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宋庆龄“一生中最后一件事业”《今日中国》中文版是在宋庆龄同志的亲切关怀下于1980年10月创刊的。本刊前副总编沈苏儒先生在《怀念与祝愿》这篇纪念本刊创刊10周年、缅怀宋庆龄逝世9周年的文章中曾写道:“我刊中文版的创刊是她光辉的一生中最后一件事业。由于家庭的、历史的原因,她对海外华人、华侨有  相似文献   

2.
中国福利会     
中国福利会诞生在炮火连天的抗日战争时期。当时日本侵略者占领了大片中国国土,在周恩来的建议下,宋庆龄在国际友人的护送下,秘密地从日本人占领下的上海到达香港。1938年6月,在香港九龙嘉林边道寓所小客厅里,正式向世界宣告保卫中国同盟成立,发表了她签署的著名的《保卫中国同盟  相似文献   

3.
为中国人民敬仰和爱戴的伟大女性孙中山夫人宋庆龄,生前曾给她的老朋友爱泼斯坦写过一封信,信中说她现在正生病住在医院,医生不让她动笔,可她总是惦记着一件事,就是要写一篇章,来纪念在“革”中已故的朋友金仲华。  相似文献   

4.
我在广州停留期间,具有高度原则性,受人尊敬而又风度高雅的宋庆龄两次来到广州。她是“中华民国国父”孙中山的遗孀。她在民族和国家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亲临广州,是有深刻意义的,因为她在中国近两个重要时期都曾在这个城市生活和工作过。一次是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古老的君主制以后,继续努力保持革命的势头;另一次是准备进行1924—1927年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大革命。  相似文献   

5.
日本占领广州后,我第一阶段的战地报道工作画上了一个句号,因为我一到香港,合众社就把我开除了。在香港,我在宋庆龄领导下工作一年多,帮助她宣传并争取全世界支持中国的事业。  相似文献   

6.
中国福利会是已故国家名誉主席宋庆龄在1938年所创建的民间团体。她担任主席直到1981年去世,历时43年。如今,这个独特的妇女儿童福利团体,立足上海、服务全国、面向世界,依然工作活跃,保持着蓬勃的朝气与创造的精神,并同国外不断发展着友谊与合作关系。1998年庆祝中国福利会成立60周年之际,宋庆龄热爱人民、为祖国和人类进步事业奉献  相似文献   

7.
宋庆龄离开我们已经20年了。可是,她的光辉形象依然温馨地活在敬爱她的人们心中,无论他们是在中国还是在外国,也无论他们是在大陆还是在台湾。对于这位20世纪罕见的杰出女性,人们有各种各样的理由去缅怀她。  相似文献   

8.
宋庆龄参与和指导对外新闻传播工作的时间长达近70年。她一生创办了《中国论坛》、《中国呼声》、《保卫中国同盟新闻通讯》(以下简称《新闻通讯》)和《中国建设》等对外宣传报刊,并为这些报刊撰写了大量的稿件。她以新闻为武器,为中国革命和建设摇旗呐喊,向海外反动势力奋勇还击。在长期的新闻实践中,宋庆龄逐渐形成了自己较为成熟的新闻观,这  相似文献   

9.
当人们回首“二战”和抗日战争的历史风云时,都会以崇敬的心情怀念那些为中华民族的独立解放和人类的和平而奋斗的杰出人物,其中之一就是宋庆龄这位巾帼英杰。在她光荣的一生中,抗战期间的国际传播活动是她生命中相当辉煌的一段历史。她虽然不是军事家,但却以特殊的身份和活动,作出特殊的贡献,成为伟大的世界和平战士和出色的国际宣传家。宋庆龄作为伟大的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战士,为争取抗日战争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所作的重要贡献是多方面的,仅就新闻舆论及国际传播方面来看也是十分突出的。在国内,她为争取人民民主、争取新闻出版自由…  相似文献   

10.
宋庆龄女士诞生于1892年1月27日,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中国女性的代表,特发表《她是一朵永不凋谢的花》一,以飨读。  相似文献   

11.
春去春又回。今年1月,《今日中国》迎来了第45个春天。值此社庆之际,我谨代表全体同仁向所有关心支持过《今日中国》的海内外人士,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难忘的厚爱时间回到1950年10月,周恩来总理对宋庆龄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应当向全世界更多地介绍新中国的情况。他建议宋庆龄以她与各国人民建立友谊的长期经历和丰富经验创办一本对外的刊物。宋庆龄愉快地接受了这个建议,并亲自为这本杂志命名为《中国建设》。这个名称不仅表明这本杂志的宗旨是报道新中国的建设,而且还借以纪念孙中山先生。孙中山先生曾经办过一本名为《建设》的刊物。  相似文献   

12.
正1938年11月9日至10日凌晨,犹太人店铺的碎玻璃铺满了德国柏林的大街小巷,在月光下犹如碎裂的水晶。"水晶之夜"(Crystal Night)标志着德国纳粹对犹太人有组织的屠杀正式开始,数万犹太人千方百计逃离家园。遭遇其他途径多次拒绝后,时任中国驻维也纳总领事的何凤山,连夜向几乎走投无路的奥地利犹太人发放了前往上海的"生命签证"。法西斯阴影下,上海成为犹太人的"生命绿洲"。1939至1940年期间,两万多犹太难民辗转来到上海避难。1941年上海沦陷后,犹太难民被日军强制生活在虹口区北部"指定区域",和上海市民共同经历了艰难的战时岁月。1999年,在由加拿大温哥华中华文化中  相似文献   

13.
卷首语     
1951年,是宋庆龄女士邀请爱泼斯坦等人在北京一个雅致的四合院里共同筹办了一本刊物,这就是《中国建设》(后来改名为《今日中国》)。在她的创刊号上,一群笑容明朗的农民走在冬日午后的土地上,他们身上的棉衣与脚下的土地一样朴素,那发自内心的欢笑与充满憧憬的目光,在向全世界发出一个信号:一个崭新的属于人民自己的中国已经出现。此后,这一代人就用自己手中的笔忠实地记录着新中国的风雨历程,以及这片土地上人民的喜怒哀乐。而早在1944年,爱泼斯坦作为美国记者赴延安采访,并且,经过他改写的第一条英文新闻稿由新华社在延安向全世界播发。如…  相似文献   

14.
在旧中国,宋庆龄经常给世界各地的国际友人写信,介绍中国革命的情况,争取他们对中国革命的支持。全国解放后不久,周恩来总理便向宋庆龄建议,由她办一本杂志,向国外报道新中国情况。宋庆龄愉快地接受了这个建议,并且亲自为这个杂志定名为《中国建设》。  相似文献   

15.
我首先要祝贺《今日中国》(原《中国建设》)中文版创办15周年。与在她之前创刊的各个外文版相比,中文版是我们7个文版中最年轻的。她和《今日中国》其他外文版一样,始终忠实于本刊的创始人宋庆龄所倡导的真实报道的原则,以及已故周恩来总理所作的通过人民的生活来报道  相似文献   

16.
《对外大传播》2001,(4):4-7
今年5月,宋庆龄名誉主席逝世20周年,为了缅怀这位20世纪最伟大的女性,我刊分两期全刊载20年前她离开我们时,新华社发的特稿全,以表示我们对她的崇敬和怀念。  相似文献   

17.
丁凡  伍江 《中国名城》2024,(2):12-17
2019年11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视察时,提出“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重要理念,这为上海城市建设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和实践方向。详细梳理人民城市理念的发展背景以及在上海城市更新中的多样化实践,以黄浦江两岸公共空间为主体,论述了其发展演变历程,探讨新时期人民城市建设背景下滨水公共空间更新的特殊性,提出“以公共性塑造人民的水岸”的城市发展路径,并进一步拆解为“公共的文化发展理念、公共的空间塑造方式以及公共的空间治理模式”三部分。在“上海2035城市总体规划”以及“一江一河”发展战略部署的背景下,提出对基于人民城市理念的黄浦江水岸发展的积极展望。  相似文献   

18.
这是一个犹太女人的动人故事。她是唯一至今还留在上海的犹太后裔,又是一位坚强慈爱的中国母亲。她那充满传奇色彩的人生旅程,折射出中以两国人民绵延不断的人文情愫。一她叫沙拉·伊麦斯,当年她的父亲为逃避纳粹的迫害逃亡到了中国,“上海方舟”保护了这个善良正直的犹太商人。1950年,新中国成立的第二年沙拉出生在上海虹口大名路的家中。1956年,她的父亲参加犹太人联合会“工作,她们举家搬到了上海复兴中路642号犹太人联合会会所居住。童年的沙拉是幸福的。在联合会三层的大洋楼里她分享着父亲的慈爱,在秧歌和腰鼓声中,她和邻家的小朋友一…  相似文献   

19.
在大陆文坛早已声名远播的上海著名女作家程乃珊,于1991年3月去香港定居,在这之前她已在香港客居了一年多。程乃珊在上海有个温馨的家。丈夫严尔纯堪称模范丈夫,女儿天真可爱,  相似文献   

20.
得益于家庭影响、成长环境、所受教育,宋庆龄熟谙中西文化和对外传播的艺术。可以说,她在对外交往中的许多言行都是最好的对外传播。许多外国朋友正是从她的讲话和活动或她的著作中,从与她的书信往来或相互接触中,才认识了中国。她的对外传播实践和经验,给我们树立了光辉的典范。我试着把最值得认真学习之处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尚盼方家不吝赐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