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张锰 《文教资料》2008,(21):75-76
马克思把劳动二重性理论看成是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劳动二重性学说的重要意义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随处可见.本文在论述了劳动二重性的含义及其与商品二因素的关系后,提出马克思劳动二重性学说的重要意义在于:一、为劳动价值学说奠定坚实科学基础;二、为剩余价值理论奠定坚实科学基础;三、解决了政治经济学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  相似文献   

2.
商品的二重性是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商品进行剖析时 ,首先研究的一对范畴。本文着重分析商品二重性学说的作用 ,以期引起人们的重视  相似文献   

3.
费雪的货币理论指出货币需求量取决于商品交易量,并注重货币流通速度的作用。但是,由于商品交易量难以估算,费雪以后的货币理论都用国民收入或者国内生产总值取代商品交易量,都假定或者证明货币流通速度是稳定的。但是,决定货币需求量的是远远大于国民收入或国内生产总值的社会交易额。经过对美国、日本和英国基于社会交易额的货币流通速度的实证检验发现:货币流通速度是易变的,它会对社会交易额或货币供给存量的变化作出迅速的反应,并对货币的均衡发挥着重要的调节作用。但是,现行货币理论在不同程度上忽略了货币流通因素的作用,因而有必要对现行货币理论进行重构,客观反映货币流通速度在货币理论中的作用,重新阐述货币供给存量对经济影响的机制。  相似文献   

4.
《资本论》中的“二重性”学说探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分析了两种"二重性":一种是"与生俱来的二重性",另一种是"历史地获得的二重性"。"劳动的二重性"属于第一种,商品和资本的"二重性"则属于第二种,前者不能充足地说明后者,对后者的透彻说明须借助拜物教批判理论。劳动二重性学说,只是马克思的"二重性"学说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马克思的"二重性"学说的精义在于揭示"物"的"社会形式"是如何"历史地获得和叠加"的。马克思的"二重性"学说与"从抽象上升为具体"的方法有着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从"抽象"上升为"具体"的叙述逻辑的任务在于,理论地再现"物""历史地获得和叠加"一定的"社会形式",从而获得其"二重性"这一历史过程。把马克思从"抽象"到"具体"的"上升"逻辑"偷换"为从"具体"到"抽象"的"下降"逻辑,是一种有害的理论倒退。  相似文献   

5.
《资本论》是论资本,阐述剩余价值学说的巨著。剩余价值的发现,是马克思的伟大功绩。剩余价值学说是建立在科学的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的,而劳动价值论的核心则是劳动二重性学说。所以,劳动二重性学说是“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是分析剩余价值生产的金钥匙,也是认识商品经济的指南。因此,本文试从《资本论》第一卷的学习体会中谈谈劳动二重性学说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马克思创造性地研究了商品经济条件下,劳动者生产商品的两个方面,提出了劳动  相似文献   

6.
一商品和货币是商品经济必备的两大要素。马克思在谈到商品和货币的关系时指出:“商品生产以商品流通为前提,而商品流通又以商品表现为货币,以货币流通为前提;商品分为商品和货币的这种二重化,是产品表现为商品的规律。”从商品看,社会商品总量代表总  相似文献   

7.
社会主义经济中的商品,同样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商品的这种二重性,是由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二重性——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决定的。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创造价值。在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商品经济中,劳动二重性产生的基础是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这一矛盾表现为商品生产者的劳动虽然是为社会的劳动,但是能否实现为社会劳动、得到社会的承认,却不能由商品生产者自己决定,只能由市场来决定。如果商品在市场上能够卖掉,就证明他在生产这种商品时所化费的劳动是社会所需要的劳动;卖不掉,  相似文献   

8.
以人为本的发展观是在总结我国社会发展实践的基础上,适应社会发展规律的要求而提出的执政理念,是对马克思主义人本学说的继承和发展,是社会主义本质的集中体现,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坚持以人为本,是我们党提出的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  相似文献   

9.
《教学与研究》一九八○年第三期刊登洪远朋同志《商品二重性和商品二因素不同》一文,把商品体的使用价值和价值叫做商品的二因素;把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叫做商品的二重性。二因素指商品物质要素和劳动的结合,是商品的内在实质;二重性指商品供人使用及消费的自然属性和供人交换之用的社会属性,是商品的外在表现,从而阐明二重性和二因素的关系是形式和内容的关系,二者不应混淆。  相似文献   

10.
大学生成才目标是高等教育中一个重要的理论课题。二重性是大学生成才目标重要的和基本的属性,笔者试图通过对二重性的探讨。揭示出大学生成才目标的一些规律和应该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为社会发展服务是教育的社会属性;为人的自身发展服务是教育的自然属性。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是教育的二重性。“教育为社会主义为人民服务”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教育二重性的全面概括和科学表述。  相似文献   

12.
人民币的本质特征是一种纸币,它本身没有价值,而是价值符号或价值代表。但它既不是直接代表劳动时间的“劳动证书”,也不是直接反映商品价值的“百物本位制”,而是黄金符号或金价值的代表,国家虽然没有规定人民币的含金量,但它在客观上是代表黄金价值,充当一般等价物,执行货币的各种职能。人民币同黄金的内在联系,是由货币流通规律所决定,只要遵循货币流通规律的客观要求投放货币,才能稳定币值,防止或抑制通货膨胀。  相似文献   

13.
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是建立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商品生产以商品流通为前提,而商品流通又以商品表现为货币,以货币流通为前提”。随着有计划商品经济的发展,货币的作用越来越突出,也愈来愈重要。如何有计划地调节和控制货币供应量,稳定货币,合理地分配信贷资金,疏通流通渠道,协调各方面的比例关系,使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达到均衡,以保证宏观控住,微观搞活,使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不断发展,使“四化”建设顺利进行,这是有计划商品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略论八大前后党对社会主义认识的二重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认为,中共八大前后党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具有认识上的二重性。主要表现为:在政治制度上,一方面肯定人民民主专政需要有其他阶级、党派参加政权;另一方面,对阶级斗争基本结束后,应适时实行国家职能的转换,加强和扩大国家管理公共事务的职能,缺乏足够的认识。在经济制度上,一方面提出“主体—补充”的新经济模式;另一方面,要求彻底解决非社会主义经济的残余部分的改造问题,进一步强化了我国所有制结构的单一化趋势。此后我党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出现反复与曲折,与上述认识上的二重性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5.
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是建立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商品生产以商品流通为前提,而商品流通又以商品表现为货币,以货币流通为前提”。随着有计划商品经济的发展,货币的作用越来越突出,也愈来愈重要。如何有计划地调节和控制货币供应量,稳定货币,合理地分配信贷资金,疏通流通渠道,协调各方面的比例关系,使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达到均衡,以保证宏观控住,微观搞活,使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不断发展,使“四化”建设顺利进行,这是有计划商品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人的思想变化与人的需要有着密切的联系。思想政治工作要在新的形势下进行创新,就要以人的需要为切入点。需要的动力性,要求思想政治工作的观念创新;需要的社会历史性,要求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创新;需要的发展性,要求思想政治工作的形式创新;需要的多样性,要求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法创新;需要的二重性,要求思想政治工作的机制创新。  相似文献   

17.
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化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帮助大学生把理想信念建立在科学认识的基础上;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化对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的理解,提高大学生贯彻执行党的理论、路线的自觉性和坚定性;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把服务社会同实现个人人生价值统一起来;强调知行统一,努力实践“三个代表”要求。实践证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青年大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的强大思想武器。  相似文献   

18.
“社会公仆”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一个光辉真理。马克思从其国家学说出发,阐述了“社会主人”到“社会公仆”演变的历史规律,认为充当“社会公仆”还是“社会主人”是无产阶级专政同剥削阶级专政的一个根本区别;“社会公仆”是社会主义国家公职人员的本质特征;从“社会主人”到“社会公仆”是国家消亡的必经途径。  相似文献   

19.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分工依然存在,精神产品具备商品的二重性;价值和使用价值,因而精神产品具有了商品属性,但精神产品产不仅仅是为了交换才生产的劳动产品,其价值难以用社会必要劳动时来衡量,它的使用价值主要是满足人类的精神需求,因而又具有意识形态性。  相似文献   

20.
一、以德治国提升了传统美德教育的价位 在今年的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江泽民总书记提出了“以德治国”的重要思想。这一重要思想的提出具有深远的理论与实践意义。将道德与德育作为国家行为方略,作为基本国策之一,这是对道德建设及德育作用与地位的充分估量和高度强化。在理论上,这是对古今中外一切治国经验的深刻总结,是对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丰富和发展,是对我们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基本方略的完善,反映了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与发展的规律;在实践上,进一步增强了全党全国重视道德建设的自觉意识,必将对我国社会稳定和道德风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