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老范即范以锦先生.过去,他所领导的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的部下和同事就这么称呼他们的"老大".上一次,笔者在<南方人物周刊>报道他,也使用了这个称呼.今天,再一次有机会写他,首先想到的,还是这个称呼.虽然笔者是比老范晚一代的员工,在生活中还不习惯这么叫.但总之,提起老范,令人肃然起敬.能有机会再写老范,是我职业生涯的荣幸.我很乐意接受这个任务,尽管预约发表的网络和杂志催稿也太急了!  相似文献   

2.
一篇篇稿件,经过修改、编辑,连闯几关后,如今出现在大样上,“生米”即将煮成“熟饭”,“新娘”马上要“上轿”,此时,校大样的值班编辑怎样调动一切手段,将“新娘”打扮得八时、得体,以收到给婆家人耳目一新的效应? 几年来校大样的经历,使我感到,值班编辑在打扮“新娘”时要能有所作为,就必须——  相似文献   

3.
一、流落楚汉我于一九三八年五月初左右来到武汉。那时正是所谓台儿庄大捷以后不久,街头到处还散满着爆竹的残骸,空气里还洋溢着胜利的喜悦。就在这时,我因陈同生(那时他叫陈侬菲)的介绍得识范长江同志。据同生对我说,老范拟脱离《大公报》来同我们一起搞新的新闻事业。我对老范最初的印象,是他还年轻,充满着朝气。当时他是新闻  相似文献   

4.
编辑要注意语言文字的通顺,但更重要的是纠正原稿或标题中立意不高、违反政策、不合逻辑等辞句。曾有人戏称某些编辑为“高级校对”,认为不必每张大样都仔细看。这意见我不大赞成。编辑若仅仅埋头改错别字,而忽视报纸的导向及文稿中的政治性、政策性问题,那的确是失职,称之为“高级校对”还很不够。但是,编辑如果不仔细看大样,纠  相似文献   

5.
《青年记者》2005,(8):29-32
我在经济日报也好、人民日报也好,特别是经济日报,没有人叫我“范总”,都是叫“老范”,到了人民日报以后,大部分人都管我叫“老范”,后来有一些人开始叫我“范总”,但是我觉得“老范”更亲切一些。  相似文献   

6.
望剑 《新闻采编》2000,(3):17-18
在报纸出版环节中,报纸校对需要忠实于原稿,同时也需要忠实于版面,存在着编辑后查错捕漏的过程。因此,校对工作者离不开编辑意识,否则对编辑错漏的校正将缺乏主动。为什么这样说呢?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 一、编辑内容的贯穿性。在报纸校对的过程中,版面编辑看大样主要是把握好编辑方针和编排思想是否落实到版面上,对版面的差错进行内容上的把关。由于编辑工作和时间的限制,编辑看大样对编辑内容的把关不可能面面俱到,况且大样在修改过  相似文献   

7.
做一滴水银     
老范,身材不高,近视,头发常常是乱的。他是我们的经济学教授。老范,其实不老,甚至还是我们学校为数不多的几个年轻教授之一,只不过老范常常和我们追今抚昔想当年,时不时地在我们面前感慨一番。于是得了这个雅号!  相似文献   

8.
恩师老范     
恩师老范,范敬宜也,上世纪80年、代初,由国家外文局调入经济日报,任总编辑。老范为人低调,生性和蔼,一见面便吩咐大家,今后就叫我老范吧,不用叫总编辑。自此人人直呼老范.沿续至今,不再改口。  相似文献   

9.
一次,我在版面值班时看中一篇自发来稿,欲发头条,但有些情况需要核实,便交待编辑给作者打电话。大样出来后,发现原稿中的一位作者变成了两位作者,一名特约记者的名字被编辑加了上去。问及原因.编辑答日。原作者所在部队的本报特约记者听说了此事.觉得上个头条不容易,强烈要求署上自己的名字。他既没参与采访。更没参与写作,凭啥要署上自己的名字呢?  相似文献   

10.
江主席号召我们要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我想说一点办报初期向群众学习的体会。我觉得办好一个报纸,最主要的要靠报社全体同志的努力。总编辑当然重要,各个部的主任也重要,编辑、记者都重要。但是我觉得光靠这些还不行,还要靠大家的努力。我讲三件事。第一件事,那个时候报纸初创,我们看完大样就到工厂里去看一看。有一天,一个老工人问我有个题目怎么办。因为我看大样时,改了一个题目。到了工厂后,改样的工人犯了难。因为我改的那个题目多了两个字,所以原来留的位置就不行了,需要重排。不仅标题要重排,而且文章也得重排。这样…  相似文献   

11.
许弘 《传媒观察》2005,(2):60-60
在报纸校对工作中,交版环节一段时间以来被某些同志认为是校对工作边缘化的环节。我对此不敢苟同。所谓交版,就是将校对分样、审样归并到一张大样上,送交版面编辑。此环节看似简单,实则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12.
恩师老范     
恩师老范,范敬宜也,上世纪80年代初,由国家外文局调入经济日报,任总编辑.老范为人低调,生性和蔼,一见面便吩咐大家,今后就叫我老范吧,不用叫总编辑.自此人人直呼老范,沿续至今,不再改口.  相似文献   

13.
时针拨回到1997年1月2日上午11时,浙江日报读评小组办公室里静悄悄的。此时,进来一位年轻好学的编辑,他手持我刚刚阅检完毕、准备明天见报的大样,指着一处改动的地方,轻声问道:“为什么要把‘期间’改为‘其间’?‘期间’,(在报刊上)用得很普遍嘛!”  相似文献   

14.
1999年5月,在全国科技报系统综合质量评比中,《河北科技报》与《江苏科技报》被评为并列总分第一名,并获“优秀报纸”称号。报纸的综合质量,包括报社许多环节的工作,但首要的应该是报纸所刊稿件是否体现办报的大致方针与文字差错率的高低。其中看大样这一关十分关键。本文将我的作法与体会,与同行们交流,以求得到新的提高。 一、看大样不是校对之后的再校对 在实行编辑用电脑录入编发  相似文献   

15.
看大样是夜班编辑工作最后一道程序。为减少差错,提高质量,看大样时既要统揽全局,又要抓住重点。重点有若干。把新闻中的称谓表达准确是其中之一。本文以近段时期《河北日报》二版大样上政治性、政务性新闻的标题为重点对象,分析研究称谓方面的差错。  相似文献   

16.
关于期刊编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让我说些什么呢?咱们都是当编辑的,都是同行;我又编过几种期刊,跟各位可以说是小同行。我就说说我是怎么当起编辑来的吧。我生长在一个编辑的家庭里。我的父亲叶圣陶,大家都说他是文学家,是教育家,是语文学家,其实他当编辑的时间比干什么都长,花在编辑工作上的心力比干什么都多,就是没有人说他是个编辑家。我父亲一九二三年进商务印书馆工作,开始正式当编辑,到一九六六年离开人民教育出版社,这四十三年间,他几乎没有放下过编辑工作。  相似文献   

17.
夜班编辑,到了紧要时刻,就象在前线作战似的,遇事需要当机立断。一篇稿子登或是不登?在某种情况下,判断的时间是很短促的,有的甚至在两三分钟内就要确定下来。说登,就得赶紧拼上版面,因为距离压纸型、上机印刷的时间不远了,说不登,就得赶紧抽下来,换用别的稿子。可不能犹豫不决,耽搁时间。当机立断,可以说是夜班编辑的一种职业修养。一篇稿子在大样上删不刪,改不改?夜班编辑有时候也得当机立断。一般地说,检查编辑在阅看大样时,要尽量少改动,以利于保证报纸的开印时间,力求  相似文献   

18.
作为一名编辑,任务之一,便是把作者原稿上或大样上的错别字改正过来。编辑如何把住错别字这道关呢?我的一点儿体会是: 一、注意形声字的“意符”。汉字当中,大量是形声字。形声字,由表示声音的“声符”和表示意思的“意符”两部分组成。如:根、龈、银、垠、很、狠……这些字中,“艮”字便是“声符”,而其余部分为“意符”。稿件或大样中的“别字”,绝大部分是由  相似文献   

19.
毫无疑问,读者大多喜欢读生动有趣的新闻,大概没人愿意在报纸上读那些枯燥无味的文字。其实,报纸编辑也愿意将那些生动有趣的新闻献给读者。然而,多年从事编辑工作的经验告诉笔者:生动者,不一定真实;越是生动的情节,越有可能是虚构的。道理很简单,真实的东西,往往是很朴实的。 最近,我审阅的大样中有篇《人犬情深》,这是  相似文献   

20.
早在1989年,范用先生曾自拟过一则讣闻,其中有这样八个字:匆匆过客,终成归人。这份淡定和通达,让我陷入沉思。在中国干出版这一行的,大概无人不知道范用。有人叫他范老板,有人叫他范公,也有人叫他老范,称呼虽然不一,对他的敬重并无二致。他一生没得过什么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