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在当前"微时代"背景下,信息传播的载体与方式、大学生群体的特点、国内外形势正发生深刻的变化。"微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可以切实解决教育客体陷入"信息茧房"、教育主体专业素养不强、教育模式传统低效等现实问题。提升"微时代"思政教育的渗透力、影响力与有效性,使生活化教育更加鲜活、生动和立体,可遵循以下生活化教育实现路径:关注"微个体",把握与契合大学生需求特点;确立"微思维",构建"微媒体"平台矩阵。  相似文献   

2.
“饭圈文化”本是青年群体追寻共同爱好,追求心灵共鸣的情感寄托,但是在互联网技术的促成下和资本逐利本性的驱使下,呈现出低龄化、圈层化、组织化和极端化的趋向,产生与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相违背甚至相对抗的乱象,呈现出主体“去中心化”、信息封闭化、享乐即时性和缺失导向性的特征,给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带来挑战。习近平文化思想指出能否顶住、打赢互联网战场直接关系到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特别强调要在信息化条件下掌握舆论领导权,广泛凝聚社会共识。在网络空间活跃的“饭圈文化”对党的舆论引导工作和意识形态领导工作带来不小的挑战。针对这些挑战,要使“饭圈文化”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指导下良性发展,就要坚持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理论指引,加强乱象治理,恪守价值底线;发挥多元主体力量,提升约束力;优化内容建设,实现精准宣教;关注“饭圈”需求,弥合情感鸿沟。  相似文献   

3.
当前,智能手机在人们的生活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手机网络也全面进入4G时代。手机、计算机等网络工具都具有及时性特点,能够实现多种终端的信息传播与发布,我们将这种带有嵌套性特点的网络工具称为微网络。在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微网络都在发生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QQ和微信等应用程序的大面积使用也为微网络拉开了序幕。在教学方面,微网络也为高中德育教育打造了一条全新的道路,同时,也给我们的工作带来了很大的挑战。我们需要结合具体问题来采取有效的、创新性的对策,巧妙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使高中德育教育收到更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4.
“微时代”背景下,信息传播更迅速、传播主体更广泛、传播内容更简洁、传播方式更多元,影响着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大学生的价值观教育在“微时代”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简要阐述了“微时代”信息传播的特点,分析了“微时代”大学生价值观教育面临的新境遇,总结了“微时代”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新路径和方法,旨在提升大学生价值观教育实效性,正向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理念。  相似文献   

5.
智媒作为区别于传统媒体的新媒介,因其自身传播特点给青年价值理念的形成带来巨大影响。智媒时代青年价值观存在3种表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导,兼具理想性与时代性;“内卷”与“躺平”二元并存,极端心态凸显;权威意识逐渐淡化,“泛娱乐化”倾向明显。智媒时代信息过载导致主流价值传播式微,削弱了对青年价值观塑造的影响;算法个性推荐形成“信息茧房”,固化青年价值认知与偏好;网络场域自由性解构信息权威性,造成青年价值取向迷茫与盲从;圈层文化隔阂“圈内”“圈外”,加速青年价值认同的群体激化,这些都给青年价值观引导带来巨大挑战。要想突破智媒时代信息过载与算法偏好对青年价值观引导的束缚,可以从4个维度着手:政府主导,规范媒介传播的功利化倾向;内容为主,加强主流价值观的内容供给;平台“慎为”,探索数据收集与应用伦理的张力;主体自律,青年要不断提升自身智能媒体素养。  相似文献   

6.
"微时代"的到来,对高校主流意识形态教育产生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本文立足现实,全面分析了"微时代"对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影响,提出了"微时代"下高校主流意识形态教育路径创新的若干对策。  相似文献   

7.
“饭圈文化”是由明星艺人的粉丝所创生的一种圈层文化,具有情感表达极端化、集体行为组织化、粉丝群体低龄化等特点。当前“饭圈文化”在青年群体中广为流行,给我国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带来了风险挑战。对此,必须理性看待“饭圈文化”,加强正向价值引导;推进文娱领域综合治理,净化网络文化生态;优化宣传内容和形式,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吸引力,推进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践行。  相似文献   

8.
《柳州师专学报》2015,(6):30-32
随着微信、微博等新兴媒体的出现,信息技术已逐渐改变社会和人们的生活方式。在微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实现大众化,应当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建设,加强大众认同;利用现代新媒体技术,加强宣传工作;加强网络法治建设、依法治网,保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的网络宣传教育、传播等制度化与规范化;提升大众的网络素养,增强大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接受能力。  相似文献   

9.
随着"十九大"精神的不断推进,牢固并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培育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马克思在中国时代化与大众化的道路,在理论武装的的基础上提高互联网建设,这些内容成为新世纪需要构建的重点工程项目。微文化作为一种新兴文化现象,不仅具有普遍性,同时也展现了较强的独创性和新颖性。因此,这个时候,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者,就需要以大学生网络习惯和网络德行为目标展开分析。以微文化为载体,深入学生的生活与学习当中,提高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抢占舆论宣传的"微阵地",方向鲜明,健康和谐,发挥价值引导的"微合力"。  相似文献   

10.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微博、微信在人们的工作生活中得到广泛应用,"微时代"的到来,使人们的信息交流方式发生重大变化。对于新兴媒体而言,大学生是最大的受众群体之一,而且新兴媒体也在悄然改变着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和思想观念,这无疑将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因此,在分析"微时代"对大学生影响的基础上,着重探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微时代"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1.
对于"微时代"给大学德育观造成的负面影响,高校应积极应对,同时充分利用微博的德育功能,以实现微博在高校德育教育中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2.
微文化生态下社会主义培育核心价值观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课题,微信息传播是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接受新方式,微文化性质是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的障碍,微时代文化传播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13.
微时代不仅为高校学生带来便利快捷的信息交互平台,还给学生的思想带来一定影响。本文分析了微时代对大学生的思想价值观产生的影响,以期发挥其在大学生群体中的良性作用。  相似文献   

14.
正这是一个无"微"不入的时代。正如弗里德曼所说:"世界变平了,从小缩成了微小。"微博的兴起,推动大众阅读和传播进入碎片化、瞬时性、扁平化状态,微传播、微政务、微支付、微电影和微视频共同构筑起中国新媒体发展的"微时代"景观。当媒体业态正经历着一场前所未有的"微改造"时,伴随手机短消息、网文、口袋书、手机报、微博出现而兴起的"微阅读",亦在少儿群体中渐成趋势,并对其发展成长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5.
周莹 《教育与职业》2015,(12):42-44
现代社会是一个网络信息快速传播的社会,信息传播逐步进入“微时代”,当代大学生接收课堂外信息的主要方式是微博、微信,具有片面性、平等性和快速性三项特征。与网络内容相比较,课堂教学内容在冲击力、互动性和及时性方面存在不足。文章提出应在系统性与短小性相结合、导向性与可接受性相结合、及时性与关联性相结合、教学内容与新媒体相结合四条原则的指导下,构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微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16.
微文化以"微观、快捷、私密"的运作理念,影响着当代青年政治价值观、功利价值观和伦理价值观养成。就微文化的积极效用来说,其微观性推动了青年政治价值观的快速养成、快捷性拓展了青年功利价值观的广阔视野、私密性有助于青年伦理价值观的积极取向。就微文化的消极作用来说,微文化传播主体大众化不利于青年政治价值观的理性选择,微文化传播内容碎片化不利于青年利益价值观的整合,微文化交流互动性不利于青年消费价值观的合理变迁。规避微文化的负面效用,必须加强微文化的引导、注重微文化的监督、丰富民众微文化生活。  相似文献   

17.
网络空间是当下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的重要场域。网络信息超载与短平快传播模式的混杂、各类社会思潮与多元价值的并存、泛娱乐化与非理性化的表达等因素,致使大学生的主流意识形态认同遭遇了多重挑战。提升大学生网络空间主流意识形态认同,需要遵循网络传播规律,着力把握核心要素,通过优化顶层设计、厚植网络素养、增强正向供给、注重技术赋能来不断增强网络空间主流意识形态对大学生的吸引力和影响力,推动互联网的“最大变量”释放最大正能量。  相似文献   

18.
传播学大师麦克卢汉认为:“媒介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也是区分不同社会形态的标志,每一种新媒介的产生与运用,宣告我们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微博的发展和普及,标志着“自媒体”时代的到来。在5亿多的微博用户中,大学生是一个庞大的用户群。“微时代”的时代背景下,大学生的生活方式、思想、行为都面临着强烈的冲击,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文章在分析“微时代”对大学生价值观的负面影响基础之上,探讨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导下,通过使用微博,加强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相似文献   

19.
文艺作品因其影响力大、辐射面广、渗透性强、作用持久,对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提升公众道德境界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必须多管齐下,塑造积极向上的文艺作品,建设积极的文艺作品传播主体,培养高素质的文艺作品传播客体,打造有责任感的文艺作品传播媒介,从而更好地发挥文艺作品对主流价值观的宣传引领作用。  相似文献   

20.
新时代提升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感,对维护党和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守牢高校意识形态前沿阵地、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当前青年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面临着思想困境、网络困境、话语困境以及政治困境等多重现实问题。强化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应当充分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作用、切实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作用、积极构建向上向善的校园文化环境并自觉发挥大学生的主体能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