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辨驳下的趋同──先秦诸子百家论“信”伦理道德观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辨驳下的趋同──先秦诸子百家论“信”伦理道德观念康志杰春秋战国时期,由于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而私学的兴起,则造就了一大批具有丰富知识和阅历的文士,同时为学术繁荣提供了舆论阵地。由于这些学派所产生的地域、所接受的文化传统...  相似文献   

2.
3.
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儒家的"仁爱"和墨家的"兼爱",道家和法家的"无为而治"以及儒家和法家的"性本恶"的思想之间既有争论,又有交融,同时也在相互吸收与彼此影响。  相似文献   

4.
战国时期诸子百家通过激烈的百家争鸣,阐发了丰富的廉政思想,其中尤以儒、墨、法、道这四家对当时和后世的影响为大。诸子百家的廉政思想继承了中国传统的廉政思想文化,并为它注入了新的内容。先秦思想家们的廉政思想,在客观上反映了当时人民对廉政的渴求,对促进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稳定发挥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5.
在性命关系上,孔子摒弃西周天命下贯人性的传统,以个体的诚敬而开显仁德在天道与人性的贯通,孟子则在性命对举中把天德下贯为人心所固有的德性.而荀子汲取告子生之谓性的传统,以天人相分为其德性论的逻辑起点而赋予人有义、能辨、能群的知性特征,义是德性教化修养的根据,辨是德性生成的智识保障,群是德性践履的人伦情境,因此义、辨、群三者构成了德性养成的道德生态,既是知性,又是德性,在三者的动态的发展中实现性可教化及其知性与德性的统一.从先秦儒家的性命关系辨析可以窥探孔孟荀之间的学术渊源和理论特色.  相似文献   

6.
西周创立的制度和文化,是中国封建社会和文化的基础,周人天命转移的历史观、王权神授的政治思想、宗法道德思想,致使中国哲学以政治道德问题为主要内容,也致使儒家在继承它、墨家在改造它、道家在批判它时也摆脱不了西周哲学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天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能够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与儒家天论思想的深远影响有分不开的关系。先秦儒家天论思想产生时,由孔子继承了传统天论的宗教性,随后孟子、荀子丰富了儒家天论思想的内涵。先秦儒家天论思想的发展过程中,人与天的关系也在不断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8.
“民”这一概念在古代具有模糊性,有时指被剥削阶级,有时指剥削阶级的下层或在野者。但在模糊性中又包含着相对的确定性:三代至秦汉文献中的“民”,主要是指以农业劳动者为主的被剥削阶级和属于被剥削阶级范畴的“国人”。本文所论述的正是以作为剥削阶级对立面的这类“民”的为邦国社稷之本的思想。  相似文献   

9.
“民”这一概念在古代具有模糊性,有时指被剥削阶级,有时指剥削阶级的下层或在野者。但在模糊性中又包含着相对的确定性;三代至秦汉文献中的“民”,主要是指以农业劳动者为主的被剥削阶级和属于被剥削阶级范畴的“国人”。本文所论述的正是以作为剥削阶级对立面的这类“民”的为邦国社稷之本的思想。本文就我国先秦儒家民本思想的产生、发展和形成及其对后世的影响,作一番粗略的考察。  相似文献   

10.
论先秦儒家的美育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代儒家的美育思想是源于周公制礼作乐,形成于春秋时孔子的乐教。本文主要分析了孔子乐教的内容和作用,揭示了孔子乐教的实质,并与道家的审美教育作了简单对比。  相似文献   

11.
王霞  郭超 《唐山学院学报》2021,34(2):97-102
中国古代廉政思想起源于春秋时期,战国时期"廉"的含义由锋利、严峻扩展到俭素、清廉、公正等。为适应中央集权强化的需要,廉政思想中刻廉、刚正的一面逐步被弱化,转而以廉谨、廉洁等道德修养与政治伦理为统治阶层所接受并推行。廉政政治伦理的实现路径可以称之为垂范式履行和推予式渐进。战国后期,法家认识到施行廉政除了要发扬德性,还要不断完善制度设置、严明律法,这是先秦廉政思想建设的重要成果。  相似文献   

12.
本文在借鉴语言学、科学哲学、教育学等研究的基础上,将"语境"引入到社会领域,拓展为"社会语境"概念,并对置身于其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进行全面分析,以期探寻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语境由外语境和内语境结合而成。社会语境与思想政治教育间存在辩证统一的关系。社会语境是思想政治教育产生的母体,对思想政治教育有制约作用,思想政治教育反过来又能动地作用于社会语境。  相似文献   

13.
儒家是最重视诗与诗教的学派。儒家认为诗的本质是"言志"的,将诗作为歌咏王道政治的载体;同时认为诗有多重功能,在多重功能中,更强调诗的伦理教育功能。  相似文献   

14.
许多先秦学者(史称先秦诸子)在研究管理问题时,对民意与管理之间的关系进行过探讨。他们认识到民意与管理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和相互促进的关系,因此反复强调管理者应正确对待民众的批评意见,切莫轻视民众的要求和意愿,要主动接受民意的监督,依照民意所向制定和调整管理政策,重民意才能确保管理取得成功。  相似文献   

15.
16.
先秦儒家的人性论为人所熟知,但性命论研究却鲜见于成文。事实上,性命论作为人性论的理论前导更接近孔子的思想原旨。通过剖析先秦儒家性命论的演变脉络,发掘其中逻辑内核,揭示出性命论对儒家道德学说及其整体思想的基础性作用,阐明性命论与"内圣外王"功夫修养的内在关联。  相似文献   

17.
人际之和思想是先秦儒家追求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进而达到和谐社会的美好理想,人际之和思想由先秦宗法社会制度中派生而来,宗法社会家国同构的特点要求以伦理道德来维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仁”是先秦儒家的人生理想,先秦儒家体“仁”、实践“仁”就是为了人与人之间的和谐。  相似文献   

18.
先秦儒家治国思想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 ,这一思想为孔子所创立 ,中经孟子的发展 ,荀况集大成。孔子坚持“礼治” ,主张“宽猛并济” ;孟子倡导“仁政” ,主张“推恩于民” ;荀子“隆礼重法” ,礼法结合。他们治国思想之间的承继关系基本反映了先秦儒家治国思想形成与发展的脉络 ,对秦汉以后封建正统治国思想产生过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古代美学史上,先秦儒家占有一个极为重要的地位。它与先秦道家的美学思想堪称为中国古代美学思想的两大源头,两块基石。可以说,不把握先秦儒家的美学思想,就很难对中国古代美学有个较真切的把握。  相似文献   

20.
论先秦儒家的师生友朋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先秦儒家主张在人际交往中以友辅仁、以文会友,这是一种立足于个人成长进步和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的人际交往观,为当今确立新型的人际交往观,进而推动和谐社会建设提供了思维借鉴。同时主张师生之间以爱相济、以道相随、教学相长,这是一种着眼于师生之间民主平等、友爱相助的和谐师生观,为当今构建和谐师生关系以及贯彻教师教育新理念提供了思想指南和行动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