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科举制平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笔者指出,为科举制平反,在当代中国学术界已成为一股思潮或一个趋势,许多研究者不约而同的地提出为科举制平反,确实是发现科举制在历史上曾发挥过不可抹杀的重要作用。事实上,梁启超、杜亚泉、孙中山、胡适、钱穆等人在民国时期就已经发出为科举制平反的呼声。笔者认为,当不再"以论带史"或"以论  相似文献   

2.
一提科举制,你就会想到考试,想到所谓“应试教育”。“科举制是典型的‘应试教育’”就是一种颇为流行的说法。可见,如何评价科举,不是一个与现实的教育无关的问题。不能正确评价科举,我们的教育思想就很难端正。  相似文献   

3.
刘海峰等先生提出“为科举制平反”,其理由不能成立。评价科举制的好坏,应看其在不同时代对中国社会生产力作用如何,不能以“古代多数人”或几个名人的言论为依据;科举制度下确有一些能人被选出,但被淘汰、扼杀、扭曲的人才更多,以致造成人才大匮乏的局面;科举制使若干“田舍郎”登上了“天子堂”,这种公平只是表面的,实际是通过对中上层官僚队伍的“换血”,巩固了封建皇权,从而为专制主义的社会苟延残喘补充活力。  相似文献   

4.
为科举制平反不等于否定废科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提出为科举制平反的人士和观点大体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不仅否定废科举,而且主张恢复科举制;第二类是对废科举提出质疑,认为废科举是因噎度食,但并未提出恢复科举制;第三类是不否定废科举但充分肯定科举制。本文认为,科举制应该平反,废科举则是历史的必然。重新认识科举制,不等于否定废科举,更不是主张在当代恢复科举制,而是要还科举制的本来面目,还其在中国历史上应有的地位。科举制在清末被时代和历史潮流所否定。并不意味着这一制度应该永远被否定。科举制尽管有许多局限和弊端,但仍不失为中国的一大发明。  相似文献   

5.
施辉 《历史学习》2000,(7):20-21
“七千人会议”之后,党中央为“反右倾”运动中被错误批判的大多数人平反,其间彭德怀也曾向党中央提出过申诉要求,请求党全面审查他的历史。为什么党中央当时仍不予平反呢?  相似文献   

6.
通过重新阐释柏拉图的洞穴喻,艾丽丝·默多克对隐喻中所蕴含的人作为认知主体与被看“客体”之间的关系做了进一步的分析.以此来批评现代道德哲学对于人的道德现实状况描述的不足;与此同时,默多克对“善”的“现实化”描述肯定了它对于处理“我”与“他者”之间关系的重要性.并且为当代小说的现实主义创作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7.
科举制评析     
科举制是我国古代以考试的形式选拔官员的制度,科举制兴于隋,盛于唐宋,废于清末。它对中国社会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西方现行文官制度的形成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参考,文章对科举制的弊端和镜鉴价值进行了分析和评价。  相似文献   

8.
隋代破九品中正而确立科举制,开创中国历史分科取士之先河;唐代进一步发展和充实了隋代的人才选拔制度,奠定了影响中国历史长达千年之久的科举制的基础。探讨二者之间的继承和发展,加深对古代科举制度的整体认识与了解。  相似文献   

9.
科举制作为一种特具中国特色,在历史上存在时间最为长久的考试制度对中国的社会的各个方面部产生了深刻而又巨大的影响。本着力考察科举制在云南产生、发展以至废除的全过程,及对教育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科举制对封建时代的文学有多方面的影响,唐诗宋文的繁荣,八股、策论的兴盛等与科举制密切相关,笔记、话本、戏剧、传奇等文学形式的题材、体裁、内容也深受科举制的浸润。科举制还与士林结缘,在士子心中形成浓重的科第情结。  相似文献   

11.
<正>科举制是中国帝制时代最为重要的一项选官制度,由朝廷开设科目,士人可自由报考,主要以考试成绩决定取舍,集政治、文化、教育等功能于一身,将中国帝制时代维持在一种社会分层与垂直流动的动态平衡状态。科举制萌芽于南北朝、创始于隋朝、确立于唐朝、完备于宋朝、兴盛于明朝和清朝。隋朝统一全国后,为加强中央集权,把选拔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开始采用分科考试方式选拔官员。隋朝大业元年(公元605年)隋炀帝正式创建了进士(1)科,学界普遍  相似文献   

12.
科举制百年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科举制的稳定性和规律性是如此之强,周而复始贯串各朝。废科举是20世纪中国最重大的历史事件之一,它不仅仅是一场教育革命,而且是一场政治变革,并引起了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迁。其后果既可惊又可骇,既可喜又可忧。在科举制度废止百年的今天,无论从深刻认识中国社会的特性和传统文化的命运方面说,还是从为现实考试制度改革提供历史借鉴方面说,总结科举制的千秋功罪,反思废科举的利弊得失,都有必要且有意义。  相似文献   

13.
夏洛克是莎士比亚的喜剧《威尼斯商人》中的一个犹太高利贷富商,为人狠毒、贪婪。基督徒安东尼奥则乐善好施,借钱从不收利息,坏了夏洛克不少生意,而且他还公然羞辱高利贷者。夏洛克对此嫉恨在心。一次。安东尼奥为帮助好友完婚,不得已向夏洛克借高利贷,夏洛克佯装慷慨不取利息,但却同安东尼奥签了一个生死契约,  相似文献   

14.
为黛玉平反     
读《红楼梦》,一般人会觉得黛玉小心眼,说话刻薄,处处多疑。然而我却认为这是对她的误解。黛玉出生破落贵族世家,幼年丧母,孤苦无依,奉父命投奔千里之外的外祖母家,这也为她日后忧郁敏感的性格埋下伏笔。进贾府后“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惟恐被人耻笑她去”,这种低人一等的身份和寄人篱下的处境,必然导致黛行玉为拘束、谨小慎微。黛玉宝玉初逢,小说借宝玉之眼刻画了卓尔不群的黛玉,虽是愁容却有妩媚风韵,虽是病体反添娇怯情态。体弱多病独具娇柔“病态美”,更是她性格及悲惨命运的暗示。黛玉是大观园的头号才女,诗…  相似文献   

15.
为项羽平反     
读罢《鸿门宴》,给人的第一感觉也许是觉得项羽的优柔寡断,让刘邦有了逃跑的机会,最后葬送了自己的大好江山。但我却不是这样认为的,我心目中的项羽,是一个重义气、讲感情的英雄、君子。为什么我这样说呢?——项羽与刘邦在攻打秦国之前,就与刘邦有约在先:谁先攻入咸阳城就可称王。项羽是非常讲信用的,所以他在鸿门宴上并没有杀刘邦的念头。文中说到范增多次举,示意项羽赶快决定杀掉刘邦,但他并没有言语。此刻,他心里也许想的是:来日方长,总有一天会与刘邦决一高低。现在杀了他,老百姓会说:项羽为了自己的利益不择手段,连自己的义弟都杀,那以…  相似文献   

16.
金王朝科举制考论周怀宇十二世纪初至十三世纪前叶,女真族建立的金王朝统治中国北方长达100余年(1116年—1234年)。这个少数族政权在发育成长的过程中,继承唐、辽王朝的传统,借鉴宋王朝推行科举制的经验,结合自身政治经济的实际需要,兴立了科举制。“设...  相似文献   

17.
傅国涌 《科技文萃》2005,(11):137-140
1905年9月2日,经垂帘听政的慈禧太后恩准,清王朝下诏废止绵延了1300多年的科举制.作为晚清新政最重要的举措之一,在100年前,当这一决策出台之时,保守派、国粹派与改革派、洋务派之间,满清贵族和汉族读书人之间,竟然没有太大的分歧,没有引起一场轩然大波.  相似文献   

18.
我国科举制是古代人事选任制发展中的一个创举,而殿试是对科举制度的一个重大改革。本文从制度研究的角度出发,追寻殿试的形成和发展过程,试图探明殿试在封建社会人事制度发展中所具有的影响和地位,以求对我们今天的人事选任制的改革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19.
科举取士制度是封建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发展的产物,也是对魏晋九品中正制批判的结果,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加速了科举制的勃兴。科举一经产生即对教育产生重大影响。在对科举制与教育关系审视的同时,今天应注意改变功利的教育观和考试观,树立科学的学校评价观。  相似文献   

20.
在现代中国人对传统事物的看法中,科举是被误解最深的制度之一。科举制不等于专制制度。考试选官方式与专制统治制度之间并没有必然的联系,它既可以为帝制时代所采用,也可以为共和体制所采用,还可以为当代中国所采用。我们不应以西化后的现代的尺子,去度量中国古代的民族的历史,科举是传统社会相时最公平的一种选才制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