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本文从语用学角度对塞尔言语行为理论的隐喻观进行了阐释,重点介绍了塞尔隐喻理论的三大步骤、八项原则,指出塞尔隐喻理论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力图将隐喻与间接言语行为区别开来;存在释义需要和释义缺乏之间的矛盾;无法解释事物之间的相似性。  相似文献   

2.
数是数学符号和观念的合集,除了用来计算,表示字面意义之外,更多表达了文化内涵.塞尔的隐喻意义理论区分了语言中的字词意义和说话者所表达的意义,前者被成为字面意义,后者为隐喻意义.要正确理解汉英数字字面意义之外的隐喻意义,关键是了解数字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文章从对塞尔的隐喻理论观出发,基于数字的哲学内涵,对英汉数字的隐喻意义进行了对比分析.  相似文献   

3.
隐喻·文化·翻译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隐喻是一种语言现象 ,又是人们思维和行动的方式。本文介绍两个相关的隐喻理论 :塞尔的隐喻语用学理论 ,雷科夫和约翰生隐喻认知学理论 ,同时论述隐喻与文化的关系 ,指出文化的研究对于隐喻语言的翻译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隐喻不仅仅是一种修辞,也是一种普遍的语用现象,在人类的认知中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本文论述了隐喻在语用学中的早期研究,着重阐述了格莱斯和塞尔的隐喻研究,并分析了其不足之处。之后本文将运用关联理论,在已有的认知语用学之下,对隐喻进行重点剖析,其中引用了斯伯泊和威尔森对格莱斯对合作原则做出的修正和进一步研究,最后阐述了隐喻的关联性解释。  相似文献   

5.
以戴维森、塞尔、克里普克和杜米特为代表的后期语言分析哲学用数理逻辑的方法研究日常语言,既重视逻辑分析又重视概念分析。基于后期语言分析哲学的隐喻研究发现,意义辨明论、指称、言语行为理论和概念图式对隐喻的判断、源域和目标域以及概念隐喻的理解与认知都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认知语言学把隐喻从修辞方式上升到了人类的赖以生存的认知方式,隐喻也就成为了语言的一大特征。运用塞尔的隐喻解释八原理分析2009年的网络十大流行语,可以发现网络语言具有隐喻特征。  相似文献   

7.
本分别评介了格莱斯、塞尔、列森、斯泊伯和威尔逊等从语用角度对隐喻进行的阐释与探索,并指出,此种研究的主要立足点是把隐喻置于具体语境中进行理解,同时把它看成与讽刺、提喻等类似的一种修辞格;不足之处在于未触及隐喻的产生、本质及作为隐喻载体的具体语句的语义特征。  相似文献   

8.
说隐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旨在探讨隐喻概念以及与之相关的一些语言现象。着重介绍了塞尔的《隐喻》、戴维森的《隐喻意谓什么》以及莱柯夫/约翰森的《我人 以生活的隐喻》,指出了他们的疑点和不足,提出了自己对隐喻概念的思考,尝试从根本上修正哲学传统中对隐喻的定义,把隐喻理解为通过已有的语词成形机制来规定另一些形式指引较不明确的经验。本文最后探讨了一般的隐含、蕴含概念,提出了语义条件等新概念。  相似文献   

9.
20世纪初,哲学家奥斯汀提出了言语行为理论,他的学生即哲学家塞尔对这个理论进行了修正和补充,并且进一步提出了间接言语行为理论。通过塞尔对该理论的发展和完善使得它成为语言学及学科研究领域中的一个重要理论。  相似文献   

10.
论塞尔的间接言语行为理论及语言哲学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言语行为理论由奥斯汀提出,经塞尔的完善与发展,已成为哲学、语言学的重要研究课题,更是现代语用学的核心内容之一。塞尔的间接言语行为理论从使用和交际的角度研究语言的意义,为认识言外之力的本质提供了独到的解释方法。塞尔关注语言和心智的关系,认为意义必须联系存在于言语行为中的意向性来解释。探讨了塞尔的间接言语行为及其所蕴含的语言哲学观。  相似文献   

11.
“连”一分为二,“连1”表示“可数有界”义;“连2”表示“不可数无界”义。“连连l”来源于“连1”,“连连2”来源于“连2”的重叠和“涟涟”的语义感染。“连”、“涟”之间以及“连连”、“涟涟”之间分别发生了两个层面的语义感染,因此词汇呈现复杂的面貌。“连连”的“短时高频”义从本质上看通过“连”与“涟”的借用,最终与“涟”发生关联。  相似文献   

12.
空无辨析     
本文从立足点、内容与意义分析了佛教的空与道家的无的区别。认为无以道为支撑,而空以缘起为基石;分析了无、有,空、有的关系;无的性质是自然无为、内心虚藏淡泊,表现为无为、无欲、无知,而空意思是事物没有常驻不变的自性,表现为析空、体空、空智;从哲学意义上看,空着重改变心性主体,而无偏重改造客体,从社会意义上看,无比空有较为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本文就合肥方言单音动词的词形、词义及语音进行研讨。研讨的单音动词共57个,其中"垛"、"撮"、"泚"、"觑"、"搛"、"斗"、"纠"、"勒"等牵涉到词典等在注音、释义及词形认定上的一些问题;"亢"、" "、" "、"[宀丐]"、"靸"、"仰"、"[歹皮]"、"[歹辟]"、"炕"等牵涉到古词、古义、古音在合肥方言的留存。  相似文献   

14.
通过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对庄周梦蝶进行新的解读,首先,"蝴蝶"和"庄周"对应精神分析中的"本我"和"自我";其次,寓言中的"物化"与死本能的学说有密切的联系,依此探讨庄子思想深处厌生乐死的倾向和死亡的哲学意义;最后,庄周梦蝶的最终归宿是"逍遥游",而这正是"本我"对"自我"的战胜,是消除了"意识"与"潜意识"的"真人"所达到的最高境界。  相似文献   

15.
《淮南子·时则训》部分语辞或可商榷:“总至”之“总”当以“多、众”之训为是;“元日”之训,《汉语大词典》当补“甲日”即每旬首日之释;“省妇使”谓“减省妇事”;“毋浇灰”之“灰”字不误;“培户”与“俯户”、“坏户”、“坯户”音义皆同,谓以土增益穴之四畔,使通明处稍小;“宾雀”之“宾”当属上句,作“候雁来宾”,“雀”当属下句,作“雀人大水为蛤”;“湛焙”为酿酒之重要工序;“处必掩”不必据《吕氏春秋》改作“处必弁”;“夏晦”当作“夏海”;“令正”当“令止”之误,亦作“令疵”、“令支”等,为“北海胡地”。  相似文献   

16.
语音形式上,乐陵方言"了"主要有两个:一个是"咧",一个是"溜",均读作轻声。句类方面,"咧"与"溜"均可用于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除此之外,"咧"也可用于感叹句,而"溜"不能。在句法位置上,"咧"与"溜"最大的区别是,不管表达何种语法意义,"咧"只能置于句尾,"溜"则没有这种限制。在句法功能上,"咧"属实现体,"溜"属完成体。乐陵方言"了"在与语气词的共现中还产生了一些语音变体,如"喽""嘹"等,语音变体不同,其语用价值也稍有差异。  相似文献   

17.
根据“上古图文”与“传世文献”之二重证据体系研究发现:中国上古神话并非古人“幻想”之产物,而是先民以其“自然观念”和“自然语言”对上古“飞碟时代”之描述。先民没有与“飞碟时代”对应的“科技观念”和“科技语言”,他们以其“自然观念”和“自然语言”对之所作出的理解和描述,就形成了以比喻、形似、隐喻、暗示等“谜语”形式说出的上古“神话史”。所以“飞碟观念”正是破解中国上古“神话一谜语”的金钥匙。  相似文献   

18.
梁《律》、《令》的修订在南齐立法的基础上完成,实为齐、梁两代的立法成果。梁《律》、《令》以晋《律》、《令》为蓝本制成,但在篇目上有一些改制,有关内容也较晋《律》、《令》完备。梁《律》、《令》对陈、北周、隋、唐《律》、《令》都有重要影响,是隋、唐《律》、《令》的重要渊源,其中梁《令》是隋、唐《令》的主要渊源。梁《律》、《令》是汉、魏、晋《律》、《令》向隋、唐《律》、《令》发展过程中极为重要的环节。  相似文献   

19.
《型世言》口语化程度较高,是研究近代汉语语法的珍贵语料。《型世言》中的反诘语气副词有“难道”“岂”“终不然”“何曾”“何尝”“何必”“何苦”“何妨”“何不”“几曾”“还”这11个。《型世言》中的反诘语气副词大部分用在无主语句的谓语之前,表示“反诘”“没有发生过”“不,必”等语气,在结构上多为重新分析复合式,都可以修饰VP、多音节成分、肯定形式,部分可以和其他副词连用。  相似文献   

20.
教学管理层面的“道”,是指教学的根本,即教学观;“术”是指具体的教学管理,即实践本身;“法”是“道”与“术”之间沟通的桥梁。用这个视角来观照在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质量,教学质量管理之“道”应是以人为本的教学质量管理观,“法”应是“三全”(全员管理、全面管理、全程管理)教学质量管理原则,在这样观念下的教学管理之“术”才是有效的,全面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