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针对光伏发电系统输出功率的随机波动性以及并网后产生不良的影响,提出了蓄电池储能系统用于改善光伏并网运行特性的策略;该策略是将设计的蓄电池储能系统配置在光伏发电并网侧母线处,通过对蓄电池系统的控制实现削峰填谷,以此友好地接入电网.同时基于DIgSILENT/PowerFactory搭建了光伏并网储能系统模型,并模拟了光照强度变化时对应的储能系统动态响应.结果验证了蓄电池储能系统在减小光伏发电输出功率对电网影响以及提高并网稳定性两方面发挥了有利作用。  相似文献   

2.
它每年可发电近10万度,设计使用寿命25年。与独立运行的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相比,这套设备不需要蓄电池储能装置。[编者按]  相似文献   

3.
太阳能热发电是一种电力输出功率在时段上可控的可再生能源发电技术,是未来大比例可再生能源体系中重要的基础电源和调峰电源。接近于用户侧、结合储能、多能互补和能源梯级利用的分布式太阳能热发电技术,可以大幅提高太阳能热发电系统综合利用效率,并为区域性用户提供安全稳定的电-热-冷联供等综合能源解决方案。文章简要阐述了太阳能热发电的技术特点与现状,探讨了未来我国太阳能热发电技术与产业化发展方向,介绍了太阳能热发电面临的问题与挑战。最后,对太阳能热发电发展战略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4.
对推动我国电动汽车产业发展的技术路线和实施声案提出以下建议;以锂离子等新型蔷电池成组应用技术和成组技术为关键技术攻关为重点;以电动汽车角蓄电池储能电源系统标准化研究为基础;  相似文献   

5.
路染妮  张刚  贾佳 《大众科技》2017,19(11):46-47,53
离网型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是一种与国家电网未连接的发电方式。它通过光伏组件接受太阳光,将其转化为直流电能,但此直流电不稳定,随着太阳光线的强弱发生变换。因此通过控制器将直流电控制在稳定值,输送给直流负载供电或蓄电池,因为太阳能发电系统未接入国家电网,受环境的影响,晚上或阴雨天不能正常发电,因此,通过蓄电池可将控制器稳定后的多余电量存储在蓄电池中,以满足未能发电情况下使用。实际应用中,存在大量的交流负载,因此太阳能发电系统需要对所发的直流电进行转换,此系统应用离网型逆变器将稳定后部分直流电转换成所需的交流电,提供给交流负载使用从而实现了它的实际价值,给人民生活(特别是偏远地方)带来了方便。  相似文献   

6.
本文主要介绍了一种基于虚拟仪器技术的储能用蓄电池参数检测方法以及通过该方法设计的一种检测装置,可对蓄电池的电压、内阻及温度等参数进行在线测量。  相似文献   

7.
风力、光伏发电随时间、空间的变化趋势具有良好的互补性,故可建立风光互补发电系统改善二者的随机性、波动性与间歇性等不利特性。为弥补风光输出的上述不利特性,可在风光互补发电系统中配置储能装置,组成风/光/蓄微电网,进行经济、稳定地供电。[4]〈br〉 在对风/光/蓄微电网进行经济评估时充分考虑各分布式电源的全生命周期成本的优化配置研究还较为少见。本文采用遗传算法,考虑在满足供电可靠性条件下,全生命周期成本最小为其中优化子目标,取各电源装机数量、蓄电池充放电次数等作为约束条件,提出一种改进容量优化配置模型。最后以某一实地为例,对方案进行仿真和计算,验证所提出的优化方法。  相似文献   

8.
从可持续发展战略高度审视太阳能热力发电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构筑电力工业可持续发展的能源供给系统,是从现在就要开始重点研究并逐步实施的战略性问题。文章在介绍国外太阳能热力发电系统研究的最新进展基础上,对储能式太阳能热力发电在可持续发展战略中的重要性进行了剖析,提出储能式太阳能热力发电是解决我国未来电力可持续发展的方向之一,评述了可实施的氨基热化学储能式太阳能热力发电并对其进行效益分析。  相似文献   

9.
介绍一种自发电太阳能助力旅行箱的研发思路,其结构与普通的行李箱相仿,也可以在普通的基础上进行改装。依靠行李箱轮子转动发电和太阳能板自身能量的转换实现助理功能。行李箱以轮子转动为源动力,太阳板为辅助,内含蓄电池,在拉动行李箱的同时带动发电机发电同时太阳板接收太阳能发电,最终达到给蓄电池充电,通过接在蓄电池上的usb接口从而给手机、mp3等。达到充电的目的,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相似文献   

10.
本文设计了一种基于STC89C52单片机的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该系统主要由电源电路、光电检测、单片机系统、驱动装置、太阳能电池板和蓄电池六个模块组成。具有价格低廉、跟踪准确、性能可靠的优点,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现如今"绿色能源"和储能设备飞速发展,基于分布式发电理念而产生的微电网成为一种有效的电力管理形式。有效的电力管理,需要对联合系统中的基础设施进行最优和可靠的控制。  相似文献   

12.
微电网中的光伏、风力及其他电源受外界条件影响不够稳定,将蓄电池和超级电容组成的混合系统应用于微电网能有效增强微电网的稳定性。DC/DC双向变换器,通过多滞环和PID控制可以将蓄电池和超级电容并联起来;将SVPWM技术和改进解耦应用于储能系统的并网系统中,SVPWM技术有效利用了直流电压,改进解耦控制方法减少了电网谐波含量和系统响应时间。将这些方法组合应用于储能系统的并网,提高微电网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3.
分析了储能在分布式可再生能源发电中的作用,研究国内外关于储能在分布式可再生能源发电中的应用,提出了分布式可再生能源发电中储能的应用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4.
针对开发一种声能发电系统进行了理论与实验研究。该发电系统包括Helmholtz共鸣器和动圈式声电换能器矩阵两个部分,前者对声压进行放大,后者利用放大的波动声压发电。研究表明,声波驱动频率对共鸣器腔体内波动声压的振幅有显著影响,当声波驱动频率达到或接近Helmholtz共鸣器的谐振频率时,共鸣器腔体内声压因谐振而达到最大值,此时换能器产生的感应电动势也达到最大值。在保持共鸣器腔体内波动声压振幅不变的情况下,换能器数量越多产生的总的感应电动势就越大。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介绍了四大类型的电能储能技术,认为电化学储能虽然价格较高,但在性能及应用前景上有较大优势。进一步对国内磷酸亚铁锂电池、钠硫电池、全钒液流电池三种电化学储能技术的发展情况进行对比研究,认为国内单体电池制造质量已达国际水平,大容量蓄电池储能系统尚处于起步研究阶段,有关性能指标、高级应用还有待时间检验。  相似文献   

16.
随着科技的发展及新能源系统尤其是风能和太阳能供电系统在西部地域的大量投入应用,作为占我国国土面积近四分之一的高原寒区地域,作为储能设备的阀控式密封铅酸蓄电池的使用更加广泛,但在近年的使用中发现,对蓄电池的使用、维护和保养重视不多,造成蓄电池的使用寿命严重缩短,本文介绍了高原寒区的特殊性及在高原寒区条件下对蓄电池的正确使用、维护及保养方法,对通信领域蓄电池设备维护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7.
对光伏发电系统的太阳能采集板的能效最优倾角的准确计算可以改善电机的转矩输出,提高对光伏电机的输出功率增益。当前的光伏发电系统的能效最优倾角估算方法采用贝叶斯参量估计算法,随着电机磁损耗的增加,导致能效最优倾角参量估计精度不高。提出一种基于电磁耦合器轴向切面磁场估计的光伏发电系统的能效最优倾角计算方法。分析了光伏发电系统的电磁耦合系统结构模型,利用蓄电池放电率特性修正原则,建立光伏发电系统的能效最优倾角目标函数,实现能效控制输出的目标参量系统传递函数构建,设计电磁耦合器轴向切面磁场估计算法,实现对光伏发电系统的能效最优倾角计算的算法改进。仿真结果表明,采用该算法进行光伏发电系统中能效最优倾角的计算,精度较高,优化了太阳能向电能的转换过程,有效提高对光伏发电系统的输出功率增益。  相似文献   

18.
光伏组件上光照时间的长短和强度都影响着光伏发电的效率,导致发电功率具有随机波动性。随着光伏并网系统的增多,产生孤岛效应的概率也随之增加。微电网是一种将分布式电源、负荷、储能装置、变流器以及监控保护装置整合在一起的小型发配电系统,可以降低分布式电源并网时由于供电的不连续性而给配电网带来的不利影响,提高供电可靠性和电能质量。  相似文献   

19.
《科技风》2015,(19)
储能电池管理系统(BMS)主要应用于微电网或者可再生能源发电中削峰填谷的储能系统,对储能电池起到监控和管理作用,延长电池的使用寿命,提高储能系统的稳定性。文章根据储能电池的特点,设计了基于STM32F103的储能BMS。设计的储能BMS具有测量电池电压、电流和温度的功能,可以根据设置参数对单体电池进行充放电均衡。将设计的储能BMS应用于铅酸电池组,实验结果表明测量数据准确,均衡控制稳定,达到了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20.
袁浩然  陈华 《科技通报》2019,35(12):105-109
受风电、光电波动性和间歇性的影响,单一新能源发电会导致电能的供应不平衡,降低发电系统的可靠性。针对风光互补发电系统运行的复杂性问题,对系统中的各部分能量进行协调控制可提高工作效率。本文通过对风光互补发电系统中各子系统间功率输出关系进行分析,提出发电系统功率的控制策略,提高发电系统的稳定性与可靠性。发电系统功率控制策略以蓄电池为主,风光发电系统为辅,充分利用资源,不需要考虑因负载功率跟踪和发电电能过多造成的弃光弃风现象。仿真结果验证了发电系统功率控制策略的可行性,为电力系统的稳定运行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