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把地球管起来记新华社国际部本刊记者南子新华社国际部部主任办公室的墙上挂着一大幅世界地图,有疏有密地插着100多面小红旗,标示新华社的100多个驻外站点。从图中可以看出,新华社的足迹甚至延伸到了一些尚未与我国正式建交的国家。早在50年代,党中央就要求新...  相似文献   

2.
首都新闻界座谈《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为新华社所撰写的新闻作品》“每次读都心生兴奋、赞叹之情”, “从中体会到了老一辈革命家的胸怀、境界和文采”……这些从心底流出的感受,是新、老新闻工作者阅读《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为新华社撰写的新闻作品》一书后的切身体会。“它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和新闻教科书”,成了2001年12月7日为此书出版举行的座谈会上人们频频使用的词句。新华社建社70年来,始终受到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的关心和重视,他们不仅对新华社的报道有过许多具体的指示、要求,还身体力行为新华社撰写和修改了大量的文稿。  相似文献   

3.
难忘的教诲     
1938年初至1939年夏,我先后在延安抗大、马列学院学习,1939年6月,党分配我到新华社工作,1941毛延安《解放日报》创刊后,我调到《解放日报》做记者,有机会接触毛主席,聆听他的教诲,这是我青年时期最重要最难忘的一段生活。毛主席要我们“多想”记得是1939年夏季,我刚从马列学院毕业,被分配到新华社工作。当时,新华社和《新中华报》社分住在杨家岭后山沟的两排窑洞里,那时新华社的机构简单,只有编辑、译电(分中文、英文、日文)、通讯、油印(油印《今日新闻》)几个科,不过20多人。在一间较大的窑洞集体办公室里,四壁贴满了红红绿绿的标语口号,都是马克思列宁的名言警句,其中最引起我注意的有两条:一条是列宁对青年人的教导  相似文献   

4.
11月7日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国内最大的新闻机构,国家通讯社——新华通讯社迎来了她75岁生日。从1931年11月7日新华社的前身红色中华通讯社在江西瑞金成立之日开始,新华社就紧紧跟随党中央转战南北,从瑞金到廷安,从西柏坡到北京,新华社都承担着党和国家的耳目喉舌的职责。伴随着革命的烽火和新中国的成长壮大,今天的新华社已经越发的成熟和强大,她不仅继续履行着党和国家的耳目喉舌的光荣使命,同时还肩负着国家通讯社、世界性通讯社、消息总汇的职能,发挥着思想库和智囊团的作用。新华社的新闻信息用户已遍布全国所有地市级以上媒体,覆盖率100%,遍布全世界200多个国家和地区,覆盖率达90%以上,有效地引导了国内舆论,积极地影响了世界舆论。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新华社根据建设世界性通讯社的要求,努力发展以电传供稿为主的国外供稿业务,改变了过去新华社对外新闻发稿“上天”多、“落地”少的局面,在国际新闻市场初步站稳了脚跟,以具有中国特色和反映第三世界正义的呼声、合理的主张的世界性通讯社,向西方通讯社发出挑战,展开竞争。这标志着新华社正在经历一个从国内通讯社向世界性通讯社转变的历史性进程。改革开放,两个根本性转变的提出新华社肩负着向国内、国外发稿的任务。对国外,新华社较长时期主要是将英文新闻发向天空,由各国通讯社抄收,根据它们各自的需要将抄收到的新  相似文献   

6.
6月1日13时19分7秒,柯受良驾驶着一辆乳白色的三菱跑车从铺设在黄河壶口山西一侧的跑道上跃出,我按下了手中的快门。全部拍摄只用了两秒种。数小时后,照片通过新华社送上国内外许多报纸的头版。 回想当时,那紧张得令人窒息的两秒钟刚刚过去,我脑子里一片空白,拿相机的手也有些微微发抖。为了这短短的两秒钟,新华社“飞越黄河”摄影报道组,团结奋战,历尽艰辛一个多星期……而对我个人来说,作为新华社山西分社的摄影记者,为了对得起这两秒钟,更是付出了许多:搜集有关文字和图像资料,随柯受良或自己前后四次去黄河壶口熟悉地形、选择画面;两秒钟的背后,有我长达一年多的准备,有说不尽的让我一生也难忘的经历、感受。我更加体味到“机遇总是偏爱有准备的人”这句名言的深刻内涵。  相似文献   

7.
当你打开每天的中央各报时,你就会看到报纸上都刊载有许多新华社电头的新闻。新华社是如何及时将新闻发送到报社、供报纸选用的呢?以前,新华社采用的是模写广播,每秒钟只能播发两个汉字。从1985年12月18日起,新华社使用了最新技术——微型计算机中文发稿系统向北京地区各报、台  相似文献   

8.
钟翠凤 《当代传播》2005,(6):104-105
现在已有越来越多的媒体打出了“提供新闻线索有奖”的广告,而各大传媒上由老百姓提供线索后采写的新闻也越来越多。于是,一类新新职业者开始出现——新闻线人。新闻线人的概念和种类有资料显示,我国的新闻线人大致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从本质上说,新闻线人从事的是一种交易行为,线人提供的新闻线索一经采用,便获得几十到几百不等的奖金。2003 年11月,北京《新京报》打出了“首期万元线索大奖”的广告, 很快,一篇引起较大反响的核心报道的线索提供者获得奖金一万元,这是迄今国内最高的新闻线索奖。2003年12月9日,伊拉克人贾迈勒,这位让新华社在伊拉克战争报道中领先全球10秒的新闻线人,前来新华社北京总部接受了新华社颁发的最高奖——社长总编辑奖。2004年5月开始,新华社在新华网以及新华社旗下的各个报刊醒目位置公布有偿报料的热线电话,把新闻线人争夺战推向了白热化。  相似文献   

9.
同志们、朋友们: 今天我们在这里纪念新华社创建70周年,作为一位老新华人,我同在座的和未能到会的老、中、青三代新华人一样,深深感到自豪和振奋。 从瑞金的土屋、延安的窑洞,到今天的新闻大厦,从手摇马达、摩尔斯、海尔,到电脑、卫星,从《每日电讯》到国家通讯社到世界性通讯社,新华社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事业迅速发展壮大,成就辉煌,值得热烈庆祝。  相似文献   

10.
新华社国内新闻编辑部主办的稿件评比展览会,在三月十二日开幕.这个展览会共分三个部分.在反浪费部分里,展览会以实物和图表,说明了在新华社国内新闻报道工作中浪费人力、时间、电报、电话的情况是严重的.有一张图表统计:去年十二月份新华社共收到记者发来国内稿件2119条,其中有338条没有被总社采用;这三百多件废品,浪费了记者、报务,译电、编辑等许多人力和物力.展览会还展出了许多写得冗长、粗糙的稿件,有一篇六千三百多字的长新闻,被删改后只采用了二千一百字.展览会的材料表明,滥用电报、电话也造成了很大浪费.和这些浪费的情况相对照,展览会还展出了  相似文献   

11.
新华社海外信息用户达4400家7月23日在北京开幕的新华社新闻信息海外落地成果展显示,新华社海外信息用户总数由1996年的600多家增加到目前的4400多家,供稿点由80个增加到137个。新华社是中国最大的新闻信息采集和发布机构。十几年来,新华社大力发展国外事业,取得了长足进展,用户数量不断增加,覆盖面越来越广。到2001年底,新华社已在100多个国家和地区设立了分社,并设有亚太、拉美、中东、非洲、法语地区总分社和欧美、俄文、葡文编辑部,直接对外发稿,形成了多渠道、多语种的新闻信息采集和发布体系…  相似文献   

12.
上世纪50年代初期,中国人民志愿军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开赴朝鲜战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为做好抗美援朝的宣传报道工作,新华社先后派出50多名记者、编辑赴朝,并组建了新华社志愿军总分社及其分支机构.新华社记者跟随志愿军部队深入战斗前沿,采写了一批有影响的新闻报道,在新中国军事新闻史上留下了光辉的篇章.  相似文献   

13.
新华社首席记者 从瑞金红色中华社(新华社前身)诞生起,毛泽东就不断为通讯社写稿,许多稿件署名就是新华社记者报道、新华社记者述评。特别是1947年我军撤离延安,党中央转战陕北以后,新华社集报纸、电台、通讯社于一身.他撰写的稿件全部由新华社播发。  相似文献   

14.
我是一个老媒体人,以前长期在新华社工作,后来又到香港媒体工作了7年.去年,我的人生角色又一次发生了变化,到人民日报海外版担任总编辑.在这个新岗位上,我很真切地感受到当前在媒体行业和对外传播领域,发生着许多深刻而积极的变化.特别是有两个大的时代背景,是我们每一个从业人员都应该了解、重视并以此作为思考前提的.  相似文献   

15.
《中国传媒科技》2014,(11):19-19
<正>6月11日,"新华社发布"客户端正式上线。跳跃于用户掌上的新闻和资讯,将迎来全新的体验。这也是新华社在推进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方面迈出的重要一步。"新主流、新体验":"新华社发布"客户端是新华社手机端全球信息总汇唯一品牌,新华社3000多名记者,足迹遍布全球180多个国家和地区,时刻在新闻现场、第一时间为用户播报全世界的信息。"新华系、等你来订":新华视  相似文献   

16.
云计算技术是当下最热的新兴技术,近年来经历了快速的发展,许多大型企业都在进行企业应用"云化"的研究。新华社同样在积极进行云计算技术在社内落地的探索,随着云计算平台从概念验证发展到业务的初步应用,云计算平台的评测技术显示出其重要性。本文研究了云计算平台的通用评测指标体系;然后从新华社云平台建设内容和要素出发,初步提出了新华社基准评测体系建立的基准评测工具和方法,希望对云计算平台的选型、验收、运维提供参考;最后对新华社云平台评测体系的前期工作——云平台业务运维能力评估体系建设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7.
每天打开报纸,人們总是对国內經济建設方面的新聞报道不感兴趣,看的人很少。讀者对大量刊登我們新华社消息的人民日报二、三版很不滿意。地方报纸在这方面很少采用新华社的消息。地方报紙的工、农业报道也有很多苦惱。我每天翻开新华社的新聞稿,也总觉得在这方面有許多报道枯燥無味,看也可,不看也可。总之,我們在这方面的新聞报道给人这样  相似文献   

18.
2007年3月21日,田聪明社长陪同法新社社长皮埃尔·卢埃特参观了新改造的新华社新闻大厦。在新落成的多煤体演播大厅里,卢埃特对现代化的新闻播报设施连连赞赏。在变换不同背景的主播台前,与正在录制新闻节目的主持人亲切交谈。新华社多媒体演播中心的启用,在技术上为新华社多媒体报道提供了保证。  相似文献   

19.
以群众为师     
冯健同志系新华社原副社长兼总编辑.1993年年末,他同新华社原社长穆青、高级记者周原到河南采访调研.在一个月的时间里,他们走访了河南省的20多个市县,同许多基层干部和群众促膝谈心,了解到十分丰富的第一手材料.回去后,先后写了《潮涌中州》和《赶着黄牛奔小康》等文,受到广大读者的称赞.这里发表的是他这次采访的体会.  相似文献   

20.
1981年我从哈尔滨铁路局报社被借调到新华社黑龙江分社工作,1982年确定我为驻局记者(定员属本单位),后被任命为记者站副站长。像我这样一个小报记者,突然改换门庭,专为新华社写稿,当然困难很多,但为什么能很快适应,并取得一定成绩呢?原因是多方面的,最主要的,是较好地解决了把握大局这个关键问题。把握好大局,确定新闻主题有新意。我曾经参加过一次全局性运输会议,运输处长讲了许多挖潜办法。1984年到1985年,我发表过5篇这方面内容的稿件,基本上是从微观上考虑问题,就事论事。挖潜是个老问题,怎样赋予它新意?我到运输处、机务处等职能部门调查,到哈、齐、牡、佳四个铁路地区调查,总共用了一个多月时间。调查中我发现,这些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