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张光芒认为,新世纪文学如今正经历着继“文革”结束,90年代初之后的“第三次”转型:“价值取向从受理性压抑时所追求的‘我需’,变成了没有理性约束的‘我要’,即从‘需求’到‘欲望’:网络的普及和传媒的发展使得文学叙事话语从渐变到质变,表现出从‘语言时代’到‘后语言时代’转型的端倪:世纪之交的伦理生活出现了泛审美化倾向,并延伸到文学领域,  相似文献   

2.
淇县苏堆乡裴海峰来信说:“我很喜欢写稿,常常以写稿为荣,以写稿为乐,但却常遭到别人的非议,家里人为这事跟我吵嘴,邻居们说我‘不务正业’,好心的朋友也说我不是这块料’,劝我‘丢掉幻想’。请问编辑,我该怎么办?”夏邑县罗庄乡蔡伟来信说:“我因为爱写稿被人讥笑为‘瞎逞能’、‘不够料’,我父亲也埋怨我干这事‘丟人’。有一次我去采访一个烧窑专业户。那个专业户见了我‘嘿嘿’冷笑,说:‘你是咱村唯一的新闻家,恭敬你光临寒舍.’我问烧窑情况,专业户说:‘对不起,我有事,以后再谈吧! ’我吃了闭门羹。二次又去采访他时,他说:  相似文献   

3.
陈谨  王毅 《大观周刊》2006,(25):6-7
从1974年到现在,杨煜明在昆一中任英语教师的过程,几乎是中国文革后的中学外语教学发展史。他亲历了这个从排斥到重视的急速发展的时段,也只有他能如此由衷地感叹目前甚好的前景,“英语课终于从‘要你学’变成了‘你要学’!”[编者按]  相似文献   

4.
第一次读《水浒》,是在14岁那年.其时,报纸、广播仍在不断地公告一位八旬老人的指示.“《水浒》好就好在投降”.所以,从高官到平民,都被要求批《水游》.一位不识字的老太太听了广播以后弄不懂,就问儿子:“连‘水壶’也是‘坏东西’了么?还准用不?”  相似文献   

5.
湖北省科协将省科普作家协会、科普美术研究会1996年工作的重点,确定为“全面推进‘科技之文’、‘科技之画’、‘科技之声’、‘科技之光’行动,迎接科普的新春天”。这一主题的确定,既为湖北科普工作从“八五”到“九五”的衔接指明了方向,也为湖北科普工作在“九五”期间全面起飞奠定了基础。在更大的背景上,“文、画、声、光”行动顺应了以信息高速公路为龙头的多媒体世界信息产业发展趋势,为科普工作进入信息高速公路做了铺垫。因此,无论站在现实的角度,还是站在时代发展的前沿,或是站在  相似文献   

6.
新世纪头十年,两岸关系出现了新的发展变化,具有六十多年历史的对台广播也面临着巨大的机遇和挑战。本文立足于对台广播外部环境的变化,从传播理念、策略、手段、渠道、软硬件设施等方面,全面而系统地总结了对台广播的五大变革趋向,即“从隔海喊话到两岸联播”、“从”“大喇“到‘大传播’”、“从‘盯上层’到‘向下沉”、“从片面灌输到双向交流”、“从单一广播到媒介融合”等,阐述了十年来对台广播的发展变化和未来的变革趋势。  相似文献   

7.
去年,在我国舆论界、理论界发生了一场关于“姓社姓资”的争论。公开争论的时间,从这年的4月到9月达半年之久。这场争论该怎样概括?有的同志认为,这是“改革要不要问姓‘社’姓‘资’”的争论。我觉得这一概括不妥。因为被批评的报刊并没有提出“改革不要问姓‘社’姓‘资’”这样的主张;批评者硬说有的报刊有这种观点,实际上是虚设论敌。有的同志把它概括为“改革中要不要对每个问题都问姓  相似文献   

8.
口述实录体新闻,就是新闻作者通过对人物的采访,将人物口述的新闻事实、新的观点和主张等作实录报道的一种新闻样式。它具有较强的真实感和亲近感。从口述实录性新闻的写作特点和内容来说,需要作者注意以下几点: 1、从口述实录中反映新闻事实。口述实录体新闻不是人物一般语言的记录,更不是人物的讲话稿,而是要言之有物。这个“物”就是新闻事实。也就是要在人物的口述中,把新闻事实反映出来。否则,就不成其为新闻。例如《“吹灯兵”的情怀》(1987年全国好新闻作品),实录了一连阵地长张玉江的话:“说我是‘吹灯兵’?那倒不假,不瞒您说,吹了8次啦。战友们爱跟我开玩笑,说我和‘8’字有缘分。您看,我1980年入伍,当了8年兵,8次立动受奖,8次代理排长,可也被80年代的姑娘‘吹’了8次‘灯’。”接着,记者实录了张玉江谈的找对象被姑娘8次‘吹灯’的原因和经过,以及他的态度和想法。他的谈话本身就是新闻事实。  相似文献   

9.
怎么又重来?     
在《新闻记者》1992年第9期上读到了金维新先生的《批评者已经造成声势,被批评者一直保持沉默——去年舆论界一场“争论”之我见》。金丈把一年多来有些报刊对皇甫平文章的批评方式,称作“三级推断”:“从说一个特殊政策不要囿于‘姓社姓资’,演化为改革不问‘姓社姓资’,最后推论到‘共产党人的政治纲领,难道需要和可以改变吗?’”金文在末尾提出,“诸如此美的批评方式,搞理论宣传的大都很熟悉,也很痛恨它,怎么又重来了。”  相似文献   

10.
2013年6月14日“360问答”对“用‘由于’‘如饥似渴’‘终于’造句”给出的答案是:“有一年夏天,曹操率领部队去讨伐张绣,由于天气热得出奇,骄阳似火,部队在弯弯曲曲的山道上行走,到了中午时分,士兵的衣服都湿透了,他们如饥似渴,行军的速度也慢下来,有几个体弱的士兵竟晕倒在路边……” 这段话里的“如饥似渴”用得对不对?  相似文献   

11.
从2004年开始,“把家庭承包经营制度从耕地拓展到林地,从田地延伸到山上”的集体林权制度在江西试行。这场“山定权,树定根,人定心”的改革,被评价为“带来了我国农村生产力的又一次大解放”。2007年4月,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到江西武宁等地考察后指出:“要大力宣传江西林业产权制度改革,就像宣传当年的‘小岗村大包干’一样。”  相似文献   

12.
在全媒体时代,“四力”是专业新闻工作者的“生命力”,也是必修课。从“‘脚力’是淬炼新闻精品的前提”“‘眼力’是发掘新闻的基本功”“‘脑力’贯穿新闻工作始终”“‘笔力’是‘四力’落地的最终反映”四个方面进行阐述,论证增强“四力”将进一步巩固专业新闻工作者的不可替代性。  相似文献   

13.
张振华 《声屏世界》2006,(11):64-64
长期以来,一些学用“从人治到法治”、“从‘全能政府’到‘有限政府’”、“从‘管制型政府’到‘服务型政府’”等这类来自西方的话语,概括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进程。最近,还有学用“物本行政”、“全能行政”等评价我国政府改革和行政管理的历史和现状。  相似文献   

14.
博览     
新闻活动是社会的认识活动长期以来,我们都是讲新闻事业的性质,也就是报纸、电台、电视台等等新闻单位的性质,从‘阶级斗争的工具’到‘社会舆论工具’或‘社会舆论机关’等等,见仁见智,不一而足。不管这些说法对还是不对,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把报刊等自己的活动当成整个新闻活动看待的。把报刊活动看成新闻活动,而注重新闻事业的性质,这是从办报人的角度着眼的。眼光局限于此,使我国的新闻理论长期以来停滞不前。十年新闻改革,好不容易提出了一个按新闻规律办事。什么规律呢?报纸要“上情下达、下情上达”,但是,早在一百多年前王韬就提出了这个思想。‘耳目喉舌’的比喻,梁启超早就几次提到,这也并不是什么新鲜的东西了。艰苦跋涉一大圈,回到了原来的老地方。后来引进的西方‘大众传播学’,注重从传播的技术技巧形式上去研究,也避开了新闻活动是什么性质的活动这一问题。‘大众传播学’中的受众,也还是处于一种被动的地位。我们如果从读者这一面来看问题,他拿起报纸的时候,并不知道上面要说些什么。惟其不知,他才看,谁会反复不停地看昨日已看过的报纸?  相似文献   

15.
2008年5月8日,南方都市报推出了《真理标准讨论纪念论坛特刊——解放》特辑,共分为两个专题:一个是“潜流——三十年思想观念之变”。介绍了“科学发展观.另一个硬道理”、“从王海到最牛钉子户。公民社会渐行渐近”.还有“从人治到法治,从‘无法无天’到‘人权入宪'”。另一个专题是“命运——观念冲突中的沉浮人生”,介绍了“郑元忠.投机倒把大王成了风云浙商”、“关广梅,名字成了‘姓社姓资’的争论标签”,还有“崔健,粗放的嗓音吼出了一个时代的声音”。  相似文献   

16.
战云笼罩在巴格达的上空之际,美伊之战成了今春书市的第一出版热点。 《第三次海湾战争?》(2003年1月,中国友谊版)、《美国的战争:从阿富汗到伊拉克》(2003年2月,中国社会科学版)、《全球变局:美国与伊拉克》(2003年1月,时事版)、《一个人的抵抗——走近萨达姆》(2003年2月,世界知识版)、《小布什倒萨内幕》(2003年1月,当代世界版)……等等都是书市上的新书。“小布什‘倒萨’决策内幕”、“‘第二次沙漠风暴’  相似文献   

17.
中共十六大代表、山西省政协副主席吕日周,一次在大同市演讲,内容为“官以民为天,以法治为天”。某报发了新闻,报道中将“法治”改成了“法制”。一字之差,吕先生很不满意,专门给编辑部打电话,次日报纸作了更正。新闻理论家、复旦大学教授林帆也提到:“我在一篇文稿中两处提到‘法治’问题,见报时一律被改为‘法制’,不知是为何改动的。反正时下的媒体常常把两者混淆起来,也不足为怪了。然而,‘法治’与‘法制’,其间有联系但又有其截然不同的界定,不容混淆。”  相似文献   

18.
最近.两位省委书记不约而同地提到新闻舆论监督的问题。江西省委书记说.“这些年我们深深体会到,新闻媒体也是生产力。这个岗位非常光荣!”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书记在一次座谈会上明确提出,“新闻舆论工作是‘软实力’的重要体现,因而,在一定程度而言也是生产力”。(《人民日报》2008年1月28日)  相似文献   

19.
谈谈“文件论”   总被引:3,自引:10,他引:3  
所谓“文件论”,就是有关文件的理论。它主要是研究文件的性质与功能、形成与运动规律,文件的综合管理以及与档案关系的理论。张昌山在《略论“大文件学科”》(《档案学通讯》1997年第3期)一文中指出:“新的文件理论中最值得注意的有两种:一是国外学者提出的‘文件生命周期理论’……。二是国内学者提出的‘文件论’。‘文件论’是对‘文件生命周期理论’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综合起来看,‘文件论’既从纵向描述了文件运动的过程性、阶段性及互动性,也从横向考察了文件现象的多样性、多元性和普遍性;既从表层肯定了文件存续所必需的体式与程序,也从深层揭示了文件的基本属性和价值规律。  相似文献   

20.
早在2003年5月10日,黑龙江新闻广播与黑龙江省纠风办就在早晨黄金时间——每周六的早7点到8点,开办了以“直接听取群众呼声、主动接受社会监督、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真诚解决群众疑难”为宗旨的〈行风热线〉节目。随后,哈尔滨、济齐哈尔、牡丹江等全省13个主要地市的电台也都相继开办了这类节目。这些节目有一个最大的特点,那就是从开播到现在,一直受到各地党政机关和普通百姓的广泛关注,收听率一直名列各省台节目之首,有人形象地说,〈行风热线〉类节目是“密切干群关系的‘连心桥’、解决社会矛盾的‘减压阀’、加强政风行风建设的‘监督岗’、提升党和政府形象的‘展示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