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不知从何年何月何日的何报起,报纸开始杂志化了。杂志化或曰期刊化,如今已经成为报界的时尚。报纸杂志化的标志有二。第一,大扩版。现今的报纸,已经不再论张,而是论本儿、论叠、论堆儿。有些报纸,已经赶超了一般48页的杂志。第二,大喘气。翻开当今的某些日报、晚报,已经很难见“天”,遍野是“周”。什么经济周  相似文献   

2.
报纸迎来“厚报时代”后,杂志化已成为一种普遍的趋势,除了现有的新闻文件的“杂志化”外,最明显最集中处的“蜕变”,莫过于报纸的各种周刊了。  相似文献   

3.
国际互联网作为第四媒体出现,迫使报纸更像杂志,周刊更像月刊,月刊更像季刊,而季刊已经变成书了。美国《新闻周刊》编辑乔恩·米查姆的这番话,实际上已经道出了纸媒出版形态演进的基本规律,即报纸的小型化、杂志的图书化和图书的移动化方向,并因此诞生了三个英语新词BROADLOID,MOOK,POOK,它们的流行正是纸媒印刷出版形态最新变化的实景写照。    相似文献   

4.
目前报纸中一个不大正常的趋势,应该引起报业同仁的注意,这就是报纸的杂志化倾向。笔者认为,报纸不应该朝着杂志化方向发展;换句话说,报纸的杂志化倾向是应该避免的。 什么是报纸的杂志化?简言之,就是报纸越来越像杂志了。 杂志化倾向的主要表现是:版面越来越多、文章越来越长而信息量却越来越小;服务性、趣味性、可读性专栏增多,非新闻性文章比重增大,大量版面与新闻不搭界;大量赏心悦目但毫无新闻性、毫无信息量的图片充斥版面;刊登新闻所占的版面不到整个报纸的一半甚至还要少。 报纸为什么不应该杂志化 有人说:“报纸杂志…  相似文献   

5.
打开日本报纸一看,不论是全国性报纸,还是地方的县报、市报,经常看到各种周刊杂志的广告。这些广告十分突出,不仅篇幅大,有的竟占一个版的三分之一大小,而且花样繁多:横题、竖题、斜题、女人像、人头像、阴文、阳文、特大的惊叹号、问号、女人像妖艳,硬是要抓住读者不放,非要你买一本不可。周刊杂志登广告,费用惊人,动辄百万日元。每月四期,多的达千万日元以上。同时,周刊杂志本身也招登广告。这充分说明,周刊杂志生意兴隆,有利可图。至于达到宣传目的,就更不在话下了。日本这个“报纸大国”,除报纸外,布满月刊杂志、季刊、年刊、单行本等,出版迅速,装璜美丽,而周刊杂志仍能居于突出的地位,这是值得探讨的。日本的周刊杂志始于明治三十年代博文馆发行的《太平洋》。该刊发行不久即停刊。大正十一年(1922年),《周刊朝日》《周刊每日》创刊,读者对象以知识分子、学生为主。这两种周刊是朝日新闻社、每日新闻社经营的,都是仿效欧美星期日新闻之类读物的作法,  相似文献   

6.
改革开放以来,报纸的副刊也有了很大变化:除一部分如《人民日报》的《大地》、《文汇报》的《笔会》、《羊城晚报》的《花地》等依然保持文学副刊的传统特色外,更多的报纸副刊则向“杂志化”、“周刊化”、“周末化”方向发展,形成所谓“大副刊”潮流。《华西都市报》副刊《街坊》创办伊始,就明确标明仅仅是作为“市民生活报”的一个版而存在,但又以其强烈的可读性和生动的趣味性、广泛的知识性和雅俗共赏的魅力,赢得了广大市民的青睐。  相似文献   

7.
写完《杂志报纸化》一文,不由自主地想到了另一个题目──“报纸杂志化”。现在不少报纸正在向杂志靠拢,办得颇似杂志,因而便产生了“报纸杂志化”的说法。虽然我们至今未见哪一家报纸被杂志彻头彻尾彻里彻外地“化”过去,但是有些报纸向杂志靠拢的迹象和趋势是十分明显的。这种迹象和趋势有哪些表现呢?一是追随杂志杂七杂八的内容。杂志以“杂”取胜,以“杂”见长,以“杂”吸引读者,如今不少报纸也在向“杂”的方向发展;天上地下,百行百业,千种知识,无所不谈,使报纸成了Magazine,成了装载“十八般兵器”的货真价实的“军用…  相似文献   

8.
报纸办周刊有过两个高潮,一个是80年代末兴起的周末版、星期刊热,一个是近两年兴起的各种各样的周刊热。无论是国家级的大报,还是地方性报纸;无论是党报,还是专业性报纸,只要是日报,就几乎没有不办周刊的。而且,周刊的名称从通俗的“社会周刊”、“生活周刊”、“法制周刊”、“文化周刊”等,逐渐发展到比较别致的“燕周刊”、“星周刊”、“下周刊”、“壹周刊”等。一家报社的周刊  相似文献   

9.
如今,不少报纸的周刊上,动态简讯的编排处于“弱势”。周刊上少则一两篇、多则四五篇深度专题报道,再配两张图片就装满了一个版,动态简讯很难挤进去。有的周刊在版面的一角留有刊发简讯的空间,但内容往往不为读者关心,或是一些产品、会议发布会的消息,信息量不大,“面目可憎”。这使得读者对周刊上的简讯,要么留不下什么印象,要么没有什么好印象。无疑,报纸周刊上主要的新闻品种是深度报道、专题报道,深入分析和多角度透视新闻事件,篇幅较长。但周刊上也应该有一些动态简讯。其一,周刊往往侧重某一个专业、领域、行业,如汽车周刊、教育周刊…  相似文献   

10.
报纸的主要特征是什么?是传播新闻.我国新闻界前辈戈公振在他所著的《中国报学史》中曾十分明确地指出:“报纸者,报告新闻、揭载评论、定期为公众而刊行者也.”这句话说了半个世纪了,直到今天,仍然有现实意义.这是因为,我们的一些报纸,至今还忽视新闻,其中以晚报为最. 凡是报纸,不管它姓“晚”、姓“日”,还是姓“周”,都应该是报,而不是杂志.现在往往强调了它的姓,而忽视了它作为报纸的固有功能.说晚报姓晚,喻意要注意报纸的可读性,要有晚报的特点.抓报纸的可读性当然设有错,值得注意的是由此产生的晚报杂志化、日报晚报化的做法.所谓  相似文献   

11.
报纸专刊,是我国报纸发展出现的一种值得重视的现象。以《经济日报》为例,过去只有“理论周刊”、“今日视点”、“汽车天地周刊”、“信息时空周刊”、“证券周刊”、“财金报道”等,持之以恒的也不过10种左右。2002年一下推出“中国人居”、“中华儒商”、“品质平台周刊”、“环球财富”、“县域经济周刊”、“开发导报”、“城市纵横”、“企业发展专刊”等,超过了以往所开办的总量,使报纸显得更有特色。专刊现象,可以说源于周末版,发展于报纸的扩版,是适应形势发展的必然。报纸专刊———适应形势发展的必然回顾一下过去…  相似文献   

12.
胡伟东 《青年记者》2003,(10):31-31
比较相对于网络或日报,杂志在国际新闻的报道上,最大劣势在于弱时效性。杂志的发行周期一般较长,多为周刊、双周刊或者月刊,所以出现在杂志上的新闻可能已经变成了一种“旧闻”。但并不是“旧闻”就一定缺乏吸引力。正如麦克卢汉所言:“所有读者打开报纸首先要看的条目,都是他们已经知道的东西……因为现在新的物质形态中看见或认出自己的经验,是一种无需代价的生活雅兴。经验转换为新的媒介,确实赐予我们愉快地重温过去知觉的机会。”所以,“旧闻”也会是读者“喜闻乐见”的。  相似文献   

13.
在西方报业发展史上,对周报和周刊的定义比较笼统。权威的《大英百科全书》给报纸下的定义是:“每日、每周或有规律的其他间隔时间发行的,提供新闻、观点、特写及其他公众感兴趣的信息,并且常常伴有广告的出版物。”按这个定义,《新闻周刊》、《时代周刊》和《明星周刊》等著名周刊杂志归入周报里面。《中国大百科全书一新闻出版卷》对报纸的定义是:“以刊载  相似文献   

14.
“副刊式微”的观点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始很有市场,但与此同时,许许多多的报纸办起了周末版,月末版、特刊等。《攀钢日报》也有了自己的《时事生活周刊》。此间,甚至有一些新闻类报纸也已经副刊化了,像《南方周末》和《21世纪经济导报》用艺的形式、故事的形式、散随笔化的笔调来表述新闻、阐述观点……纵目报海,我们不难发现,“副刊式微”之说,只就“纯学副刊”而言尚可,一般报纸副刊面临的实际境遇是在新闻资源共享、  相似文献   

15.
在都市类报纸崛起的当今,党报的周刊如何办?我们办周日刊《城市杂志》做法是:避免同质化,坚持走特色之路,锻造品牌影响力。大连日报社委会针对报业市场竞争形势,于2004年9月1日开始了旨在“办读者喜爱的党报”的新一轮报纸改革。其中,就双休日党报版面少,可读性差问题,决定创办周六的《家庭杂志》和周日的《城市杂志》(均为对开四版)明确两个周刊一是抓话题:“一家一世界”,引导读者正确认识家庭中的新观念,新问题,主打“服务”品牌;一是抓主题:“诠释城市精彩”,主打“领你认知城市”品牌。品牌的基础是特色,而特色的基础是差异伴随着报业…  相似文献   

16.
报纸的专刊现象和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报纸专刊,是我国报纸发展出现的一种值得重视的现象。以《经济日报》为例,过去只有“理论周刊”、“今日视点”、“汽车天地周刊”、“信息时空周刊”、“证券周刊”、“财经报道”等,持之以恒的也不过10种左右。2002年一下推出“中国人居”、“中华儒商”、“品质平台周刊”、“环球崇富”、“县域经济周刊”、“开发导报”、“城市纵横”、  相似文献   

17.
斗转星移。伴随着1999年3月科索沃战争硝烟诞生的人民日报《国际周刊》已经面世了200余期。一位读者这样评说:“当今各种各样的报纸有各种各样的周刊,但真正能看到内容丰富,内涵深刻,品位、格调较高的,可说是寥若晨星。高兴的是,人民日报《国际周刊》始终保持高品位、高格调,内容丰富、深刻,呈现给读者的是高级精神食粮。”悠悠万事中,编辑一份报纸的周刊算不上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但就是干成、做好这件事,也需要编者为此付出不知多少心血!为了做好这一件事,它需要一种胆识。人民日报《国际周刊》问世之前便面临着众多疑惑的目光。外部世界…  相似文献   

18.
我国报纸近年来在经历了“周末版热”之后,又掀起了一股“周刊热”。社会类的、法律类的、经济类的、生活类的、休闲类的等各种周刊,应有尽有,甚至有的报纸办的周刊多达七八个。在众多的周刊中,真正在读者中产生影响的、达到提高报纸吸引力目的的并不多,有些周刊创刊不久就被迫停刊,有的周刊虽然坚持长期出刊,但却没有多少生气。究其原因,就在于许多周刊质量上有问题。增强报纸周刊的生命力、吸引力和生气,关键是要提高报纸周刊的质量,要努力在求新、求实、求深、求精、求丰、求趣、求异、求变上做文章。 报纸周刊的求新,就是要…  相似文献   

19.
“本报”是读者和新闻界对新问世的一些8开“报型刊”的新称呼。它以8开新闻纸外加彩色铜版纸封面装订成册,嫁接了报纸与杂志的双重优势而开拓市场。目前以《北京电视》周刊、《北京青年》、《卫视周刊》为代表的此类报型刊在北京市场上迅速崛起,吸引了读者的充分“注意”,并形成了自己的“目标读者群”。此外类似的还有《广东电视》周刊和《上海电视》周刊及辽宁的《电视朋友》。以北京为例,目前至少有200家以上的报纸在抢占北京的报业市场。在这种情况下,“本报”为何还能占有一席之地?最主要的就是它找准了市场定位,以特色战…  相似文献   

20.
论画报的时代使命■王步贵画报的出现,同其他大众传播媒介的报纸、杂志一样,是历史进步、社会发展以及经济文化生活的需要。1920年6月,报界前辈戈云振先生在上海时报《图画周刊》发刊词中指出:“世界愈进步、事愈繁颐,有非言语所能形容者,必藉图画以明之”,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