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鱼翔浅底吴均《与朱元思书》有“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句,直状水清之景。郦道元《水经注·洧水》:“绿水平潭,清洁澄深,俯视游鱼,类若乘空矣”,又《水经注·夷水》:  相似文献   

2.
2014年新学期开始使用的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略有调整。师陀的《说书人》进入了必修二"珍爱生命"专题,安排在《最后的常春藤叶》之后。《说书人》的备课,应立足以下三个角度:备选文——续体裁,重主题;备主旨——爱个人,恨时代;备叙事——比鲁迅,明师陀。  相似文献   

3.
根据王光明的《钻石,你在寻找谁?》改编的课文《钻石》(第八册),是一篇对学生进行理想、道德教育的好教材。课文讲的是一位姓魏的姑娘拾到一颗珍贵的钻石,她通过回忆先进人物对自己的教育,毅然把这件稀世之宝献给了国家,赞扬了这位姑娘拾金不昧的高尚风格,说明了有理想、  相似文献   

4.
小语第八册看图学文《小球门手》是一篇描写人物的神态,展现人物的内心,从而突出课文主题的绝妙文章。课文开篇就描绘了一幅即将开始的足球比赛。这场比赛吸引了住在附近的小弟弟、小妹妹及路过的大个子叔叔。“这场球踢得太精彩了。”图画及课文虽然都没有出现双方队员激烈拼搏的场面,但却通过对球门手的描绘和对观众的介绍,表现了“留平头”的小球门手是课文及图画的中心人物。他那“尽管在上回守门  相似文献   

5.
六年制第十二册13课《风》是由老舍先生的自传体小说《在红旗下》节选而来的,对文章的时代背景,字里行间所涉及的风土民情,以及许多名物的特有称谓,都有做进一步深入了解的必要。为此,特将上述诸点加以解说,以备教学所需。一、关于课文的时代背景《教参》上说:这篇课文“讲的是解放前旧北京春天的大风”。“解放前”这一说法固然不错,但究竟“前”到什么时候?《教参》并未作具体说明。准确地说,这篇课文讲的是清代未年(光绪25年前后)旧北京春天的大风。何以为证呢?先请看课文中的两句话:  相似文献   

6.
《拿来主义》这篇写于上世纪三十年代的杂文名篇,堪称鲁迅杂文中的扛鼎之作:篇幅不长,字字千钧,短小精悍而又艰深驳杂。执教此文时,我们一方面必须对学情做好充分的调研,深刻了解学生在预习环节中碰到的各种困惑,另一方面还应在备课环节用尽功夫,探骊得珠,挖掘出该文中隐含的宝贵的有价值的信息,扫清学生理解文本过程中存在的重重障碍。  相似文献   

7.
课文按记叙的顺序可分三部分:一、(1节)写表演前的情况;二(2—4节)写口技人精彩的表演;三、(5节)写表演结束时的情形。 从内容来看,先写犬吠而起的声响,再写火起而生的声响,两次声响即为两次表演高潮。从表演的情况来说,声响是由远及近,由外及内,由物及人,由小及大,由少及多,由微弱到喧闹,由缓慢到急快,由简单到复杂,由一户而及乡邻。此中,各声并作,万籁俱发,繁简相同,疏密并用,使读者有莫名其端、应接不暇之感。  相似文献   

8.
东晋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全文三百二十五字,以其清新俊逸而又沉郁顿挫的风格,抒写了山水之美、饮酒之兴和赋诗之乐,从而引出对人生的无限感慨。文章情景交融,浑然贴切。但这样一篇为世所称颂的脍炙人口的散文,却未能入选《昭明文选》,不能不说是件憾事。后人对此曾探其原因,多加考据,其主要说法有以下几种:  相似文献   

9.
此物故非西产此句课本只注“西”字,说“这里指陕西”。我认为,仅注此字,容易误会。学生会把此句理解为“这虫儿本来不是陕西所产”。果这样理解,当然不合原意。蒲松龄不会认为到了明代或清代,陕西竟还没有蟋蟀(促织)。因为周代的《诗经》中的《七月》,写的就是今之陕西一带的事情,那里面就有“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的诗句,蒲松龄肯定是背得很熟的。所以,这里的“产”字当作“名产”或“特  相似文献   

10.
《繁星》(小学语文第七册)是巴金在1927年1月赴法留学途中写的一篇优美的抒情散文。作者描写了在三个不同的时间和场合下看到的星天的景象和感受。文章把自然的美和人情的美紧紧结合起来抒写,别具新意。如何让学生领略意境,体会感情,我认为备课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1.
《草船借箭》这篇课文,情节生动,人物形象鲜明。故事以周瑜一声长叹:“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作结束句,这句话既是周瑜自愧不如诸葛亮的表白,也是全文对诸葛亮足智多谋,才能惊人的画龙点睛之笔。引导学生抓住“神机妙算”这条主线,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弄清主要人物之间的关系,是教好这篇课文的关键。一、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学生通过初读课文,已经能从故事情节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周瑜要诸葛亮赶造十万支箭是事情的起因;诸葛亮巧妙地用草船向曹操“借”箭是事情的经过;借箭成功是事情的结果。在此基础上,教师启发学生以果导因,剖析诸葛亮借箭前后巧妙安排的原因,理解诸葛亮的“神机妙算”。1.熟知气象地理,运筹帷幄。文章开篇就揭示了周瑜同诸葛亮的矛盾。周瑜为了陷害诸葛亮,苦心设计了一个圈套,要诸葛亮十天造出十万支箭来。按照当时的工艺水平,这件事是很难办到的,况且周瑜还  相似文献   

12.
<正>《晋祠》原发表在1982年4月14日《光明日报》“东风”文艺副刊上。选入中学语文课本时,内容有删节,文字有改动。原文的题目为《古晋名珠——晋祠》,文中对晋祠来由的交代出自《史记·晋世家》:  相似文献   

13.
学生阅读《穷人》第一部分(第一、二自然段)。老师提问:读了课文,你感受到了什么?为什么?之所以这样提问,而不问:这两个自然段写了哪些内容?这些内容说明了什么?显然  相似文献   

14.
《荷花淀》并不是一个传奇故事,它只是“按照生活的顺序写下来”,记下了抗日战争时期冀中人民的日常生活和斗争,至今仍然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和推崇。这篇课文,我过去曾不止一次地教过,这次备课,我仿佛又闻到了冀中地区泥土的芳香,听到了劳动妇女前进的鼓点,看到了千百万普通群众淳朴而又伟大的心灵,又一次深深为小说中人物的乐观精神和爱国热情所感动,为作者描写人物  相似文献   

15.
一、问题设计《俭以养德》这篇文章,题目就是中心论点。文中有句对题目进行解释的话可以作为中心论点,是哪句话?这个中心论点是怎样提出来的?中心论点提出以后,文章从哪三个方面进行了举例论证?用了哪些事例作论据?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两种方法可以截然分开吗?为什...  相似文献   

16.
入选在小学语文课本第十册的《穷人》一文,是被无产阶级革命导师列宁誉为“俄国革命的镜子”,十九世纪后半期最伟大的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名篇。文中人物形象生动,性格鲜明,构思独具匠心,语言朴实,描写细腻,且恰如其分。现就备课中应解决的几个问题,谈一点看法。  相似文献   

17.
一、关于此文的体载此文选自《清稗类钞》,原题为《冯婉贞胜英人于谢庄》。为了简化题目和突出这位女英雄,全日制十年制学校初中课本语文第三册的编辑者把它改为《冯婉贞》,这本是无可无不可的事。但是只要略读全文便可发现,本篇并非人物传记,也不是特写,而是一篇完整的战记。既是战记,就应该按战记标题。此文的原标题较好,能揭示文章的内容。当然还可以有其他标法,如《谢庄抗英》之类。  相似文献   

18.
《春风吹》(第二册)这首儿歌,以准确生动的语言,描绘了春天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的景象,号召小朋友趁春天的大好时光,积极参加种植活动,支援四化建设。本课的教学要点是:一、引导学生注意笔画的量度和变异本课要求掌握吹、绿、醒、微、轻、葵六个生字。首先要求学生利用学过的汉语拼音、笔画、笔顺、偏旁部首、独体字等,自己读准字音、识记字  相似文献   

19.
(一) 《隆中对》也叫《隆中对策》。节选自《三国志》的《诸葛亮传》。《三国志》,晋朝陈寿著,与司马迁的《史记》、班固的《汉书》、范晔的《后汉书》合称“四史”,在史学上有重要的地位,在文学上也有较大的影响。《隆中对》这个标题,是选者所加的,“对’,在这里就是“对策”。中国古代皇帝为选拔人材举行考试,事先把问题写在竹简上,叫做“策”。应考的人,按策上的问题陈述自己的见解,叫做“对策”。后来下级回答上级所询问的关于政治军事等方面的问题,也叫对策。  相似文献   

20.
作家写章,莫不着眼于宏观,落笔于微观。这就要求我们在阅读分析作品时,不能对每一部分都用同样的力气,而是要对细节加以特殊注意。从前教学《背影》,多注意父亲的“背影”和儿子的“眼泪”,认为这是情感的充分表达。没有考虑到若没有全坚实的细节支撑,父亲买橘子的背影绝不会令人如此感动。现在换种眼光来对课作微观分析,果然有了一些新发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