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杜芳舟 《科技风》2012,(20):273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的科学技术在短短的几十年中得到了飞速发展,在战败的废墟上,从一个科技落后的国家一跃成为世界科技强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日本通过科技政策的调整与改变,制定了适合自身科技发展的战略,使日本成为经济和科技的强国。研究战后日本科技政策演变,对中国现在与未来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世界正处于新旧格局交替之际。近代以来曾有过几次世界格局的变动,但无不是大规模战争,乃至世界战争的产物,还从未有一次象今天这样是以和平形式进行的。这本身就给人们留下了许多问号。而且,旧格局解体的突发性和新格局形成过程中的种种不确定性,更使世界局势捉摸不定,未来格局扑朔迷离。在世界剧变中,各主要国家都在调整战略,寻求和设计自己在未来格局中的位置,并试图构建(或参与构建)最大限度有利于自身利益的新格局。中国也不例外。这就要求我们弄  相似文献   

3.
高校科技创新能力评价体系构建及其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高校是国家科技创新体系重要的组成部分,如何评价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已成为学术界研究的重要课题.在对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内涵和构成进行分析基础上,采用层次分析方法构建出了高校科技创新能力评价体系,对各评价指标进行了深入分析,为进一步开展高校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中国大陆31个省区为研究单元,通过构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空间局部自相关、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耦合协调度模型等方法,对2002—2014年科技创新能力空间演变及其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显示:(1)科技创新能力及其各组成要素整体呈现上升趋势;(2)各省域科技创新能力水平由低层次水平逐渐向高层次水平演变,东部沿海和长江沿线部分省区科技创新能力较强,西北和西南两大片及中部少数省区科技创新能力较为薄弱;(3)大多省域科技创新能力在空间关联演变上呈现路径依赖与锁定特征;(4)科技创新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明显提升,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跨越了从失调衰退到优质协调的七个阶段类型,各省区都形成了关系类型的阶段提升,空间梯度格局明显。  相似文献   

5.
系统回顾了90年代日美贸易摩擦后,日本科技创新政策的发展演变历程,重点围绕1995年日本《科学技术基本法》确立后的变迁与发展进行论述.首先阐明了日本科学技术基本法设立以后促使日本的科技政策发生转变的背景及原因,然后对每一阶段的政策特点、重大事件和发展脉络进行了剖析与解读.结果发现,科学技术基本法设立后的六期科学技术基本...  相似文献   

6.
战后日本技术引进产业结构变迁及其启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二战后日本的经济实现了迅速的崛起。大量而高效率的技术引进是日本实现产业结构变迁与升级和现代化的重要推动力,体现了日本技术变革与产业升级的实质。深入地了解和分析战后日本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变动各时期的过程与特点,对于正处于经济起飞、产业升级过程中的我国来说,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文章遵循全面系统原则、简单实用原则和与时俱进原则,从科技环境、科技创新基础资源、科技传播和科技产出与应用四大准则层出发构建内蒙古科技创新评价指标体系,对内蒙古各盟市科技创新发展能力做出评价,并为进一步完善内蒙古各盟市科技创新评价指标体,系提出了可行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本文运用文献分析法、Delphi法和层次分析法筛选和确定了医师科技创新能力指标体系。该评价体系包括专业教育背景、知识创新能力、技术创新能力和学术交流能力4项一级指标,11项二级指标,部分二级指标又细分为三级指标,对每一指标给出相应权重系数和内涵,并对各项指标提出量化方法。  相似文献   

9.
战后日本的产业政策取得很大的成功,文章通过对战后日本各个时期的产业政策进行研究,提出当前我国的产业政策的定位。  相似文献   

10.
依据2005-2014年西安科技创新的面板数据,运用综合权重TOPSIS法分析了西安的科技创新能力,采用BCC模型、超效率DEA模型与Malmquist指数分析了西安的科技创新绩效。结果表明,2005年以来,西安科技创新的投入能力、产出能力与综合能力均呈现逐年提升的变化趋势,而科技创新的绩效水平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变化趋势,除2010年外西安科技创新均为DEA有效,科技创新能力与效率之间的协调发展关系呈现逐年改善趋势;当前,西安科技发展仍然处于粗放型的增长方式,导致科技创新全要素生产率下降的主要原因是技术效率与规模效率下降,技术进步对科技发展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1.
依据2005—2014年西安市科技创新的面板数据,运用综合权重TOPSIS法分析西安市的科技创新能力,采用BCC模型、超效率DEA模型与Malmquist指数分析西安市的科技创新绩效。研究结果表明:2005年以来,西安市科技创新的投入能力、产出能力与综合能力均呈现逐年提升的变化趋势,而科技创新的绩效水平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变化趋势,除2010年外,西安市的科技创新均为DEA有效,科技创新能力与效率之间的协调发展关系呈现逐年改善趋势。当前,西安市的科技发展仍然处于粗放型的增长方式,导致科技创新全要素生产率下降的主要原因是技术效率与规模效率下降,技术进步对科技发展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2.
张治河  冯陈澄  李斌  华瑛 《科研管理》2014,35(4):149-160
增加科技投入是提升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和有效途径。近年来我国科技投入力度不断加强,庞大的科技投入对国家创新能力的作用效果到底如何?不同的投入形式和途径带来的结果有何差异?本文以专利申请数量和新产品销售收入为国家创新能力的指标要素,采用系统动力学的方法建立了科技投入对国家创新能力提升机制的仿真模型。通过Vensim PLE软件对系统内科研资金、人员和政策的变动以及企业、科研机构和高校三大科研主体间资金和人员流动对国家创新能力的影响进行了模拟,揭示了不同形式和来源的科技投入对国家创新能力的作用途径和效果。研究发现:(1)科研资金在配置过程中向高校流动,科研人员在配置过程中向高校和企业流动更有利于提升国家创新能力;(2)从科技政策来看,加大教育投入和专利保护强度都能有效地提升国家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3.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已成为一个国家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动力。日本政府面对经济全球化与国际分工下的新竞争环境,积极制定对策,努力加强本国科技创新能力的建设。  相似文献   

14.
在完善职业教育体系、构建职业教育立交桥的改革进程中,各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及各高等职业院校受制于高职院校的总体实力、师资水平、课程设置、经费来源等因素而举步维艰。要大力提高教师科技创新能力,以迎接构建职业教育立交桥进程中的机遇与挑战。  相似文献   

15.
孙艺璇  程钰  刘娜 《资源科学》2021,43(1):82-93
科技创新在区域经济发展模式转型中具有重要作用,也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提升有着重要影响.本文以中国30个省(区、市)为研究对象,利用Super-SBM模型测算2000-2017年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效率并分析其时空演变特征,通过空间面板数据回归模型探究科技创新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驱动机制,得出以下结论:①经济高质量发展效率在时...  相似文献   

16.
许丛琳 《现代情报》2004,24(8):224-225
外汇法(全称是《外汇及外贸管理法》)是日本最重要的经济法律之一。是日本对外交易的基本依据。这部法律自1949年实施以来经历过两次大的修订,从一部强调管制的法律转变为一部以自由化为主旨的法律。它的历史演变见证了日本金融体制从封闭走向国际化的历程.它的现状也反映着现代日本经济迷雾重重的一个侧面.其经验和教训一定可以给处在金融全球化浪潮中的中国带来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17.
本文在分析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方法的基础上,重点探讨陕西省科技创新能力的综合水平和结构特征,研究指出,陕西科技创新能力存在知识流动能力差、企业缺乏技术创新能力等问题,进而提出提升陕西科技创新能力的对策。  相似文献   

18.
本文在对战后日本技术引进的历史分析基础上,全面地探讨战后日本技术引进的“以软为主”模式,并揭示这种模式形成与发展的原因及其意义。  相似文献   

19.
基于资源编排视角,通过艾默生与奥的斯的纵向案例研究,探索制造企业如何通过资源动态编排构建服务创新能力及其演化路径。研究结果显示:(1)制造企业资源编排包含三个过程:构建资源组合、资源归拢整合与资源转化利用,在企业不同的发展阶段,资源编排有不同的表现形式;(2)环境动荡性引发企业能力与其所嵌入情境之间的冲突是企业培育服务创新能力的前提,对关键资源的编排是企业构建服务创新能力、提高市场适应性的基础;(3)服务创新能力主要包括服务覆盖能力、服务流程化能力和服务开发能力,资源编排的不同方式导致服务创新能力的跃迁和序列效应。  相似文献   

20.
战后日本技术创新模式评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雨 《科技与管理》2006,8(5):119-121
通过对日本技术创新模式的特征的分析,以及借鉴技术创新学家G·多西的技术范式思想的理论分析,寻找这一模式对战后日本企业的技术升级所具有的积极意义和消极影响。这一模式给我们的启迪是中国企业应特别注意技术整合的创新研究和基础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