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平民作家老舍广泛细致地描写了市民生活,本文围绕其创作中难以割舍的市民文化情愫,从形成原因、内容层次及建构方向进行了初步探索。  相似文献   

2.
老舍的话剧《茶馆》,用短短三幕剧展现了三个时代的历史变迁.老北京的茶馆是各色人等聚集的地方,但聚集在茶馆里最多的还是平民阶层.从剧本取材、语言风格、价值取向三方面分析话剧《茶馆》的平民化,体会剧本描摹的底层平民生活情景和思想活动,深刻探讨老舍悲天悯怀的平民情怀,展现老舍的个性气质和价值取向,及平民情怀赋予作品的感染力和影响力.  相似文献   

3.
老舍小说中的心理描写是多样化的,本文主要讨论其短篇小说中的心理描写.文章从结撰全篇的心理描写与穿插于局部的心理描写两方面加以探讨,并追问老舍的心理描写与创作主体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老舍是新文学阵营中为数不多的可以把雅俗融合在一起的作家之一,他在新小说的写作中并不刻意避俗,俗中有雅,大雅近俗。雅俗共赏是老舍的文学魅力之一,《四世同堂》是老舍最满意的一部长篇小说。文章以《四世同堂》为例,分析老舍在民间立场下的平民意识和贵族气质。  相似文献   

5.
老舍富有个性特征的创作风格与他那特殊的经历以及由此铸就的独特的性格为人有关。试图从独特的成长经历奠定了老舍平民意识的基调、浓厚的恋京情结造就了老舍小说鲜明的"京味儿"特征、末世旗人的特殊境遇造就了老舍小说浓烈的满族文化内涵;浓厚的宗教情结提升了老舍平民意识的境界等四个方面来探寻老舍小说创作倾向。  相似文献   

6.
全面阐释老舍的散文创作是老舍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力求就平民旨趣的流露、生命意识的表达、体物入微的手法、诙谐幽默的风格、“谈话风”式的语言几个方面来解读老舍散文特色。  相似文献   

7.
老舍先生不但创作了诸多小说精品,而且在文学阅读和教学实践中形成了深厚的小说理论素养.本文结合老舍先生的创作实际主要从生命体验、人物塑造、景物和环境描写、语言艺术四个方面来考察老舍先生的小说美学思想,以期呈现老舍对小说创作的深刻认识与高度成就.作家怀着伟大的同情来观察和体认生命,以个性化的语言与活动的肖像描写来塑造"立"得起来的人物,极具"感诉力"的、与人物和故事好似天然长在一起的景物、环境描写鲜活、简劲、悦耳,具有天姿、天趣之美的白话语言,这些都是老舍小说美学思想中特别富于启示意义的内容.  相似文献   

8.
在现代文学的殿堂中,老舍的小说自成体系,有着不容忽视的地位,而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部自当是《四世同堂》。《四世同堂》以北平的"小羊圈"胡同为主要场景,以一群居于其中的平民为人物,描写了抗战时期北平人所遭受的苦难和他们的精神状态。书中最精彩的部分是传神的人物描写,作者不吝笔墨,以娴熟的手法塑造了一个个生动的形像,无论是主要角色、次要角色还是小人物,都深入人心,真实地展现了一幅灾难之下北平人的生活图景。  相似文献   

9.
老舍作为市井生活的亲历者和洞察者,他的作品塑造了形形色色的市井人物,对于父子形象的刻画颇见功力.老舍的独到之处在于对父子关系的描写细腻而又微妙,摆脱了单纯的二元对立模式.以老舍小说中的父子关系描写作为切入点,一方面试图揭示冲突背后父子双方对于传统伦理观念的认同,这种认同与血缘联系一起维护着亲情以及传统家庭的基本格局;另一方面,试图借此揣摩老舍对于传统家庭文化的复杂态度.  相似文献   

10.
阅读,有时是基于一种寻找. 读汪曾祺《老舍先生》,老舍留在他心中的也是直接传递给我们的印象是:遇事富有情趣又认真严肃;待人接物,坦诚相待,重视礼仪;善待百姓、穷人、弱者,甚至动植物;处处有着生活的印记.平民的姿态,这应该是我们寻找的老舍,一位平民化的老舍. 阅读自然也是一种传递.摩挲斯文,晤对其人. 再读:老舍在平淡的生活中营造情趣和美感,身为大作家却有淳朴的平民气息,在工作、生活中有着让人可敬的处世态度……我们能在自己的心灵中刻录下先生“均甚认真”的质朴,开诚布公的率真,还有士子的担当.当然,印象鲜明地想见老舍其人之时,我们能够感受作者汪老心中那份绵长而又弥醇的思念,平实而又温婉的赞赏.  相似文献   

11.
《父子情》写于1989年,距老舍先生去世有二十多年了,舒乙也已是六十多岁的老人,但回忆起多年以前父子相处的往事,舒乙还是满怀感激与深情。老舍是一位“平民味”很浓的文化名人。舒乙的这篇文章,记录下老舍作为一位父亲的种种处事方式,给我们的感觉与老舍给我们的固有印象是相符的。这篇文章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以老舍的生命意识为视点,利用文学作品结构的四层次理论,透过其小说中的"善良平民"形象、"混世小市民"形象和"觉醒者"形象等三大形象,探寻并思考老舍的生命意识对其小说形象创造的渗透和影响,希图将老舍小说研究开掘到一个新的层面。  相似文献   

13.
从《二马》看老舍的中西文化心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二马》是老舍先生早期创作的一部作品,描写了二马父子在英国的生活经历。这部作品不是简单的华人域外生活小说,而是一部将华人域外生活描写与对国民性的思考结合起来,在中西文化的对比之中,探索重建民族文化的作品。在《二马》的人物塑造中探寻老舍先生的对比意图,可以得知老舍先生的中西文化观。  相似文献   

14.
郑阳 《现代语文》2007,(9):32-34
老舍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大师,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老舍的地位是相当高的。其代表作《骆驼祥子》的情节波澜起伏,引人入胜。尤其注意在复杂的社会关系中塑造人物,凸现人物的性格,人物肖像描写生动传神,景物烘托恰到好处,语言具有性格化、口语化和哲理化的特点,细节描写精确巧妙。  相似文献   

15.
余芳 《语文知识》2014,(1):54-55
《想北平》是老舍散文的经典之作。该散文贵以情动人,真情正在细节涵泳之中,文中的细节设置看似不经意之笔,实则匠心所在。从文本的细节描写处人手,走近作家,挖掘老舍内心深处的心结,才能深层解读文章情感主旨。文章第四段描写北平之景,并没有选取故宫、颐和园、王府井等著名的景点,而特别提及城墙——那长着红酸枣的老城墙,这是为何?老舍是地地道道的老北京人,土城一带的京郊乡间,是老舍姥姥家和舒家祖坟所在地,作者心中的北平与纯粹的景观无关。  相似文献   

16.
老舍(1899-1966),原名舒庆春,字舍予,现代著名作家。老舍以长篇小说和剧作著称于世。他的作品大都取材于市民生活,为中国现代文学开拓了重要的题材领域。他所描写的自然风光、世态人情、习俗时尚,他创作所运用  相似文献   

17.
《正红旗下》是老舍先生对本民族文化心理一次全方位的审视,虽未完成,但依然是老舍先生的代表作之一。小说通过旗人日常生活的描写,展现了清朝末年的的社会历史现实,也反省了旗人性格枯萎的原因,流露出老舍先生对满族文化的复杂情感。小说秉承老舍先生的幽默风格,在字里行间流露出苦涩的微笑。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战争中市民家庭离乱兴衰的描写,老舍传达了对中国传统进行创造性转化的深邃思考.其中,维护传统家庭的延续是老舍的基本策略,这体现了老舍继承传统文化的一方面.但同时,他认为我们的传统文化已经暴露了难以弥和的矛盾,因而必须加以创造性转化.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新文学史上,老舍既是一位杰书的小说家,又是一位优秀的剧作家。作为小说家的老舍,他的《骆驼祥子》、《四世同堂》等反映都市市民社会生活的小说,以出色的人物塑造和世态风物描写在文学史上享有盛誉。作为剧作家的老舍,他的话剧主要创作于两个时期:一是抗日战争时期(1939-1943),共创作《残雾》等剧本9部,一是新中国成立后(1950-1961),共创作《方珍珠》等剧本15部。老舍的戏剧创作的主要成就是以《龙须沟》、《茶馆》为代表。因《龙须沟》的成功,老舍获得了"人民艺术家"的光荣称号,而《茶馆》更成为中国话剧的享有世界声誉的经典。  相似文献   

20.
老舍先生是小说大家,是塑造人物的高手,他告诉我们一个描写的秘诀:只有描写动作,人物才能立起来。作家莱辛也说:“主要的东西是让人行动起来,通过动作显示人物的性格特征。”那么,动作描写的神奇作用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