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康志河 《考试周刊》2014,(38):114-114
观课就是所谓的听课。随着教学研究的深入,听课逐步改变了过去的随意听听,笼统谈谈课的优点、缺点及改进建议的做法,而是走向专业化的听、评课,运用观课工具,确定观课的指标,评价课的质量。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听课变成了"观"课,评课变成了"议"课,听评课变成了"观议"课。虽只有一词之差,其内涵却丰富了很多,"观"包括视和听,既要用耳,又要用眼,更要用脑用心。观课的"观"强调用多种感官收集信息。也就是说要认识人和事物,既要看他的作为,了解他的思路,更要考察他的动机、价值追求,这样才能够更真切地认识、理解和把握观察对象。目的是通过观课双方,在某些事先预设的都关心的课题方面的研讨、分析和相互交流,用以改进教学行为,提升教学水平。  相似文献   

2.
对教师知识的探讨,不仅要从教师整体知识的层面进行,在一般意义上探讨,更要从教师个体知识的层面进行,从具体意义上探讨.教师个体所拥有知识的种类和内涵远较教师整体所拥有的多样而深刻,从个体知识的角度认识教师知识,将获得对教师知识更为完整的认识.这种认识对构建以教师个体知识为基础的教师知识观,建立以教师个体知识观为基础的教师教育模式,创建以教师个体知识为基础的教师文化,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一、观念的转变:变听课为观课听课强调"听",只要听即可。而观课强调"观",用多种感官更全面地收集课堂信息。孔子说:"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这样,对一个人就可以了解得更清楚了。用在观课上也是合适的,教师要观察执教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的行为,了解教学行为背后的思想,并联系教师的教学特点和执教班级学生的特点,这样才能更真切地认识、理解和把握执教教师的教学。二、准备的转变:变不熟悉内容为参与备课在听课中,经常发现许多教师由  相似文献   

4.
孙绵涛教授提出学术自由性与受控性对立统一是大学的本质.这一思想不仅重新引起了人们对于中国大学本质观的重视和思考,而且在理论上赋予了行政权力在大学本质观中的合法性地位,使人们对于大学本质的认识更加理性化.同时孙教授的文章发表的时机更突显了其意义和影响,文章发表所经历的过程本身也印证了其所论证的观点.  相似文献   

5.
杨时为洛学南传的第一人,他倡始的闽学,实质是洛学的延伸和发展.闽学最大的代表是朱熹,而与他齐名于南宋时期的理学家有张拭、吕祖谦,因三人的学术活动均在当时中国东南地区,故世称"东南三贤".研究"东南三贤"的天理观、理欲观和治学观的异同,有助于更深切地认识杨时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历史地位和意义.  相似文献   

6.
勒维纳斯关于“他者”的认识具有悖论性,这既因他哲学中存在的超越倾向,也因他对犹太教“他者观”的改造,这样他之“他者”就从人与人之间的对话过程中抽身而出并成为“神秘化”的存在,而现代伦理学中赋予“主体”的优先地位在他那里就被“他者”所占有并出现“形而上学化”,因此必须辩证地理解其“他者观”,而不为其理论优势所制约。  相似文献   

7.
毛泽东的社会和谐观,是他对要实现怎样的社会和谐和怎样实现社会和谐的基本认识。毛泽东构想与追求的社会主义理想模式集中体现了他晚年对社会和谐的认识与看法。毛泽东对实现社会和谐的目标模式、实现途径的基本认识构成了他理想模式中的社会和谐观。  相似文献   

8.
大学教师的"三观"即大学教师的大学观、教育观、人才观. 大学教师的大学观简而述之,就是大学教师"关于大学应当是什么样子"的认识和理解.繁而述之,就是大学教师关于大学的理念、大学的要素、大学的功能、大学所追求的理想境界和目标是什么?如何办好一所大学等等.大学观是大学教师职业信念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激励和鼓舞大学教师耕于斯、作于斯、求于斯、成于斯的意义所在.一个有着明确、清晰大学观的教师必然会在他传道、授业、解惑的实践中,为实现其大学观所构画的人生理想而孜孜追求和不懈奋斗.  相似文献   

9.
大学教师的“三观“即大学教师的大学观、教育观、人才观.   大学教师的大学观简而述之,就是大学教师“关于大学应当是什么样子“的认识和理解.繁而述之,就是大学教师关于大学的理念、大学的要素、大学的功能、大学所追求的理想境界和目标是什么?如何办好一所大学等等.大学观是大学教师职业信念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激励和鼓舞大学教师耕于斯、作于斯、求于斯、成于斯的意义所在.一个有着明确、清晰大学观的教师必然会在他传道、授业、解惑的实践中,为实现其大学观所构画的人生理想而孜孜追求和不懈奋斗.……  相似文献   

10.
王雁 《天津教育》2003,(7):15-17
一、误区--更新家教观的紧迫性 家长教育观念是家长以子女为教育对象所具有的教育理念,体现家长对教育子女的主观看法和认识.它是由儿童观、教育观、人才观、亲子观等构成.在看到的调查报告以及我们的实验研究中发现,现实中的家教观存在颇多误区,具体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相似文献   

11.
“我不作假说”引出牛顿到底是肯定假说还是否定假说的争论。牛顿的假说观充满了矛盾性,用简单的肯定或否定的观点来评价牛顿的假说观,显然不能诠释牛顿假说观的真实内容。我们应当用辩证的观点考察牛顿的假说观.既要看到他肯定假说的一面,又要看到他在假说观上的缺陷与不足,更要看到牛顿在假说观上的矛盾性其实是历史的局限性在其假说观上的反映。  相似文献   

12.
大学本质观是人们对实施中等以上教育的组织机构存在与发展的原因的一种系统的理性认识。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大学的本质虽然都有一定的道理,但从学术自由的角度来认识大学更能体现大学的本质。大学的观念,是人们对大学的一种认识体系。这种认识体系包括对全部的大学现象进行认识所形成的广义的大学观体系,对大学是什么、大学的作用是什么、如何发挥大学的作用、以及对大学作用结果这些关键问题的认识所形成的大学本质观、大学价值观、大学实践观和大学质量观所组成的狭义的大学观体系,以及由广义的大学观和狭义的大学观所组成的综合的大学观体系。在狭义的大学观中存在着应然逻辑和实然逻辑两种逻辑。大学观念的改革既可以遵循大学观的应然逻辑,也可遵循大学观的实然逻辑。  相似文献   

13.
郑樵<六书略>在对象形充分研究的基础上,概括和提出了"独体为文,合体为字"的文字观;象形为本,六书乃象形之变的汉字孳生观;象形处于六书之首的次序观;阐释了象形与其他各书的区别.但是,由于郑樵不能专心精究汉字,加之时代的限制,他运用自己所阐释的理论具体分析汉字时,在标准的把握上存在问题,从而造成了很多理论与统属汉字的矛盾与混乱.我们认为,研究六书首先要确定一种特定的汉字字体为研究对象;其次要充分认识象形字是一个具有形音义的独立的不可分割的整体;再次,不仅要看某一汉字的现在形体,更要看这一汉字的历史即过去,这是我们全面把握和准确分析某一汉字的关键.在必须承认郑樵开创之功与巨大成就的同时,也要看到他的矛盾与混乱之处,以及由此而反映的他在实践中所产生的对六书与汉字之间的困惑.  相似文献   

14.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剖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一种学习哲学,是教育研究的重要领域,其独特的知识观、学习观、学生观和教学观,对我们的教学实践活动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文章尝试深入剖析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思想,使我们对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有一个更全面的认识.  相似文献   

15.
小学语文大纲提出:朗读和默读是阅读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各年级都要重视朗读,充分发挥朗读对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陶冶情感的作用.要顺利地进行阅读教学,就必须端正对阅读教学体系的认识,明确阅读教学体系的要素和结构,树立正确的阅读教学观.有无正确的阅读教学观,往往影响到阅读教学的优劣和成败.尽管语文教材将阅读教学的内容具体化,然而,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到底"教什么",起决定作用的常常不是大纲和教材,而是教师头脑中的阅读教学观,即他对于阅读教学体系的认识.  相似文献   

16.
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说:“不看别人的戏,就演不好自己的戏。”演戏如此,教学也如此。要上好自己的课,就要看别人的课。那么,怎样智慧地观课呢?用孔子的话说就是:“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也就是说观课不仅要观察课堂现象和师生行为,更要领悟师生的精神状态与效能反馈,思考行为背后的目标期许和价值诉求。简言之,就是要在感知课堂四个“场”的基础上观课议课。  相似文献   

17.
第一个来华的美国传教士裨治文(E. C. Bridgman, 1801-1861)是美国中国观发展演变过程中一位关键人物.在认识中国的问题上,裨治文主张客观、如实地观察、描述中国.他既反对16世纪以来西方美化中国的倾向,同时也批评当时新教传教士刻意夸大中国社会黑暗面的简单化方法.但作为新教传教士,思想深处的基督教文明至上论又使其在认识中国时无法摆脱二元对立的简单化思维.裨氏中国观中的两重性是其传教策略两面性在中国认识上的体现.研究裨氏的中国观便于我们进一步从纵向上把握美国中国观的演变脉络.  相似文献   

18.
中国近代地主阶级改革派思想,出现于鸦片战争前后,是这一时期中国社会剧烈变化的一种现实反映和折射.其主要代表人物有龚自珍、汤鹏、包世臣、林则徐、魏源等.他们的对外贸易观是其思想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入研究他们的对外贸易观,具有利于全面把握其思想内容特质的历史认识意义和立足当前正确总结历史经验的现实认识意义.一、龚自珍的对外贸易观龚自珍(1792——1841)是近代地主阶级改革派的先驱,作为一个爱国思想家,他在禁  相似文献   

19.
顾颉刚“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观与其对古今文经学认识的关系,少为论者所注意。本文以他学习、研究经学的接受、认识过程作为问题中心,分析他的经学观形成过程,提出他对古今文经学的超越——继承与批判,构成他的这一在中国现代史学史上有巨大影响的史观的主观条件和客观内容。时间上以1923年正式成文公布此一史观为限。  相似文献   

20.
大学本质观是人们对实施中等以上教育的组织机构存在与发展的原因的一种系统的理性认识.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大学的本质虽然都有一定的道理,但从学术自由的角度来认识大学更能体现大学的本质.大学的观念,是人们对大学的一种认识体系.这种认识体系包括对全部的大学现象进行认识所形成的广义的大学观体系,对大学是什么、大学的作用是什么、如何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