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刘丹  王丽 《培训与研究》2007,24(7):120-122
意象必须依附语言形式得以表现,语言形式本身就具有潜在的表意功能。只有同时考虑到“语言形式”与“意象”,才能达到诗歌翻译的形美意美乃至音美。鉴于词汇在诗歌翻译中的关键性地位,本文着重对比了英汉词汇结构和词汇承载意象两方面的差异,评析了其在诗歌翻译中的表现,并提出了诗歌词汇翻译做到“神形兼备”的方法和途径,希望能对诗歌翻译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2.
诗歌翻译历来是翻译研究领域中的难题。译诗之难,难在其内容与形式的不确定性。译诗既要形象地译出原文诗,又要把握其节奏和韵律,锤炼其语言,再现其内在精神和意境。诗歌中“形”与“神”的矛盾如同“鱼”和“熊掌”的关系。该文旨在探讨如何理解诗歌翻译中“形”与“神”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并由此探索怎样才能译出“形神兼备”的作品。  相似文献   

3.
张铂 《海外英语》2015,(2):36+41
诗歌翻译历来是翻译研究领域中的难题。译诗之难,难在其内容与形式的不确定性。译诗既要形象地译出原文诗,又要把握其节奏和韵律,锤炼其语言,再现其内在精神和意境。诗歌中"形"与"神"的矛盾如同"鱼"和"熊掌"的关系。该文旨在探讨如何理解诗歌翻译中"形"与"神"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并由此探索怎样才能译出"形神兼备"的作品。  相似文献   

4.
在诗歌的翻译中,既要考虑其语言美,形式和节奏的美,还要考虑诗歌意境的翻译.其中意境的把握是关键.诗歌有其自身的特点,要将其丰富的感情与想象,优美的语言与旋律翻译出来,再现诗歌的音美、形美、意美,需要译者对原文的充分理解与把握.本文将通过一首英语诗歌的两种译文的比较,从诗歌的语言、形式、意境、翻译方法等方面来探讨如何把握诗歌的"三美"的完美结合.  相似文献   

5.
两元论是西方传统思维方式。用三组两元对立关系,即诗人与译者、语言与意义、翻译与创作,分析郭沫若的诗歌翻译思想"风韵译",探讨其深刻内涵,并借助《英诗译稿》中的译诗,看"风韵译"在翻译实践中注重原诗人与译者的统一、注重诗歌内在的语势神韵、注重翻译与创造并举等在诗歌翻译中所表现出来的整合艺术审美观。  相似文献   

6.
田力 《文教资料》2006,(30):164-165
文学翻译是一项创造性的工作,是选择的艺术。诗歌是最古老的文学艺术之一,是各民族文化的精华,诗歌存在不可译性。本文比较了两首耳熟能详的唐诗的不同翻译版本,探讨了唐诗翻译中的意美、音美、形美之间的关系,主张唐诗的翻译应努力做到用另一套语言形式来忠实地传达原诗的“意美”,并力求做到三者的兼顾。  相似文献   

7.
象似性理论揭示了语言形式与内容之间的象似关系,为翻译研究特别是文学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在各种文学体裁中,诗歌的象似性特点最为突出,文章从诗歌中存在的象似性原则入手,探讨了象似性理论对诗歌译者在理解文本、选择翻译方法等方面具有的重要意义,以及在诗歌翻译中再现原诗象似性原则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相似文献   

8.
客观物象、事象入诗即成"意象"。意象是诗人主观情思的载体,是诗歌的灵魂和本质特征。Fauconnier提出的概念整合理论对分析人类的创新思维有独到之处,为诗歌分析解读以及诗歌翻译提供了可以利用的理论框架。译者在进行诗歌翻译时,可以尝试将意象组合作为翻译单位,通过语言形式的转换,尽量使原文中的意象得以在译文中再现,在译文中建构起类似于原文中的意象组合,以实现"立象以尽意"的目标。  相似文献   

9.
通过分析古典诗歌中语言形式与内涵表达的互动作用,指出在英译中诗歌形式传达的必要性。在探讨诗歌的语言形式与本民族文化传统的紧密关系的基础上。分析在翻译中对待诗歌形式的不同策略取向下各种译文的得失,指出对诗歌形式进行创造性的转换是比较理想的选择。  相似文献   

10.
象似性理论揭示了语言形式与内容之间的象似关系,即二者之间的关系根本在于遵循“模仿原则”,即形式模仿意义.文章通过研究诗歌、文字与绘画三者的关系,揭示三者间的“模仿”本质.可以利用象似性原则帮助译者从词汇象似性、句法象似性及篇章象似性三个层面分解并阐释原诗:通过词汇象似性帮助阐释并翻译诗歌的“意象”,通过句法象似性揭示诗歌翻译中形式与内容的重要关系,通过篇章象似性分析诗歌翻译的完整性——歌意象的完整、诗歌形式与内容的完整.象似性理论为诗歌翻译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有助于探讨诗歌意象翻译的原则及方法.  相似文献   

11.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上的实践与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翻转课堂"是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将其运用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上,可以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课的吸引力、参与性。通过将以"教"为中心的课堂向以"学"为中心的学堂的转化,实现形式与内容的互动,改革考核方式等一系列举措,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被"翻转"过来,学生从被动的接受者转变为主动的研究者,教学方式从灌输式转变为互动式。  相似文献   

12.
分析了西诗商籁作为外来诗歌进入中国的深刻动因,以胡适、闻一多、朱湘、冯至和屠岸等人的命名法为例,进而发现20世纪初西诗商籁进入中国的深层原因是"新诗之精神"指引下"人心"对"型式"的呼唤。但商籁最初的命名和接受在中国表现出心为形役的特征:音译命名法走上了以体代诗的歧途;数字命名法因袭了传统诗歌的五七言话语,暗含着重形式而轻内容的危机。在拟古话语作用下两种命名法使商籁作为诗人抒发理想的寄托无处安放,在心与形之间选择一处诗意栖居地构成了商籁自发轫以来在中国面临的一大尴尬。相比之下"商籁"这种命名在意义通道和声音通道上的交集指示着一条更好的出路。  相似文献   

13.
“给我X”构式中的“给”不同于引出与事成分的“给”,其中,“我”一般不能换成其他人称,也不能换成复数,“我”并不是事件的参与者,而是要求、命令的传达者。“给我”所表达“要求、命令”义是虚灵的,不是本身所固有的概念义而是一种“意义潜力”被激活,是其所在的构式与语境赋予的。  相似文献   

14.
全州方言中的"好生生"是个形容词,出现在名词性成分前保留形容词的基本特征,出现在动词性成分前充当状语,具有副词的功能。文章首先考察"好生生"在不同句法位置的入句语义,进而从表达和搭配两方面比较"好生生"与"好好生生"的差异,最后分析"好生生"构式的由来。  相似文献   

15.
淮南王刘安首次整理编订并题名《楚辞》,后经刘向增补,东汉又经王逸再次增订。后代大多数学者认为《楚辞》成书于刘向,而定名于王逸。检讨《楚辞》诸篇的抒情主体、作者姓名,《招隐士》的主题思想、以及《史》《汉》的有关记述和《楚辞释文》目录的编排次序,证明"楚辞"在汉代至少经过了从刘安、刘向到王逸的三次编订,唐宋之际又一次进行了整理注解,迄南宋洪兴祖才形成了今天通行的《楚辞》文本。  相似文献   

16.
文山壮族文化大多以家庭传授和师徒传授,以及"原生态"自我传习"传承模式作为基调。其间,以文化艺人作为主体,以文化主体"文化自觉性"意识及其技艺文化传承作为双重性原则,以传承为根本前提和基础,以保护为基本形式和手段,以发展为最终指向和归结点。  相似文献   

17.
“教”字式是现代北方话中最主要的被动式类型,也是共同语中的一种重要被动式类…型。“教”字式是在汉语被动式的同化作用下由变异的“教”字使役式转化而成,在其形成过程中,阿尔泰语言的被动表示法也起到了重要的拉动作用。“教”字式在中古时期开始萌芽,近古时期取得了迅速发展,使用频率不断提升,语法构成趋向复杂,语义角色不断丰富,生命级别明显降低,语法功能变得多样。  相似文献   

18.
冠笄之礼是青少年的“成人之道”,是以仪式为载体的“成德之教”;使青少年“明于人伦”,有利于个体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冠笄礼对当今青少年思想教育的启示包括:创新现代成人礼的形式与内容,帮助青少年树立成人意识;充分开发“通过仪式”的教育功能,强化仪式积极的心理暗示和感染作用;积极运用“体验式”道德教育方法,对青少年进行系统的角色教育;强化青少年“尊”与“敬”的意识,培养其对生命与自然的敬畏之情。  相似文献   

19.
食品安全背景下的乳业产业链与组织模式创新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乳业是对"一体化"程度要求高,对原料质量要求高的食品行业,但却频出"三聚氰胺"等食品安全问题。居于产业链前端的奶农奶站是分散、小规模且缺乏组织化的,产业链各环节之间主要依靠市场交易方式链接,这成为一些机会主义和"败德行为"出现的主要原因。只有提升产业链前端的组织化程度,建立奶农合作社,才能使奶农形成与加工企业博弈的力量,促使产业链各主体形成稳定有序的交易状态,进而提高食品安全水平。  相似文献   

20.
《玉娇梨》中副词“尚”的用法非常丰富,很值得我们进行研究。本文则分别从“尚”后面跟肯定形式和否定形式两方面来分析其在书中的出现频率、所属副词次类和所在句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