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北宋前期的词坛上,以“三影郎中”著称的张先,是个颇有特色的词人。据《古今诗话》记载:或因张先《行香子》词有“心中事、眼中泪、意中人”之句,而谓之“张三中”。但张先很不以为然,举已词中“云破月来花弄影”、“娇柔嫩起,帘压卷花影”、“柳径无人、堕飞絮无影”三句,而辩之曰:“此余平生所得意也”,“何不目之‘张三影’?”这则记载很有价值,它从侧面向人们透露了张先词的题材、思想内容的主要方面,及其艺术描写的细腻、深婉的特色;而张先自己以“张三影”辩之者,乃  相似文献   

2.
说“拜”     
1.对“拜”的几种解释古今释拜者多引《荀子·大略》“平衡日拜”而阐发之,但释者纷纷,莫衰一是。要之,有释为“揖”者,如郎瑛《七修类稿》卷十七:“拜之议多矣,诸书辨取不同……平衡日拜,谓磬折,头与腰平如衡也,即今揖耳。”如《辞源》:“古之拜,惟拱手弯腰而已,如今之揖……《荀子·大略》:‘平衡日拜’。”  相似文献   

3.
当今介绍训诂学的一些著作,在解释“训诂”这一名称的由来和意义时,往往把它和《毛诗故训传》书名中的“故训”二字完全等同起来,因为“故”与“诂”古字通用,汉人著述中“训诂”一语多作“训故”,而《毛诗故训传》书名的“故训传”三字又或作“诂训传”,于是便把“训诂”或“训故”看成是“故训”或“诂训”的同义倒文,认为二者是一回事;又因为《尔雅》篇名有《释诂》、《释训》,孔颖达曾解释说:“‘诂’者,古也。古今异言,通之使人知也;‘训’者,道也。道物之貌以告人也。”“然则‘诂训’者,通古今之异辞,辨物之形貌,则‘解释’之义尽归于此。”于是又认为,“训”与“诂”(或  相似文献   

4.
当今介绍训诂学的一些著作,在解释“训诂”这一名称的由来和意义时,往往把它和《毛诗故训传》书名中的“故训”二字完全等同起来.因为“故”与“诂”古字通用,汉人著述中“训诂”一语多作“训故”,而《毛诗故训传》书名的“故训传”三字又或作“诂训传”,于是便把“训诂”或“训故”看成是“故训”或“诂训”的同义倒文,认为二者是一回事;又因为《尔雅》篇名有《释诂》、《释训》,孔颖达曾解释说:“‘诂’者,古也。古今异言,通之使人知也;‘训’者,道也。道物之貌以告人也。”“然则‘诂训’者,通  相似文献   

5.
《诗·唐风·绸缎》三章句式相类,首章言“见此良人”,二章言“见此邂逅”,本章言“见此集者”。小序以此诗为“刺晋乱也,国乱则婚姻不得其时焉。”姑无论小序之说确否,而此诗言婚姻,或言性爱,则是可以肯定的。《孟子》以“良人”为丈夫,但《诗经》之“良人”未必不是女子;《国语·周语》有“三女为第”之说,则‘“集者”指女子无疑。“‘邂逅”,毛传云:“‘解说(悦)之貌”,若以“良人”、‘“奖者”之实指人者类推,”‘邂逅”不当是“貌”,且“见此解悦之貌”也甚不辞。《诗经》多有数章反复吟咏一事之例,如《魏风·伐植…  相似文献   

6.
林剑鸣先生所著《秦史稿》一书(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2月版)内容丰富,材料翔实,论述精辟,读后很受启发.但该书第351页注(14)也有一个小小的失误。注云:“明宋濂《诸子辩》认为:《尉缭子》‘固后人依仿而托之者也’。清姚际《古今伪书考》更举出‘证据’说:流传至今的《尉缭子》系‘伪’书。”此说恰恰误解了宋濂的原意。  相似文献   

7.
陈子展秉承乾嘉以来“实事求是,无微不信”的优良传统,沿着闻一多等现代学者“融合古今,贯通中西”的治学思路,自觉学习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方法,结合现代科学知识,博采众长,对《诗经》进行了颇为详尽的诠释与解析。《诗经直解》是其毕生心血的结晶,堪称《诗经》研究史上的众出之作,使诗经学在新的历史时期获得了长足发展。  相似文献   

8.
领略求学三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理直清代王国维(1877—1927)在《人间词话》中,辑录了北宋词人晏殊、柳永和南宋词人辛弃疾的名句,说明“求学三境界”;“古今之成大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  相似文献   

9.
孙景龙 《学子》2003,(8):56-56
王国维《人间词话》:“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自原词观之,晏殊“昨夜西风”三句,不过写秋日之怅惆,柳永“衣带渐宽”二句,不过写别后之相思,辛弃疾“蓦然回首”三句,不过写乍见之惊喜。这些词句与所谓成大事业、大学问者相去甚远,而王国维先生竞比  相似文献   

10.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谈到了治学经验,他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一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相似文献   

11.
读《章学诚和〈文史通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九八二年在杭州得知仓修良同志的《章学诚和(文史通义)》即将脱稿,内心非常兴奋。章学诚生活在所谓“乾嘉盛世”,文网恢恢,宇狱频频,一般颇具卓识的学者,也不得不自限于考据训诂之域。而他却独以世俗时运为重,不肯为学术而学术,痛恶‘趋风气’,坚持‘辟风气’。不仅言传,而又身教。他深有感慨地说:“以不能名家之学,入趋风好名  相似文献   

12.
田姽婳 《成才之路》2009,(31):40-41
互文,是古汉语特有的现象。也有学者称之为古汉语的修辞格之一。唐人贾公彦在《仪礼注疏》中说:“凡言‘互文’者,是两物各举一边而省文,故云‘互文’。”清人俞樾在《古书疑义举例》中也指出:“古今之文,有参互而见义者。”由此可见,互文是在结构相同或相近的两个并列词语或语句中,相应位置上的词语互相补充、互相渗透、互相隐含的修辞方法。  相似文献   

13.
司马迁说,孔子作《春秋》,“笔则笔,削则削”,“故吴楚之君自称王,而《春秋》贬之曰‘子’;践土之会实召周天子,而《春秋》讳之曰‘天王狩于河阳’”,等等。其中充满了“微言大义”,以一字的褒贬,表明自己的政治态度。这种所谓“春秋笔法”,在一定意义上体现了古今编辑工作的共性。我们现在提出“文责自负”,但编者仍不能放任不管。作为人类精神文化的“接生婆”,编者的首要任务是对文稿进行必要的评价和选择,即对文稿作出真伪鉴别和价值判断以后决定取舍,这是他们依据办刊方针和社会需要,对  相似文献   

14.
“两界”与“三界”夏守柱清人王国维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须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相似文献   

15.
左、右二字都可以用作姓氏。1985年第6期《文史知识》在《尊左与尊右的源与流》一文中,曾有“中国姓氏有‘左’而无‘右’”的说法,但实际上我国用“右”字作姓氏的,比用“左”字的还要多。例如:①右汉有右公弼,宋有右嘉祥(见《万姓统谱》)。②右公卫右公子之职,后以官为右公氏(见《古今姓氏书辨证》)。③右尹楚公子辛为右尹,子孙氏焉  相似文献   

16.
荀子《劝学》篇中“蟹六跪而二螯”一语,遗后世千古之谜,古今学者多有诠释,学界多循金元时期李治之论,一般认为其中的“六”字乃“八”字之误。李治在《敬斋古今(黈)》中云:“蟹八足而二螯,天下人无不识者……荀子大儒而谓蟹六跪而二螯……荀子之误,至损八足而六之……许叔重尝撰《五经异义》,当时号为博物,而亦以蟹为六足者,非不识蟹,循荀子之说而忘记其所以为误耳。”然而,试观李治之论,殊觉尽多臆断,难经推敲;  相似文献   

17.
学习是以较少的时间汲取前人的知识成果,变“前人的知识”为“自己的知识”的认知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是学生与知识的中介,起着传递、引导和调控的作用。国学大师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教师指导学生学习。也应有“三种境界”。  相似文献   

18.
邢澍是乾嘉时期闻名于世的甘肃籍的金石学家、史学家和诗人。其学术成就主要在考据方面,既为同代学者所推重,也为后世所称道:“今读其《文集》,订文史者,俱见湛深独到之思;考舆地者,率有创获不刊之论。在乾嘉诸贤中,不愧为卓然大家。”他治学严谨,主张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要多读书、广见闻,为人谦逊勤勉。  相似文献   

19.
一北宋词人张先曾以“张三影”自矜,事见《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三十七引《古今诗话》。有客谓子野曰:“人皆谓公‘张三中’,即‘心中事’,‘眼中泪’、‘意中人也。”公目:“何不目之为‘张三影’?”客不晓。公曰:“‘云破月来花弄影’、‘娇柔懒起,帘压卷花影’、‘柳径无人,堕轻絮无影’,此余平生所得意也.”《后山诗话》亦云:“……世称诵之,号‘张三影’。”而在生活交际之中,上流社会亦常以张子野的写影妙句为雅谑。《遁斋闲览》云:“宋子京尚书奇其才,先往见之,遣将命  相似文献   

20.
《归去来辞》是古今传诵的名篇。欧阳修说:“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辞》而已。”王安石也推崇它为“南北文章之绝唱”。可是由于文中描写的春天景象与《序》后落款的时间“十一月”不合,是以古今学者众说纷纭,多有臆测。择其要者,盖有以下数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