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 毫秒
1.
经过历史的检验,儒家重教化讽喻的文学观总体上是积极进步的。但倘若只承认文学有教化功能,甚至把文学往道本文末的方向推进,那就有失偏颇,且影响文学的正常发展了。  相似文献   

2.
儒家文学教化说与价值理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儒家教化说被误会的成分甚多.其中最重要的误会就是儒家的教化是政统的工具理性,这一观点有很大的商榷余地。与其说儒家提倡教化说是为了工具理性.还不如说更为根本的是为了“抽象理想最高之境”的“价值理性”。  相似文献   

3.
儒家教化说为近代以来的知识分子诟病者多,这些批评与诟病不少就值得再商榷、再检讨。孔子以前的中国社会,是一个“治教官师合一”而以“教”化天下的社会。孔子开出诗书礼乐教化传统的价值理性的人文基调,强调教化培植人的价值理性而“成人”。从严格的意义上说,儒家教化说的真义乃在“为天下而教化”而不是为“一家一姓”而教化,它的强固存在正是孔子教化为天下为人的理性启蒙之精神不灭的见证。  相似文献   

4.
毛诗序是一篇重要的汉人作品,系杂凑先秦儒家关于诗的见解,集中地表现了儒家传统的诗论观。这种诗论观的核心是风动诗教说,把诗歌当作是政治教化的一种工具,误解了诗经的本意。导致这种诗论观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源头可以上溯到孔子、孟子、荀子等先秦儒家大师对诗经的认识。这种认识基本上都是断章取义,大多不顾全诗的内容,有许多违背诗句的原意,从而把诗经当作政治伦理教材,形成了儒家风动诗教说的诗论观。  相似文献   

5.
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在为统治"合法性"辩护的同时也面临着树立自身理性权威考验。而理性权威的树立除了意识形态本身的科学性与合理性之外,传播手段的有效性也至关重要。传统中国社会,儒家在于民教化中有效树立了自身的理性权威,是意识形态教化成功的典范。相比儒家的教化理念,马克思主义传播中传道者理论研究不足、实际践行的缺失、受道者主动性的缺位成为制约马克思主义发展的瓶颈。  相似文献   

6.
以教化权力之争为视角,探讨了儒家教化思想何以从潜伏走向独尊,以及如何植根本土社会而直面异教挑 战,由冲突而融合,不断调适和更新自己的理论形态,从而保证了其主流教化地位的长期稳定。  相似文献   

7.
由于汉民族性格中重功利的倾向和以政治为中心的思想意识的潜移默化的作用,中国古代正统的文学观是和“文化”内涵相近的、广义的大文学观。这种观念最早是由作为汉民族早期文化重要代表的先秦儒家确立的。在这种观念的确立过程中,孔子和苟子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先秦儒家继承前代重民教民的传统,在春秋战国时期对教化实施的素质、教化的对象、内容与方式等提出了自己的主张,形成了本学派的教化思想。  相似文献   

9.
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和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思想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的主体。在色彩的认识上,他们也有不同的认识。儒家的教化和道家的自然成就了我国思想认识上色彩观的基本组成部分,而且在色彩的观念和意识上他们也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并上升到了哲学的高度,从而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色彩观。  相似文献   

10.
教化不是以一种外在强制力使人合乎某种善的目标,而是相信人的自力,启发人的善意,尊重人的情感和本然之性的特点,并以一种人文性的、体现人伦情理的文化样式,对人们进行熏陶、归融,对人的精神进行文饰,从而力图使社会生活秩序合乎人情义理,使人们在共同生活中形成一种合乎礼义的精神价值态度,而把经济事物、人的自利欲望、发展自我的愿望淹没在对温文、淳厚、和睦、安定的风俗的向往之中。在这个过程中,人们的德行得以培养,心灵得以塑造。这种道德感化和影响,是对人的内心的改变,是一种彻底的、根本性的塑造。  相似文献   

11.
本文提出,应该在当代社会生活和文化思考的立场上来看待古代文论,会觉得古代文论大有升值的可能,关键在于我们是不是能够以真正的当代思维、当代视域看待古代文论。当代艺术许多种类都是以视觉的方式呈现,古代文论的底蕴是时时闪烁其中的。中国古代文论的体系流变性和贯通性,是当代文艺学吸纳古代文论以建构新框架的重要条件。古代文论的精髓,更多地内在于我们的文学艺术创作之中。中国古代文论和美学的观念,已经成为一种无意识的原型,潜移默化地在艺术家的头脑和艺术语言中存在并且不断地生发出来。古代文论并非与当代的文学艺术隔绝,确乎是活在当代的艺术创作之中的。  相似文献   

12.
范畴对于古代文论的建构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因为大量地创设和运用范畴是古代文论的基本特征之一.经学作为中国古代最权威的学术,对古代文论范畴产生了重大而深刻的影响.这种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十三经的大多数典籍都有文论范畴,并且经学元典中的文论范畴在古代文论中具有举足轻重之地位,属于核心范畴或元范畴,具有极强的繁衍再生力.因而,经学构成了文论范畴的一个重要渊源.其二,经学对文论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是借助于对文论范畴内涵的影响而实现的.经学家通过对文论范畴内涵的阐释和规定,以实现对文论的渗透和制约,这是经学通过制约和利用文论进而来制约和利用文学的一个有效途经.其三,经学作为儒家思想的集中体现,总是从自身学术特点的角度即儒家的道德伦理观出发来阐释文论范畴,从而使文论范畴具有了政治伦理化的品格.进一步说,经学的理性精神及高度抽象的逻辑思维方式,赋予了文论范畴以突出的理性化品格,这一品格促进了古代文论学科的科学性、学理的逻辑性和理论的深刻性.经学对古代文论范畴及整个古代文论学科都作出了重大贡献,古代文论范畴的研究必须与经学这一因素相联系.  相似文献   

13.
生命时间的转瞬即逝, 现实的悲惨遭际, 执着的理想追求, 生命价值的无径可展, 使曹植产生了激越奋发、不可遏制的生命的悲剧意识。诗也因此成为他生命价值最重要的追求和寄托, 成为对人生痛苦的宣泄和补偿, 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他作为创作实践之升华的张扬生命意识的文学审美观  相似文献   

14.
唐传奇与古文运动之间是否存在关系,历来观点各异。有肯定的,亦有否定的。应从古文运动兴起前后的两个时间段来看二者的关系。古文运动兴起之前,传奇文以其散文的形式和通俗的内容,为古文运动开路;古文运动兴起之后,进一步推广了散文的形式,其"道"的内容给传奇文增添了写实精神,而传奇想象、虚构等创作方法也或多或少地影响了古文的创作。  相似文献   

15.
经学作为中国古代最权威的学术,对古代文论的生成、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这种影响既体现在积极的促进作用方面,也体现在负面的制约作用方面。其积极影响,一是表现为经学元典构成了古代文论的重要思想源头。并从思想原理和话语表述方式等方面对后世文论产生了深刻影响;二是表现为后世经学家对经学的阐释、解读及理论著述促进了古代文论的发展。其负面影响主要表现为“宗经”意识的形成和“依经立论”文论建构模式的确立。经学对文论的影响主要通过对文论家的影响而体现出来,这种影响关系主要有三种情况,一是经学元典创始人的思想与文学观的关系;二是经学家的经学思想与文学思想的关系;三是文学家的经学思想与文论思想的关系。古代文论对经学也有一定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促进了经学在文论领域的普及;二是文论家对经学进行一定程度的利用或改造,从而为文论和文学服务。经学与古代文论的密切关系表明,从经学角度对古代文论进行研究,或许能更清晰准确地把握古代文论的思想精髓及生成、发展演变的真正原因。探索经学与古代文论的关系,是新世纪古代文论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  相似文献   

16.
世纪之交的文学研究更加强调理论建构的批评化,这突出表现为对文本的细读性开掘。同时,文学研究的文化转型,也预示着文艺学的多元转进。正是在这种背景下,龚举善教授的专著《文坛边上的搜索》适时出版,对转型期的文艺现象与文学文本、文艺政策与文艺理论、生命哲学与文化想象、影视艺术与美育路径等问题进行了大跨度探讨。该著以其浓厚的文化研究情结、可贵的文学批评精神积极地为当下批评理论与文学研究的文化转型催生、护航。  相似文献   

17.
在左翼作家对民族主义文艺运动的批判中 ,茅盾对民族主义文艺理论的批判是他的独特贡献 ,有较高的理论价值。民族主义文艺理论由作为理论基础的两个命题和一个基本文艺主张组成。两个命题是 :第一 ,文艺原本是表现民族意识的 ;第二 ,近代是民族主义文艺时代。一个基本文艺主张是 ,要创造以民族意识为“中心意识”的民族主义文艺。茅盾通过概念的澄清和具体实例的剖析批驳了民族主义文艺理论的两个命题 ,然后又结合政治现实的分析 ,指出了国民党文人的民族主义文艺主张的欺骗性和反动性。就当时的情况而言 ,茅盾的批判是恰当的  相似文献   

18.
课程与教材是学生学习的最主要内容,是学生获取知识、训练能力、提高素质、全面发展的核心,对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模式起决定性作用。本文结合教与学的实际,从特点与优点、存在的问题两方面分析了“教育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中国古代文论选读”课程及教材建设现状,并就加强课程建设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9.
在历史的进程中,中国古代论形成了自己的特点,其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本从探讨字与古代论的原点关系出发,认为其特点的形成与立象取比所造的象形字及由此形成的词义,语法特性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0.
把自然科学原理或旧唯物主义哲学等用于解释分析文艺现象和本质而形成的各种各样的文艺理论都可以被称为泛科学主义文论。以摹仿说为核心的古、近代科学主义关于文艺本质论、典型论和文艺真实论启示并催生了马克思主义科学文艺观。西方近、现代科学主义文论实际上是古典科学主义文论的延续和变异。随着文艺创作的发展和对文艺认识的深入。科学主义文论的局限性也应正视和超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