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0 毫秒
1.
论费穆"新的电影观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费穆“新的电影的观念”是电影本体的自觉。他提倡淡化戏剧性,主张“素描地为人生画一轮廓”,这也是民族诗学的张扬。他强调影片“空气的布置”,注重在使用现代创作技巧中把握民族风格。  相似文献   

2.
我国上世纪的著名电影导演费穆运用长镜头拍摄方法,开创了电影艺术表现民族风格的先河。费穆的长镜头的美学源于深厚东方文化底蕴,结合中国文化神似写意的表现手法,以长镜头"静"、"缓"和"平面化"的独特视听效果来深层次地刻画电影的主题,走出了中国电影民族化的全新之路。  相似文献   

3.
1931年至1949年,是中国电影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转折意义的一个时期,是中国电影在探索中走向成熟的时期,并对以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而在这期间,受到苏联电影和美国好莱坞的深刻影响,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影戏观。  相似文献   

4.
优秀的电影艺术作品既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也常常展现先进的科学技术,大学生喜爱电影中的科技元素,电影作品中传达的科技观,对大学生科技伦理思想的形成,科学工作的价值取向,甚至科学工作的行为模式,都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5.
普多夫金是构建蒙太奇理论大厦的电影大师,是与爱森斯坦齐名的人物,他认为蒙太奇是电影艺术的基础和原则,也是电影语言的基础和原则。本文并不企图全面深入地探讨普多夫金的电影思想与观点,而试图主要对其电影语言观进行一番初步的梳理和探析。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孟德斯鸠中国观成因的梳理,可发现莆田人黄嘉略激发了孟德斯鸠研究中国的兴趣并影响其对中国的态度。孟氏的许多具体观点深受黄嘉略影响。黄嘉略为十八世纪中法文化交流作出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7.
随着社会的进步,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对于隐喻有了新的认识,认为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段,同时也是一种认知。认知中的隐喻存在于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在人们的语言、行为以及思维中流露出来。将隐喻与电影字幕翻译相结合,使得字幕翻译与电影完美结合,本文就构建电影字幕隐喻的认知翻译观进行一个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8.
《高丽史》一书中,“中国”一词共出现129次,在考察“中国”一词含义的基础上.得出高丽人“中国观”的两个特点,即以汉族建立的政权为正统,称为“中国”;同时称蒙古族建立的元朝为“中国”。并分析形成高丽人这一“中国观”的原因及高丽人使用“中国”一词的依据。同时,高丽人将蒙古族建立的元朝称为“中国”,反映出中国自古就是一个多民族国家。  相似文献   

9.
传统空间观念随千年文脉流淌,在诸多传统艺术作品中显现/隐匿着。中国电影同样在潜移默化中形成较为典型的空间叙事观:其趋于延展化的画境空间承载着可游可居的美学追求;其颇具审美表现化的意象空间涌现出景即是情的审美观念;在画面之外,其借助可供感知与联想的声音元素开拓出层次丰富的电影空间,凝聚着秘响旁通的艺术认知;另外,中国电影还通过创作主观化的空间组合,展现出俯仰天地的艺术况味。可以说,空间这一“芥子”中容纳着中国传统文化这座“须弥山”。  相似文献   

10.
儒家中和观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礼记·中庸》说 :“喜怒哀乐之未发 ,谓之中 ;发而皆中节 ,谓之和。”儒家的这种中和观 ,对中国古代文学创作思想影响甚为深远。要“乐而不淫 ,哀而不伤” ,要“怨诽而不乱” ,要“发乎情 ,止乎礼义” ,要“温柔敦厚”。中国的戏剧、小说 ,有一个大团圆的固定模式。要“文质彬彬” ,追求“尽善尽美”。在风格上要刚柔相济、奇正相依、浓淡适宜……这样才合乎中和美。  相似文献   

11.
电影艺术可以真实反映本民族的社会生活与民族精神,创造出具有民族风格和民族特色的作品。从电影声音创作的重要性、声音创作与民族化、声音创作民族化的意义等方面进行分析论述,寻求中国电影的民族化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2.
英语电影片名在大陆和港台的汉译常常有较大的不同。对两岸三地的英语电影片名汉译进行分析,发现造成不同的主要原因是三地在语言习惯、商业运作等方面存在诸多差异。探讨三地英语电影片名汉译各自的特点和优劣,希望有助于两岸三地的文化交流。  相似文献   

13.
由于受不同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审美认知等因素影响,影视产品在对外传播过程中会遭遇交流障碍。为克服交流屏障,提高影视艺术品的传播效果,我国影视剧应从跨文化交际视角观照题材选择和艺术风格表现,适当运用文化移情策略,以得到海外观众的理解和认同。影视剧的文化移情包括题材移情,思想主题移情和审美移情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4.
中国电影音乐风格多元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电影发展至今,已有百年历史。近年来,中国电影与国际合作不断加强,大片不断涌现,导致中国电影的音乐风格出现多元化特征。本文从三个方面对中国电影音乐的多元化特征进行了细致分析,有助于从事电影工作者及影视专业学生对中国电影音乐的借鉴和利用。  相似文献   

15.
钱穆、张舜微二人,均被当今学界视为“通人之学”的国学大师。两人对刘知几的评价,有着相当的不同。通过对二者的比较,可以窥见其各自治学方法、旨趣的异同,从而更好地解读两家史学研究等方面的学术思想。  相似文献   

16.
《三国演义》在《三国志》基础上对张飞形象的再选择,大大提高了这一人物形象的认识,欣赏价值。读者在阅读一章章威武动人、妙趣横生的历史故事时,可以从中体味到作品对优良民族精神、道德品格的弘扬与颇具哲理意味的人生经验的揭示,获得若干的启迪与教益。  相似文献   

17.
我国已成为电影大国,但不是电影强国.虽然我国电影产量、国内票房收入连年上升,但是海外票房低,近年来呈现出直线下降趋势.文化折扣是我国电影走出去的主要障碍.本文分析了我国电影出口贸易中文化折扣的成因以及文化折扣对我国电影出口贸易的影响,并针对如何减少电影贸易中的文化折扣,加速我国电影走向国际市场提出了对策,包括选择反映普适价值的电影题材、本土化与国际化相结合、细分市场、循序渐进.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20年代,借助着民族电影业蓬勃崛起之势,更得益于电影这一媒介的社会影响力日益扩大,国人自办的电影刊物获得了迅速发展.20年代最具代表性的电影刊物便是“电影特刊”.本文探寻电影特刊的特性及其演变轨迹,同时对学术研究中如何开掘与使用电影特刊的相关问题加以探讨,以期为早期中国电影史的研究拓展新的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