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艺术家为了表现作品的主题思想与美感效果,在一定的空间上,处理人与物或物与物的关系、位置,把个别或局部的形象组成艺术的整体,谓之构图。在我国传统的绘画中称为章法或布局,并且被认为是“画之总要”。想想作画的过程,从有了题材,到通过画面传达给观众,使观众接受了画者的想法,遇到的第一关即是构图。从题材来看,中国画可分人物、山水、花鸟三大画科。下面拟照此分类逐一介绍构图妙法。  相似文献   

2.
正如我们认识一个人,首先是这个人的全貌,而不是这个人的手脚。我们学习一篇课,也同样是先总揽课全貌,概括课精要,然后再微观分析,美点揣摩,而不是从字词开始,到中心思想、写作特点结束。任何作品都是一个整体,艺术创作讲究凝神结想,成竹在胸,布局统一,浑然天成。阅读自然也应从作品的整体出发,只有从整体上把握作品的情感、主旨、观点,才能准确地析词辨句,理解作品内容,揣摩写作技法。这样,当进入分析和综合阶段时,教师只要稍加点拨即可,学生既学得轻松活泼,又可大大地提高学习效率。目前这种整体阅读教学思想已被大多数教师所接受,并归纳出诸如“整体感知——精段赏析——借鉴评价”的教学模式。但我们也必须注意到,在整体感知的操作上不少教师还存在着一些认识上和行为上的误区,有必要予以矫正。  相似文献   

3.
正题款,在花鸟画构图中占有重要的位置,是花鸟画构图的一部分。题款对画面整体美的构成,起着绘画不可代替的作用。好的题款可以让作品"锦上添花",但如果题款位置不当,就会适得其反。一、选择题款位置在花鸟画构图中,题款多数放在最后,根据构图的"气韵"选择题款位置。(一)题款位置。一个画面的组合,各部分都很完美,若题款  相似文献   

4.
素质教育的本质是“以人为本”的教育,教育者必须具备浓厚的人文关怀,必须坚持“每一个人都是珍贵的,不容忽视的”这一人本法则。教育健康发展的“风向标”——中高考试题正日益走向科学,其试题命制及阅卷中已透出浓浓的人文关怀。   一、拟题走向科学、走向合理:试题可供选择,评分标准上卷。   自 1997年《北京文学》“发难”以来,随着“大讨论”的深入,语文本质的科学化,语文理念的正确化,中高考语文试题命制改革的步伐也逐步逼近本民族语言的本质,那种“将充满人性之美,最具趣味的语文变成了枯燥乏味的技艺之学、知识之…  相似文献   

5.
“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这是苏东坡对王维诗画的评论;苏轼本人的诗画作品,也具有这种鲜明的特点。其实,不只是王维和苏轼的作品如此,诗情画意的统一是文学艺术的基本规律。文学作品是现实生活的形象的反映,优秀的文学作品中总是呈现出现实生活中具体的形象美、构图美、色彩美和线条美。  相似文献   

6.
文学是“人学”“心学”,又是“美学’,文学用语言艺术构筑了一个个美的世界。阅读教学只有将作品中美的语言对象化于学生的语感和美感,将作品中美的情感、美的意境对象化于学生的心灵,才能使学生沉潜到作品的深处,对文学的意境进行整体的感受和玩味,从而最终获得对作品深层美学的把握。  相似文献   

7.
阅读作品,必须从整体出发,确立整体意识,做到整体理解,这似乎是尽人皆知的阅读要领。但是,什么是“整体”,怎样把握“整体”,认识上却因人而异。有人认为“整体”是一个极简单的问题。一部作品是由各部分组成的,整体意义无非就是各部分意义之和,只要能概括各部分的大意,整体理解也就迎刃而解了。其实,我们所说的“整体”,是指一部作品的全部,即整部作品  相似文献   

8.
意境是中国美学的一个重要范畴,代表一种重要的审美形态。意境不纯然是外在事物形象或艺术形象,而是形象与人的主观情趣交融的结晶。“有我之境”,人的主观色彩浓烈,是主体移情的结果。“无我之境”,主客体毫无冲突地实现了全然的契合,它与庄子所谓的“物化”是同一境界。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去体验、把握诗歌意境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要使学生获得意境美,离不开对作品的阅读体验和分析理解。分析理解既面向作品的个别形象语词,也包括对形象之间的关系以及作品的整体形象进行把握。  相似文献   

9.
“气韵”是中国古代绘画艺术创作与品评的一个十分重要的艺术标准。如果将其用于书法艺术的创作与品评,书法的“气韵美”也就更多地表现为书法艺术家将胸中之“气”,也即,书法艺术家内在的品德修养,生活情调,人格气质,文化品位,学术涵养等,通过用笔、结字、走势、布局等诸方面体现出来,形成一个气贯全局的书法“艺术意象整体”,它如若给人的感觉为元气淋漓,酣畅通达,氤氲神妙的话,我们就说这样的书法艺术作品有了“气韵美”。  相似文献   

10.
三、整体出发,分析欣赏。从课文的整体出发分析欣赏,这是很重要的。这一点,以往恰恰为一些讲课者所忽略。因此,应该引起我们重视。吕叔湘曾经深刻指出:“有些作品不分析还能感动人,一分析倒不行了。这叫七宝楼台,拆下来就成片断。一个雕刻或什么别的艺术品,很美,很感动人,你把它拆散后,就不美了。”这实际是点出了肢解分析课文无法获得美感的弊端。为什么呢?从美学角度看,美的东西必然是完整的。事实上,每篇优秀的文学作品都是一个和谐有机的整体,而它的美正是通过这种和  相似文献   

11.
史云霞 《现代语文》2009,(6):121-122
中国古代大哲学家老子曾说:“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大音希声”,是说最完美的音乐是人们听不到的音乐自身;而“大象无形”,就是说最大的形象是人们看不见形迹的“道”。至美的乐音、至美的形象已经到了和自然融为一体的境界,反倒给人以无音、无形的感觉。老子在这句话中强调这种乐音、形象给人带来的实体之外的意蕴,留给.接受者无限的想象。我们可以将之理解为“留自”。书画家和诗人在创作作品时,通过虚留的空白,体现整体的意象和情调,从而产生空灵的美学效果,它以虚空传递丰盈,于不著一划中表达着无尽的韵味,在一种几乎“无”的状态中达到了高境界的“有”。如南宋画家马致远在构图上采用的“以小变大”的一角山水,在构图上大胆取舍,  相似文献   

12.
本文对“实践的美学观点”做了一些方方面面的评析,针对其观点,指出:现实性的劳动往往造成对立的两个结果——一个是美,一个是丑;“人的本质的对象化”,会导致仅仅以“人的尺度”去改造和重建外部自然界,这势必破坏生态环境,造成丑;美的规律体现于“物种”的尺度与人的“内在尺度”及其统一之中,劳动——特别是现实性的劳动并不能创造一切美或美的事物;我们必须尊重自然及其规律的“先在性”,坚持实事求是的观点。  相似文献   

13.
创作出优秀的作品要继承传统,继承和创新二是创作中首先必须解决的问题,创作要源于生活。要形成独立的艺术风格.要重视笔墨和画面的整体构图。  相似文献   

14.
“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这是苏东坡对王维诗画的评论。苏轼本人的诗画作品,也具有这种鲜明的特点。其实,不只是王维和苏轼的作品如此,诗情画意的统一是文学艺术的基本规律。文学作品是现实生活的形象的反映,优秀的文学作品中总是呈现出现实生活中具体的形象美、构图美、色彩美和线条美。法国文学大师巴尔扎克说:“作家必须看见所要描写的对象。”同样,语文老师必须让学生看见文中所描写的对象。老师要使用多种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联想、想象等形象思维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语言积累,还原语言文字所描述的形象,使语言文…  相似文献   

15.
普列汉诺夫曾经指出:“很美地画了一个老人”和“画了一个很美的老人”是截然不同的。“很美地画”出来的作品,是为了满足人的审美需要而创作的,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因而是艺术作品。而画一个“很美的老人”,却并不一定是创作了一件艺术作品,因为老人很美,但也许画得并不美。借此,我们可以理解,艺术作品是艺术家创造性劳动的产物,是一种特殊的精神产品。它不仅仅是某种技巧的产物,也不仅仅只是合乎人的感官审美要求的美的形式,而是传达了艺术家特有的审美经验的作品。艺术作品的主要价值是审美价值,这是必然的。因为从艺术家的…  相似文献   

16.
绘画是静态的再现艺术。它的美是通过线条、色彩、构图,在二度空间范围内以动人的造型,来再现现实,反映生活,表达画家的审美感情和审美理想。中学美术教材中的绘画课蕴含着许多美的因素。就初级中学美术教材选编的绘画作品来看,绝大多数均为古今中外具有一定代表性的优秀作品。讲授这些课文,就得引导学生对这些作品中美的对象的欣赏,萌发美感,培养对美的感受力、鉴赏力、创造力。一、发掘美黑格尔说过:“审美的感官需要文化修养,……要借修养才能了解美、发现美。”也就是说发现美这种能力的获得与审美经验的积累,以艺术素养、文…  相似文献   

17.
王姝 《辽宁高职学报》2003,5(4):93-94,129
优秀的舞蹈作品绝不仅仅是一种动作的组合、技巧的展示和构图的变换,而是通过这些表现手段达到舞蹈的内容美与舞蹈的形式美相互依存、互为表里的完美结合,给人以美的享受和美的追求。在高职教育舞蹈编导专业教学中如何提高舞蹈创作的审美意蕴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本文就此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18.
李贽认为:文学创作要求真情实感的表现,反对一切形式的虚伪,这就是“童心”。李贽的“童心说”,要求排斥封建的道德说教,扫荡一味师古的恶劣文风。文学创作必须深入生活,但却不可先入为主。作品要敢于表现真的现实生活,这需有作家的高尚人格,也是真的“童心”显现,也是文学“怨”的社会功能。文学作品自然美的基点是一个“真字”:情真、事真,进而由文章的枝叶美选于整体美。  相似文献   

19.
桂林山水很美 ,《桂林山水》也写得很美。如何使学生通过学习了这篇课文以后 ,对桂林山水留下一个深刻美好的整体印象 ,产生“我想去桂林”的渴望 ,让学生能够“在旅游中学习” ?笔者认为板书是个关键。这篇课文的板书可以从如下方面进行设计。一、板书整体构图再现桂林山水的特点桂林山水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山与水天衣无缝的完美结合 ,山与水变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也就是“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 ,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就像阳朔碧莲峰下的一首著名的石刻 :“桂林山水甲天下 ,阳朔堪称甲桂林 ;群峰倒映山浮水 ,无水无山不入神。”这…  相似文献   

20.
扫盲必须依靠政府政府必须领导扫盲鲁青扫盲是在改造国家的整体环境。马克思有句名言:“人是环境的产物,环境是由人改造的.”文盲等同于愚昧、落后,它的产生不单纯是某一个人或某一些人的自身问题,而是社会问题、整体环境问题。文盲在愚昧、贫穷、落后、没有文化的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