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由于历史和自身经验的原因,南非白人作家库切,面临着一种身份认同危机:从族裔上讲,他属于欧洲,但却对欧洲的意识予以抵制;他虽然同情非洲黑人的不幸,却又无法拥有和进入黑非洲的文化传统,他的文化身份具有明显的混杂性特征,他只能以中间人的身份在历史的移位造成的文化夹缝中进行调适和协商,以期能最终实现消除了种族差异的理想的南非国民身份。  相似文献   

2.
库切早期作品《等待野蛮人》表面上不指涉任何具体时间国度,像是后现代式的寓言,容易让人迷失在无边的语言游戏中,但它却实实在在地凸显了库切独特的道德关怀。通过分析《等待野蛮人》中主人公行政长官如何对待他者和自我的存在,可以感受库切的道德关怀,也许库切试图发出这样的呼唤:在不影响自己基本存在的前提下,宁可牺牲自己的舒适,也要尽力服务他者。  相似文献   

3.
库切的生态书写氤氲于其后殖民创作之中,生态主题与后殖民主题在其作品中相互交融,具有典型的后殖民生态书写特色。以往的评论主要从后殖民理论视阈来分析库切的文学创作,而对其作品中丰富的后殖民生态书写没有引起足够重视。《迈克尔·K的生活和时代》是展示库切后殖民生态关注的重要作品之一。在这部作品中,库切的后殖民生态书写绝非空洞地赞美大自然或将其浪漫化,而是与残酷的种族殖民战争及种族殖民统治相关联,具有明显的伦理政治倾向。通过探究《迈克尔·K的生活和时代》所蕴含的后殖民生态关注,我们能够窥见库切尊重一切生命、保护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容及反对一切霸权的后殖民生态伦理观。  相似文献   

4.
他者化在鲁迅与库切小说中有着充分的表现。他者化行为的施动者均以相貌体征、生活习性、思想行为等方面的差异作为判定他者之依据,均以心理、言语、行动作为将对方他者化之手段。在他者身份的流变形态上,鲁迅小说表现为传递,库切小说表现为逆转,这是二者的不同之处。尽管鲁迅笔下的他者化体现的是对国民劣根性以及封建文化的批判,库切批判的矛头更侧重于种族主义和殖民主义以及施行种族主义和殖民主义的帝国:且鲁迅悲愤、决绝,库切犹疑、伤感,但以对弱者的关怀和对非人道行为的否定为主要标志的人道主义思想仍然是两位作家笔下的他者化表现共同的思想根源。  相似文献   

5.
库切是2003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对他的作品的解读论文已如雨后春笋般地出现在各种期刊中。然而库切既是小说家更是一位翻译家,对其翻译理念的系统研究尚无人问津。文章根据库切对穆尔夫妇、哈曼等人翻译卡夫卡代表作品《城堡》、《审判》等的评论,提炼出库切的翻译理念,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译者的创造性叛逆、读者参与引发的创造性叛逆、译者对异化和归化的“度”的把握。  相似文献   

6.
在《内心活动》和《异乡人的国度》这二本文学随笔中J.M.库切相当具体地阐明了他对于文学翻译的观点。该文在梳理其中有关文学翻译的文章的基础上浅析以下三个方面:库切对文学翻译所持的态度、库切关于文学翻译提出的标准以及库切所持的文学翻译观的后殖民解读。库切对文学翻译的态度和对文学翻译提出的标准与其后殖民思想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7.
对种族问题的关注几乎贯穿了库切整个鼎盛创作时期,他用平实的笔调记录了从殖民霸权时代到后种族隔离时代种族之争的转变,记录了种族间个人身份重建的艰难性。通过对黑人与白人、他者与自我、文明与野蛮三组对立思维模式的颠覆着眼问题的根源,对引起种族问题的殖民主义思想进行了批判。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学界对库切作品的伦理研究热度不减,但对库切短篇小说的关注甚少。《女人渐老》和《老妇人与猫》中,库切描写了主人公伊丽莎白·科斯特洛的老年生活。对两部短篇小说的伦理解读,能够分析主人公面临的衰老的伦理困境和生命的伦理选择,从而探究库切对平等生命价值的尊重,以及他对工具理性弊端的怀疑和思考。  相似文献   

9.
张大增 《文教资料》2012,(11):16-17
库切的小说《彼得堡的大师》因其与俄国文学大师陀思妥耶夫斯基及其小说人物互文而被评论界视为"复调的复调"。本文认为,在这样一种复杂的互文背后,小说很明显展现了库切对"父与子"关系的思考。作家通过陀思妥耶夫斯基对"父与子"的思考,使其对"父与子"关系的思考更具有世界性和普遍性。  相似文献   

10.
库切的小说《夏日》创造性地运用了多角度叙述的方法,形成了多重声音的交响。在多重声音中,女性由沉默的他者变为话语的主体,男性话语沦为陪衬,真相趋向多元化。更重要的是,故事的主角已故作家“库切”以及南非社会,在多重声音的辉映下得以立体呈现,并无绝对的价值判断,体现出库切一贯的关于自传写作的观点:自传也是一种故事叙述。  相似文献   

11.
南非小说家库切荣获诺贝尔文学奖,实际是生活造就了他。库切的回忆录《少年时代:来自外省生活的场景》记述了他的成长过程。他深切感受虐待渗透着整个南非社会。老师的体罚是非常有名的。库切的父亲和叔父经常回忆起过去的恐  相似文献   

12.
南非作家J.M.库切因获得2003年诺贝尔文学而一举成名.其作品也揭开了人类多种文明间相互冲突的疮疤.本文通过分析库切小说<耻>中代表人物--白人和黑人的举止言行,说明在殖民者失去种族歧视权、失去统治权的社会里,白人对生活的失望和迷茫.殖民主义者在给被殖民主义者造成损害的同时,也害了自己,致使其后代来为其过去的罪恶而赎罪.而黑人被殖民者本身所表现的行为是受白人殖民统治者种族压迫多年的本能的反映.最后得出结论:种族隔离时代的巨大伤痛,无论是白人还是黑人都不会淡忘,更不会忘却,给南非留下了难以抹去的历史疮疤.  相似文献   

13.
库切的作品中充满了对主奴关系的哲学反思,在南非文化语境下,这种反思主要指向殖民者的自我和殖民地的他者之间的关系。库切通过细致地展示殖民者不断地对自我进行复制和对他者进行想象的过程,通过剖析殖民者居高临下的单向透视角度对他者主体性的变形和殖民者的自我与他者存在不可分离的关系,揭示出殖民者的自我和殖民地的他者双方的特征都是出自权力的操作和话语的建构,矛头直指殖民话语背后的哲学基础。  相似文献   

14.
信息点击     
库切说:对大多数孩子的想像而言,电视已经取代了书的位置作为2003年诺贝尔文学奖的得主,12月7日,库切在斯德哥尔摩的瑞典文学院发表了获奖演说。库切当天演讲的主题是文学寻根。这位63岁的南非作家大谈笛福小说《鲁滨孙漂流记》中的主人公,说自己的创作源自欧洲文化,以及17世纪以来欧洲文化的不断扩张。当天,库切还罕有地接受了瑞典《每日新闻报》(DagensNyheter)的简短采访。他对该报说:“我要说的是,我是这种扩张的产物,因为我的精神家园显然是欧陆,而不是非洲。”库切还说,自从今年10月份他得奖的消息公布以来,他便被来自世界各地的演讲…  相似文献   

15.
《等待野蛮人》是南非白人作家库切首部为自己赢得国际声誉的长篇小说。从后殖民主义角度解读这部经典作品,可以看出库切在作品中毫不留情地揭露和抨击了帝国主义的虚伪和罪恶,但混杂的文化身份使他陷入了尴尬的境地:他在小说的字里行间流露出了欧洲中心主义倾向,在同情土著居民的同时也流露出了贬抑的情绪,反殖民主义的声音和殖民主义的声音交织在一起,反映了他意识深处的矛盾冲突。  相似文献   

16.
<正>不知道是否有人注意过,2003年度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南非作家库切在当时的颁奖晚宴上的简短致辞中,自始至终所谈论的,都是自己的母亲。"我的母亲要是活着的话,该是九十九岁半了,"他说,"……不管怎么说,我们在通往诺贝尔奖的途中所做的一切努力,若不是为了母亲,又是为了谁呢?"他想象着,如果他把获奖的消息告诉母亲:"妈妈,妈妈,我得了个奖!"母亲一定会这样说:"哦,太棒了!亲爱的,现  相似文献   

17.
王苗苗 《考试周刊》2010,(40):31-32
南非作家J.M.库切因获得2003年诺贝尔文学而一举成名。其作品也揭开了人类多种文明间相互冲突的疮疤。本文通过分析库切小说《耻》中代表人物——白人和黑人的举止言行,说明在殖民者失去种族歧视权、失去统治权的社会里,白人对生活的失望和迷茫。殖民主义者在给被殖民主义者造成损害的同时.也害了自己.致使其后代来为其过去的罪恶而赎罪。而黑人被殖民者本身所表现的行为是受白人殖民统治者种族压迫多年的本能的反映.最后得出结论:种族隔离时代的巨大伤痛.无论是白人还是黑人都不会淡忘.更不会忘却,给南非留下了难以抹去的历史疮疤。  相似文献   

18.
《悸动心曲》是库切的一本文学评论集,收录了其对于21位作家的评论文章,库切紧紧围绕这些作家的作品进行阐释、分析和解读。本文通过梳理这21篇评论文章管窥库切评判文学之标尺的3个主要方面:关注历史书写、聚焦伦理道德以及讲求文学形式。上述3个方面是库切衡量一切文学作品优劣的不可撼动的标尺,也是其自身文学创作中一以贯之的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19.
库切早期作品<等待野蛮人>表面上不指涉任何具体时间国度,像是后现代式的寓言,容易让人迷失在无边的语言游戏中,但它却实实在在地容纳彰显了库切独特的道德关怀.也许库切试图在向人类发出这样的呼唤:在不影响自己基本存在的前提下,宁可牺牲自己的舒适,也要尽力为他者服务.  相似文献   

20.
库切的《福》同时展现了自传性叙述和他传性叙述,尤其是对异文化的他传性叙述的困境.白人女性苏珊的自传性叙述建立在叙述相关他者——男性克鲁索以及男性他族星期五——的故事基础上;同时,苏珊寄希望于福为她提供一个他传性叙述来帮助她抵达自我本质.可是,星期五的无法言说、克鲁索的不想言说以及福的任意改写使努力进行自传性叙述和催生他传性叙述的苏珊成为了“一座空洞无物的语言房子”.《福》展现了库切对传记性叙述困境的深刻认识,并指出了一条希望之路,预示着库切的后续传记性作品的写作策略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