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固定化微生物技术对土壤中多环芳烃修复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多环芳烃是一种广泛存在的环境污染物,主要来源于有机材料的不完全燃烧,对环境和人体产生巨大的危害,土壤多环芳烃污染尤为严重。固定化微生物技术作为一种新型技术,将微生物固定于载体材料上,有望提高修复效率。作者论述了固定化微生物技术的研究热点以及修复多环芳烃污染土壤的最新进展,并对今后固定化微生物技术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2.
多环芳烃污染已成为重要的环境问题,为人类健康带来了严重的不良影响。多环芳烃在环境中的降解主要依赖于微生物,微生物通过自身的代谢将其降解为低毒性的产物或者二氧化碳。本文就降解多环芳烃的微生物种类、好氧及厌氧降解途径、强化微生物降解方法进行了概述,并展望了今后的研究趋势,旨在为更好地利用微生物降解多环芳烃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科技风》2017,(6)
当前,环境问题已经成为了生态问题中的重点环节,而在环境问题中,土壤污染是几大污染源之一。土壤遭受污染会影响作物产量,甚至于污染地下水,因而土壤污染问题一直是防治污染的重点环节。多环芳烃等类似的污染物,是化工企业常见的污染源,所以本文旨在对当前焦化厂多环芳烃污染土壤机械能分析,并探究微生物修复方式。  相似文献   

4.
多环芳烃(PAHs)是一类普遍存在于环境中的难降解的有机污染物。从降解多环芳烃的微生物、多环芳烃降解菌的筛选、多环芳烃的共代谢机理等进行了综述,并对该领域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5.
<正>背景多环芳烃(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以下简称PAHs)是指含有两个以上苯环的芳香化合物。经长期研究,发现多环芳烃其对环境、土壤有持久地污染,不易降解并且十分容易在生物体内累积。对人体的致癌及致畸性或致突变而引起了广范关注。美国因多环芳烃对人及生物的致癌、致畸性,在土壤及环境中不易降解及长久地在生物体内的累积,将其定义为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之一,对  相似文献   

6.
镉和菲复合污染对土壤微生物DNA序列多样性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室内培养条件下,采用RAPD(随机扩增多态)分子标记技术研究了重金属镉和多环芳烃菲复合污染对土壤中微生物群落DNA序列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培养15d和30d,镉-菲单一和复合污染均导致土壤微生物群落DNA序列的丰富度、均匀度和多样性指数增加。实验证明,污染早期,镉和菲会引起土壤微生物DNA序列本身发生变化,其中镉-菲复合污染对土壤微生物DNA序列多样性的影响最大,与单一污染相比具有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7.
王璐 《内江科技》2009,30(2):114-115
农药是重要的环境污染物,给生态环境带来了严重污染。生物修复技术是利用土壤中的各种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吸收、降解和转化土壤中的污染物,使土壤恢复到健康状态。本文介绍了土壤污染的几种常用的生物修复技术研究进展及前景展望。  相似文献   

8.
土壤污染的植物根际修复通常与植物根际微生物、分泌物紧密相关,根际微生物群落变化与土壤污染物在根际环境中的动态,可能是对土壤污染成功进行植物根际修复的基本过程.本文介绍了有关根际微生物在根际环境中的动态、有机污染物在根际环境中的降解转化与土壤有机污染的植物根际修复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9.
微生物修复技术是一种治理石油污染土壤的有效、重要的技术手段,具有高效、安全、经济、无二次污染等优点。微生物表面活性剂比化学合成表面活性剂具有更多优点,在提高石油烃的生物可利用性上更加高效,提高了微生物对石油烃的降解效率。因此,越来越多的国内外学者关注于微生物表面活性剂强化石油污染土壤降解的生物修复技术,现阶段我国应优先考虑使用的处理技术。文章的研究重点是在自然环境中分离微生物进行富集培养,分离选育出能产生表面活性剂的优良石油降解菌种,并对其产生的表面活性剂进行离子分析、薄层分析、红外光谱分析等,确定菌株产生的表面活性剂为糖脂类阴离子型表面活性剂。  相似文献   

10.
田卫东 《科协论坛》2008,(4):100-101
随着工农业生产的现代化,土壤重金属污染日益严重.在土壤重金属污染修复方法中,微生物、植物及动物三种生物修复方法因其优势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其中土壤重金属的微生物修复法是根据微生物对重金属环境的生物吸附和富集、氧化还原和溶解三种化学行为作用进行微生物修复的.其主要包括生物吸附、生物氧化还原和菌根作用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1.
肖嘉俊  陆贻通 《科技通报》2009,25(5):673-679
菲在多环芳烃(PAHs)家族中危害小,且兼具有PAHs共同的结构特点,因此,菲成为PAHs降解研究中的模式化合物.本文着重介绍了土壤中菲降解菌的原位筛选和鉴定技术,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和稳定同位素探针技术(stable Isotopic probing,SIP).总结了不同菲降解菌对于菲的一般代谢途径.在此基础上,结合本人的科研实践,综述了目前对于参与菲降解过程中酶和基因研究的进展,特别是Rieske型氧化酶系统(Rieske oxygenase,RO)的研究.同时指出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高通量原位筛选、基因调控研究等方面的不足,旨在为开展土壤微生物降解PAHs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电镀行业是产生重金属污染的主要行业之一。土壤重金属污染尤其是镍污染是国内亟待解决的环境问题之一。在对某电镀企业厂区土壤监测结果分析评述的基础上,通过探讨比较分析生物修复方法中的植物修复、微生物修复、植物与微生物联合修复技术等各方法利弊。推荐采用植物与微生物联合修复技术对该区域污染土壤进行修复治理。  相似文献   

13.
采用选择性富集培养方法,从东北老工业区的石油污染土壤中分离到能以高浓度荧蒽为唯一碳源和能源,并且生长良好的优势菌JU1。通过16s rDNA核苷酸序列分析以及生理生化鉴定此菌株为克雷伯氏菌属(Klebsiella sp.)。土样混合菌和优势菌株JU1都有较强的降解荧蒽的能力,使用高效液相分析方法测定荧蒽的含量,经过6 d混合菌株的荧蒽降解率为94.12%,优势菌株JU1能够达到降解率为92.71%。不同荧蒽浓度条件下,菌株JU1对荧蒽的降解率会受到较大的影响,在50 mg.L-1具有最好的降解效能。降解菌JU1还能对其他多环芳烃起到降解作用,对菲的降解率为40.76%,对苯并[a]芘降解率为62.38%。菌株JU1对荧蒽和菲混合多环芳烃的降解率第5 d后,分别为荧蒽59.74%和菲55.36%。  相似文献   

14.
《内江科技》2015,(12):35-36
本文对比研究了超声提取、索氏提取和振荡提取3种前处理方法结合气质联用分析技术对焦化类工业污染场地土壤中多环芳烃测定结果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超声提取-气质联用法对焦化工业污染场地土壤中多环芳烃进行测定,不仅对多环芳烃提取率高、操作简单省时,而且此方法对土壤中的蒽、芴的提取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5.
为研究华东某地区永久基本农田土壤中多环芳烃的组成及来源。系统采集永久基本农田的表层土壤样品,对16种优先控制的多环芳烃单体含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永久基本农田表层土壤中多环芳烃主要来自煤、木材的燃烧;主要超标污染物为苯并[a]芘、苯并(a)蒽、苯并(b)荧蒽、二苯并[a,h]蒽。  相似文献   

16.
多环芳烃在水中的分布状态及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多环芳烃是一类具有"三致"效应(致癌、致畸、致突变)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环境中的多环芳烃主要来源于碳氢化合物的不完全燃烧,并且广泛存在于各种介质中。水是生命之源,在人类的生产生活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世界大部分地区的表层水都不同程度地受到多环芳烃的污染。本文就多环芳烃的性质、来源、在水中的分布状态、危害、处理方法等进行了回顾和综述,并展望了我国多环芳烃研究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7.
开展土壤污染修复微生物技术及产品的研究。通过创新修复思路和修复途径,研制修复盐碱地土壤的微生态制剂,为复合型污染土壤的修复提供前瞻性方法,也为未来大面积的污染治理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8.
污染土壤微生物修复技术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综述了污染土壤的微生物修复技术研究现状,以及污染土壤的主要几种类型及其生物修复技术的最新研究内容和方法,并提出生物修复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地下水污染机理与修复重点实验室(简称污染修复实验室)成立于2012年6月,由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简称水环所)集合我国首轮地下水污染调查评价的技术骨干力量、地质微生物研究室和纳米铁地下水修复团队等技术力量组成。2013年,先后获批进入中国地质科学院、中国地质调查局和河北省重点实验室建设行列。实验室主要开展地下水与土壤污染物检测技术、污染物在土壤与地下水中的迁移转化机理、土壤与地下水污染防控以及土壤与地下水污染修复技术等研究。  相似文献   

20.
《科技风》2021,(15)
随着我们国家社会经济的发展,土壤重金属污染也日益严重。针对重金属污染类型土壤的处理与修复,下面首先介绍了目前常见的重金属污染土壤的修复模式,然后又具体对目前常用的重金属污染土壤的修复技术进行了梳理和分析,最后讨论分析了重金属污染类型土壤修复技术的筛选原则,希望能够提供参考和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