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法国人对中国文化历来兴趣盎然。从拿破仑开始,我们可以举出众多对中国文化颇有造诣的法国名人、伟人,比如可以从莫里哀、雨果一直数到现代的马尔罗、佩雷菲特等。在今天的法国,有一个人对中国文化不仅仅独有情钟、且对此次法中文化交流起了关键性的推动作用:此人就是法国现任总统希拉克。  相似文献   

2.
法国是一个出版大国,近年来每年都要出版和再版44000多种图书。同时,法国人也喜欢看书。法国《世界报》提供的一份研究报告数字显示,2004年,54%的法国人至少买了一本书,法国人平均每人购买7.5本书,平均每人花费84欧元。在买书的法国人中,53%的人每年至少买4本书,29%的人买5~11本书,18%的人则买12本以上书。然而,哪些法国人爱买书呢?他们喜欢买哪类书?法国的《图书周刊》对此进行了调查,对10类图书的购买者进行了分析。调查结果表明:干部、业主和知识分子最喜欢买书,35~64岁的女性最喜欢买书。但是,年龄和职业的不同,对图书的需要也各不相同。下面是法国的《图书周刊》对各类图书购买者调查的结果。  相似文献   

3.
任璧莲(1955-)是继汤亭亭和谭恩美之后风头最劲的美国华裔女作家,迄今已出版长篇小说《典型的美国佬》、《莫娜在应许之地》、《爱妾》和短篇小说集《谁是爱尔兰人?》,荣获多种奖项,其中《典型的美国佬》还入围美国文学三大奖项之一的全国书评小说奖。《爱妾》是任璧莲的第三部长篇小说,被认为开启了其“创作生涯的新阶段”。  相似文献   

4.
一、不需抄题。只填出正确答案,并标明题号。二、来稿请注明“大赛”二字。三、正确答案,将在本刊第6期公布。1.《伊利亚特》和《奥德塞》的作者是古希腊的诗人()。2.西班牙作家塞万提斯的长篇小说(),嘲讽了当时盛行的骑士和武侠精神。3.《老人与海》是美国著名作家()的代表作品之一。4.法国作家()墓志铭上写的是:“吾寓于生、吾寓于死、吾固重生、尤重于死、生有时限、死无穷期”。5.法国现实主义文学大师()通过90多部小说,2400多个人物,展示了19世纪前半期整个法国社会的生活画卷,其中代表作是《人间…  相似文献   

5.
2001年4月,时任副总理的李岚清访问法国,其间与法国外交部部长德里纳共同签署了中法互设文化中心和互办文化年的《会谈纪要》。迄今两年多来,由中法两国领导人共同商议和决定的“中法互办文化年”活动的筹备运作始终紧锣密鼓。2003年10月6日在巴黎开幕的“中国文化年”,将众多中国人,法国人及热爱中国文化的各国观众的目光聚焦于法兰西。事实上,在这一全球聚焦的幕后,早就上演了一幕又一幕没有幕布的中法文化交流的大戏,小戏……。日前,本刊记者就“中法互办文化年”活动,采访了中法文化年混合委员会的中方总协调人,文化部中外文化交流中心主任吕军。  相似文献   

6.
法国大餐     
2009年,对法国人饮食习惯的调查结果显示,95.2%的法国人认为法国大餐是法国的文化遗产;98.7jj;的法国人希望法国大餐受到保护,将其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传承给后代。 2010年,法国大餐(ThegastronomicmealoftheFrench),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以下简称《名录》o法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因为其餐饮艺术而获此殊荣的国家。  相似文献   

7.
法国人爱接吻、爱说话、爱吃、爱消遣,这“四爱”给法国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相似文献   

8.
恰值“亚欧会议文化与文明会议”在京召开暨“法国文化年”即将在中国举办之际,法国文化与通讯部长阿亚贡率其由文化官员和文化艺术界著名人士等30多人组成的代表团访华。去年12月2日,该团一行在和平宾馆举行中外记者招待会。记者获悉,法国文化代表团此行主要目的是加强法、中两国在文化领域内的合作及“法国文化年”的筹备工作。阿亚贡说,这次“亚欧会议文化与文明会议”的主题是文化的多样性和统一性。文化多样性是许多国家优先考虑的政策,法国也不例外。他还透露,借“法国文化年”可让中国公众更好地了解西方文化,它不是单一模式,不是一…  相似文献   

9.
黄杰 《寻根》2008,(2):85-92
罗敷是谁?以《汉语大辞典》的说法最具代表性:“罗敷:古代美女名。晋·崔豹《古今注·音乐》:‘《陌上桑》出秦氏女子。秦氏,邯郸人,有女名罗敷,为邑人千乘王仁妻。王仁后为赵壬家令……罗敷乃弹筝作《陌上歌》以自明焉。…或谓“罗敷”为女子常用之名,不必实有其人。如《孔雀东南飞》即有“东家有贤女,自名为罗敷”。然“罗敷”这个名字,究竟有些别样,它到底意味着什么呢?  相似文献   

10.
范子烨 《中国文化》2014,(2):100-101
拙文《曹丕〈典论·论文〉“齐气”发覆》在《中国文化》2013年春季号(第37期)刊发後受到一些研究者的关注,拙文主要列举了引用曹丕《典论》原书的以《三国志》裴松之注为核心的九条材料,并参以《文心雕龙》之内证以考定通行《文选》各本曹丕《典论·论文》“徐干时有齐气”之“齐气”乃“逸气”之讹。  相似文献   

11.
李凤 《世界文化》2012,(10):22-25
娜塔丽·萨洛特(Nathalie Sarraute,1900-1999),是当代法国文坛举足轻重的人物,法国权威杂志《文学杂志》第500期法国女小说家专刊上,萨洛特占有一席之地,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她排在杜拉斯之前。萨洛特不像杜拉斯那样是媒体追逐的对象。法国评论家称娜塔丽·萨洛特是“当代法国文学界的居里夫人”,她默默耕耘着自己的园地,用毕生的精力寻找合适的词语来界定我们这个未知世界。萨洛特为我们描绘了我们每个人曾经预感过的,同时又是从来没有人系统表达过的心理活动。她在写作风格上大胆创新,无论是在小说创作还是小说理论方面,萨洛特都理所当然地是“新小说”的先驱。  相似文献   

12.
内容丰富、结构立体的《法国时尚100年》来到中国,为我们认识法国设计的百年历程和它所象征的法国文化精神提供了最为直观的形象。在中国社会发展、生活变迁的时代,“设计”已成为现实生活需求和生活品质标准的具体尺度,在中国设计艺术方兴未艾的发展形势下,这个展览不仅为我们带来丰富的视觉信息,而且在设计的文化意义上带给我们许多启发: 1.“设计”是一个集合概念。这个展览总揽了法国设计的各个方面,包括建筑、产品、时装、视觉传达等大类与细项,可谓一面“世纪之镜”或一个“时代的缩影”。从中可以看到,“设计改变生活”、“设计造福…  相似文献   

13.
田探 《华夏文化》2013,(1):8-10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广义的“信”是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古文献中出现“信”的频率非常高。它不仅是“四德”(孝悌忠信)之一,还是“五常”(仁义礼智信)之一。中国古人十分重视社会领域中对于“信”的贯彻,如君臣之间的信、官与民之间的信,如“与国人交,止于信”(《大学》);朋友之间的信,如“与朋友交而不信乎”(《论语·学而》),夫妻之间的信、人与神之间的信,如“祭神如神在”(《论语·八佾》)等。“信”在这里表达出的是信任、相信、守信、信仰等多方面的含义。  相似文献   

14.
“道”,一般作“说”之义。当然,“道”也有些非常规义,如《唐五代语言词典》“道”条: ①是。白居易《览卢子蒙旧诗多与微之唱和因题卷后》诗:“今日逢君开旧卷,卷中多道赠微之。”又《南湖早春》诗:“不道江南春不好,年年衰病减心情。”②知晓,料想。……  相似文献   

15.
“文化”一词是人们最喜爱应用的一个词语,有的人由于不知文化一词的真正含义是什么,社会上无论出现了什么事物都冠以文化,以示文明高雅,这种现象谓之“泛文化”(又叫伪文化)。伪文化之泛滥与社会上的庸俗、媚俗、鄙俗和恶俗相关联。空口无凭,举例为证:收藏旧时女人小鞋的,说是抢救“三寸金莲文化”;写乞丐小说的,说是研究“丐帮文化”;编演妓女电视剧的,[第一段]  相似文献   

16.
11月的巴黎,秋意渐浓,遍地黄叶。然而,随着“中国文化年”的成功开幕,巴黎民众却感受到了一股源自于中国文化的“中国热”,并且,随着中国文化年各项活动的逐步展开,这股“中国热”仍在持续升温,带给巴黎和煦的春天般的气息。在“中国文化年”成功开幕一个月的时候,我们不妨回顾一下10月6日以来中国文化年开幕伴随着法国公众度过的精彩每一天,通过一组“蒙太奇”式的镜头组合,重温中国文化年“开门红”如火如荼的热烈气氛。俭朴、热烈的开幕式2003年10月6日,巴黎,金门宫。金门宫,即原非洲、大洋洲艺术博物馆,是巴黎一座具有悠久历史、曾举办…  相似文献   

17.
“学”从字源上来讲,见于甲骨文。甲骨文专家认为“学”字,“当从爻取义兼声”(徐中舒《甲骨文辞典》),是个会意字,篆文作“斆”字。许慎《说文》:“斆,觉悟也。从教,冖。冖,尚矇也,臼声。学,篆文斆省。”段玉裁《注》,认为“学”与“教”在古人乃是一事之两面,常相混用,既然“学”本身已经包涵有自觉与觉人,即学习与教人的双边活动,  相似文献   

18.
2013年盛夏时节,一个名为《面具·灵魂的艺术——法国凯·布朗利博物馆馆藏精品》的展览,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以下简称“国博”)隆重开幕。国博馆长吕章申、中国文化部对外文化联络局副局长谢金英、国家文物局博物馆与社会文物司副司长张建新,法国驻华大使白林、法国凯·布朗利博物馆长斯特凡·马丁、藏品部主任伊夫·勒福尔,  相似文献   

19.
陶易 《寻根》2008,(1):23-27
在中国科举史上,一名考生(古称“举子”)如果接连考中乡试解元、会试会元、殿试状元的话,就被称为“连中三元”,这是极其难得和极其荣耀的事。那么自隋唐至清末约1300年的科举史上究竟出现过多少“三元及第”者呢?据清人王之春《椒生随笔》和朱彭寿《旧典备征》卷四的记载,连中“三元”的共有13人,他们是:  相似文献   

20.
一、就“易”一名三义论“乾坤”中的辩证法 胡适在《中国哲学史大纲》中说“易便是变易的易”,是《易经》中三个基本观念(易、象、辞)之一。这显然把:“易”简单化了,一个“易”字本身就是辩证法。郑玄作《易赞》及《易论》提出“易”一名而含“易简”、“变易”、“不易”三义的说法(孔颖达《周易正义》卷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