可少的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