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 毫秒
1.
假如没有萧红,这世上恐怕很少有人知晓呼兰河。在中国诺大的政区图上,它只是针尖大的小点儿,甚至,因其渺小,连作为点的资格,都被理所当然地取消了。然而,萧红独具匠心地赋予了呼兰河以生命。尽管有人说,这生如死差不多。 人可以作传,地也可以作传。萧红的独特在于把地理上凝固的一个点,活化成立体的、充满喜怒哀乐的、流动的一段生命流程,只为了活着。她笔下的呼兰城,俨然是一个人,有他的音容笑貌,神态心理,形形色色。 六十年来,《呼兰河传》的命运,历尽坎坷。贬低、指责、漠视……近年来又升温,重新评说。然而,《呼兰河…  相似文献   

2.
《呼兰河传》弥漫着一种荒凉的人生况味,风物环境是荒凉的,人们的生存状态更是荒凉。小说通过描绘呼兰河整体文化氛围的沉滞及个体生存状态的寂寞来表现城与人的存在所蕴涵的悲剧意蕴,并构筑“后花园”意象,传达出对温暖与爱的永久憧憬与追求。  相似文献   

3.
自五四以来,一批作家独辟蹊径创作了散文化小说。萧红接过散文化小说的旗帜,并根据自己的情感经历和写作风格,创造性地完成了多部优秀的散文化小说。《呼兰河传》突破了以叙事为主的小说结构模式,以浓郁的情感代替曲折的故事情节,以群像展览式的人物描写代替性格鲜明的"主人公"刻画,以自由化的诗歌语言唱出作者内心的悲凉寂寞。  相似文献   

4.
六十多年前,金庸读《呼兰河传》后,曾写下这样一段话:萧红在香港写的《呼兰河传》感人至深,我阅此书,径去浅水湾她墓前凭吊一番,深恨未能得见此才女……’  相似文献   

5.
萧红《呼兰河传》的悲剧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萧红是中国现代著名的女作家,其小说《呼兰河传》以呼兰小城为背景,向世人展示了旧中国下呼兰河人愚昧无知的生活状态与他们生命的悲剧,在深刻地批判封建制度的同时,充满了深厚的人文情怀。萧红的小说《呼兰河传》融多种文学特质于一体,其中蕴含着的思想也是非常复杂的,充满了悲剧色彩。作家萧红通过描述呼兰河人的日常生活,揭露了旧中国人民的悲剧、社会的悲剧,寄寓了作者无情的批判与讽刺。基于此,从《呼兰河传》的故事梗概切入,分析《呼兰河传》悲剧意识的源头——萧红的生平,进而对《呼兰河传》这一作品中的悲剧意识分为三个层次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6.
本从作家萧红的心态以及其所处的环境出发,分析其代表作品《呼兰河传》。章分为两大部分,即悲己哀己的心理映射和恨世恋世的灵魂显现。在此基础上领悟到作家的寂寞哀婉以及其所处时代的特征。  相似文献   

7.
萧红的长篇小说《呼兰河传》,展示了东北这个大的地域空间里呼兰河小镇的风土民情和日常生活。其中作者对呼兰河城中大众的日常交流对话的描写最具有艺术性和象征性,民众的闲谈聊天在作者的安排下推动了小说情节的发展,导致了女性悲剧的产生。更重要的是,这种“闲聊”以其固有的传统文化心理结构特征,构成了整个呼兰小城的心理空间,展示了民众的心理特征,从而完成了萧红对女性悲剧命运的反思和国民性的批判。  相似文献   

8.
萧红在香港创作的长篇小说《呼兰河传》叙述了生活在故乡呼兰河小城的"小民们"的家园故事。属于老青幼三代无家的三个小人物,是生活在呼兰河小城民众的缩影,作者用冷暖递进的孩童的眼光,观察这三个人物凉薄困苦的生存状态,展示了底层"小民们"的家园建构,也透露了萧红自身投射在文本中的家园意识和"小民"身上所体现的家园情结。  相似文献   

9.
江天成 《语文新圃》2009,(12):27-28
《呼兰河传》写的是一个小县城、一个在东北呼兰河边的小县城里发生的故事。照萧红来说,只有两条大街、两条小街,第一章的第一节,就把这四条街加个泥坑子翻了个底朝天。而就这么四条街的事,萧红写了近三百页。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对《呼兰河传》中描写的城容街貌、风土人情、气候物产、生活故事、文化现象的剖析,探索了该作品的成因,道明了萧红思乡的根源,研究了作品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品位。  相似文献   

11.
萧红的《呼兰河传》是一部体现了对东北文化的观照的作品,思想上延续了《生死场》中对国民性以及传统民族文化心理的审视,通过一个个生命的悲剧来揭示旧的伦理、习俗对人的戕害,以沉重而哀婉的笔调对国民的劣根性给予了严厉而深刻的批判。  相似文献   

12.
萧红是中国现代文坛的女作家,她的一生颠沛流离,饱受着孤独、寂寞和痛苦,这种体验对她的文学创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尤其是童年时期对爱的缺失更使她对人生的悲凉深有感悟.本文试从<生死场>和<呼兰河传>去展现童年经验所给予萧红的创作激情.  相似文献   

13.
程金芝 《德州学院学报》2006,22(3):12-14,83
萧红在《呼兰河传》中通过描述集体无意识笼罩下呼兰河人的悲剧人生,深刻揭露出集体无意识这张无形大网就存在于呼兰河人陈腐的日常生活、落后的民俗传承、愚昧的习惯势力当中,集体无意识已成为一个民族沉重的历史精神枷锁,吞噬着人们的生命,阻碍着社会的进步。作品寄寓了她对这种集体无意识的讽刺与批判。  相似文献   

14.
在萧红的《呼兰河传》中,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看出作者把地方风情上升到了地域文化的高度,达到了乡土文学的高峰。  相似文献   

15.
吴磊 《鸡西大学学报》2013,(10):135-136,141
生死之事是人们无法回避且必须面对的问题。儒家重视生命的存在,重现世,轻来生,强调丧葬之礼和死而不朽;道家重视生命的自然本性,突出生命与自然相融合,实现适性逍遥的真实自我;佛家认为人生皆苦,生死无常,不要贪恋世间诸相,要看空一切,物我两忘,超越人生痛苦。梳理中国传统生死观,对实施生死观教育、提升当代人的生死品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在《呼兰河传》的潜隐主题形态表达中,萧红以女性话语重操乡音寻找家门的隐喻方式,清唱了一首“回家”之歌.她一方面借助对精神家园的重建,力图在对自然本源的精神归返中,达到对伤痛的医治和灵魂的自救:另一方面,又挺进了生活的纵深处,通过对小城人物日常生存的书写,超越了心灵回归而趋向了精神自醒,看到了“回家”的虚幻和自赎的无望,无形中解构了“回家”。“回家”与“欲回不能”拉出的巨大张力,是萧红尴尬却无以逃遁的生存困境的哀伤表达。  相似文献   

17.
作为被遗漏的明珠,夏志清因未能将萧红的小说《呼兰河传》收入其《中国现代小说史》而表达了自己深深的遗憾,而《呼兰河传》经久不衰的魅力亦可从小说的音乐性、戏剧性和古典性三个方面得到阐释。  相似文献   

18.
在《红楼梦》中,落花即是死亡。落花意象中包蕴的死亡意识,既是对黛玉等女儿们心灵深层无法挥去的死亡阴影的艺术表现,又是作痛彻心扉的人生悲剧的意象化展示。而作的看似缺少悲壮和崇高之感的死亡叙述,在确证那个时代的生存痛苦的同时,也引发了我们对历史、化和自身生命的反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