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任青 《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1,15(8):22-23,25
“科举文化”不需要原创性,背诵经典条文的求同思维对于科举考生来说远比探索未知的精神与物质世界所需的求异思维更为重要。中国士大夫知识分子的思维方式、群体心理,逐渐蜕变为牵文拘义、循规蹈矩、重守成而轻创新的积习。随着时间的推移,科举制度对思想严加禁锢的弊端日益凸显,到了近代,中国饱受列强侵袭,国将不国,这种培养和选拔人才的制度,已无法应付民族危机、适应时代对人才的急需,科举制度终于走到了历史的尽头。 相似文献
2.
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有关科举制度废除的原因、社会后果、总体评价等方面有了颇丰的研究成果,但对于这样一重要制度废除的研究,进一步地深化与细化仍有一定的必要。 相似文献
3.
20世纪初,清政府面对内忧外患的局面被迫宣布废八股,改策论,开经济特科,最后宣布废除科举。科举制度的废除在当时社会产生了强烈的反响,但并没有出现过激的行为。 相似文献
4.
科举制度在中国存在了1300多年,它对封建社会政治的稳定、人才的选拔虽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到了近代日益成为社会进步的障碍。1905年清政府宣布停止科举,引发了强烈的社会反响。就上海地区,舆论即不一致:认为科举当废者有之;不必废者有之;科举当废、但不必骤废者有之;甚有主张科举与学堂合二而一者;等等。它折射了当时人们对科举制度不同的价值观,这些对今天的教育、考试制度仍不失其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刘景荣 《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5):86-87
科举制是中国古代一项重要的政治、教育、文化和社会制度,在中国历史上曾发挥过重要作用。但是近代以来,由于社会形势的转变,这一制度走到了它的尽头,终于在1905年被废除。本文旨在对科举制度的没落做一简单回顾。 相似文献
6.
李志茗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34(4):55-61
明清以来,由于科举制度逐渐僵化腐朽而一直遭到抨击,指斥,至清末新政时终于被废止了,然而,科举废除后却给晚清社会和清政府的统治带来了严重后果。有鉴于此,朝野内外不断有人提议恢复科举,连一度坚决主张废除科举的梁启超也公然发表这种看法,为何会出现这种局面呢?本认为科举制度其实不仅仅是一种官考试制度,实际它又是一种社会整合机制,对中国古代社会的上下沟通、互动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而它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一旦新的替代体制尚未确立,就贸然弃用它,势必产生一连串问题,如今科举制度早已退出历史舞台,但以考试选才这种方式仍为世界各国所沿用。 相似文献
7.
从近代科举制度废除看素质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正伟 《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2)
本文通过对近代中国两次社会转型对教育转轨产生的作用和影响的比较,论述了素质教育兴起的必然性、时代内涵,并从制度层面对素质教育的推广和实施,作了充分的探讨 相似文献
8.
在晚清时期,随着亡国灭种危机与日俱增,统治阶级中的开明人士开始认识到传统的教育制度,特别是科举制弊端,并提出改革和废除科举制的构想,二十世纪初科举制最终被废除.科举制的终结有着复杂的原因,一方面是近代社会转型,另一方面是科举制度本身危机重重致使废除科举制势在必行.科举制废除后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科举制的废除促进了我国教育近代化和价值观的转变,但同时科举制度废除后也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9.
《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9,(7)
废除沿袭千年的科举制度带给中国社会巨大的影响,一方面,传统皇权体制下农村治权结构发生较大的变化,皇权、绅权、族权相互连接的状态被打破,另一方面,宗族化的士绅阶层逐步掌握农村治权并且快速掠取农村利益,农民生活境遇依旧水深火热,农村社会却保持相对稳定。 相似文献
10.
李宗刚 《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32(5):22-27
晚清政府宣布废除科举制度,无疑是中国历史上教育制度的重大变革,这意义是怎样估计都不过分的。废除科举制度,使士子诵习的“四书五经及其笺注之文字”失却了其既有的效力,促使他们的文化立场逐步移位于国家民族的基点之上。废除科举制度对五四文学发生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为五四文学发生的创建主体提供了巨大的公共空间。其二,促成了晚清历史上第一次留学生热潮的形成,为留学生获得世界化视野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留学归国的学生成为五四文学发生最为重要的驱动力量。其三,促成了五四文学创建主体对作为启蒙救亡工具的新式教育和大众传播媒介的认同。总之,科举的废除作为中国教育的一个分水岭,标示着人的知识结构转型的时代已经到来。随着清末民初两代人知识结构的转型,人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文化认同都随之发生相应的转型。这便形成了五四文学发生之际的一个独特的文学现象,五四文学的创建主体并没有从主导晚清文学的文学家中产生,而是一些名不见经传的“新青年”。 相似文献
11.
曾华 《昆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4):121-125
废除科举是历史发展和东西方文明冲突的必然结果。它促进了西方教育制度和现代科学技术在我国的传播和发展,推动了传统学术的转型,使得新式知识分子得以形成。但也应看到,历史上的科举制度在选拔人才、打破权力垄断、促进社会公平和推动儒学的传承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理性总结科举制度的功过是非,对今天的教育发展具有启示和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2.
主要论述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引起的教育分流现象,以及科举制废除之后,在制定新的学制、发展新式教育过程中出现的新的教育现象。从现代教育分流的定义入手分析了晚清教育分流的必然性、政府在教育分流中的作用以及传统的社会价值取向对教育分流的影响。从而对晚清的教育分流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相似文献
13.
中国科举制度历经1 300年的发展演进,成为中国古代最主要的选官制度。科举制度及其衍生出的科举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对古代中国社会和当代中国社会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诸如王维、司马光等重要官吏和文化名人都来源于科举考试,其所确立的公平、公正、公开的考试原则至今仍是各级各类考试的基本原则。从文官选拔制度、向学风气和公平、公正、公开的考试原则三个方面入手,作者尝试分析中国科举制度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以及读书向学、科举入仕的个人价值观念和社会价值观念,并结合科举制度,对当今中国社会的升学考试制度和公务员考试制度中存在的各种现象进行分析研究,以期对中国科举制度史相关问题研究有所补益。 相似文献
14.
Wang Weihong 《教育与考试》2008,(3)
科举制作为中国古代一项重要的政治、教育、文化与社会制度,对传统中国的社会结构、政治制度、教育及人文思想等均产生了重大影响。科举的存在是由于其制度本身,科举的废除则是时代的产物,而为科举平反指的是纠正长久以来人们对科举制理解上的偏颇与扭曲以及对待科举制的一些不客观的评价。 相似文献
15.
李超 《山西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11,(4):51-54
清朝末年,清政府深受内忧外患。地方督抚的权力开始膨胀,打破了清初的绝对皇帝权威,他们开始对旧有的武举制度提出自己的看法,在武举的存废问题上与清朝中央势力展开三个阶段的争夺:其一,督抚上奏,谨慎处理;其二,危机重重,有效采纳;其三,困境革新,废除武举。最终,清政府在地方督抚的强烈要求下废除了武举制度。 相似文献
16.
王志彦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28(1):144-147
在唐代,通过考试方式进行选官的科举制度确立后,一直延续了1300年。它与唐代进行社会教育的方式虽然有区别,但是它却对唐代社会教育产生了重要影响。这种影响既有积极影响,如科举制度内容的社会性、科举制度具有较强的操作性、对社会各阶层参与读书具有启动效应等。也有消极影响,如科举制度造成了社会教育活动片面追求政治功能的取向,从而造成社会教育功能的缺失。 相似文献
17.
科举制度的废止对近代教育转型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促进了制度儒学的终结,使得传统的经史学科地位削弱,教育的主要场域从乡村转向城市,从传统书院转向现代新式学堂。学校的学科体系也随之转变,课程内容由以人文为主体转向以科学为主体,这些转向共同组成了近代教育的转型。 相似文献
18.
科举制度作为发动革命、巩固政权的重要工具和人才选拔制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太平天国对其在形式和实质上了进行许多变革与创新,这对自身的政权建设和清政府的科举制度改革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特别是突破了学校教育对科举制度的依附,对我们今天的考试制度改革、特别是高考制度的改革也有很大的启发。 相似文献
19.
科举考试制度的社会功能再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科举制度的公正公平性,以及科举制度在促进社会流动、推动中国教育发展、文化传承和构建民族价值观等方面的作用等基本问题进行了再思考和探索。并结合科举制度的兴起、发展、繁荣和走向终结的历史,对今天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有何启示和借鉴,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