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维贝克建立在技术调解理论基础上的"道德物化"思想,要求对技术物进行负载伦理价值的设计,使技术物在道德实践中发挥作为"行动者"的作用,对使用者的行为产生道德引导和规范作用。作为技术伦理学的新思潮,维贝克的"道德物化"思想在批判继承"经验转向"和"伦理转向"的基础上,承担起了当代技术哲学"第三次转向"的使命,同时以其后人类主义的视角尝试超越传统技术伦理学的二元分析框架,对技术伦理学的发展是很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2.
维贝克的“技术道德化”突出物在构造道德事务中的重要作用,因而被维贝克称之为“非现代性的伦理学”或“后人本主义的伦理学”,它构成了对现代性主客二元对立模式的超越。然而,若从现代性的整体视域出发,就会发现现代性恰恰强调物在塑造人的行为方面的重要作用。因此,维贝克的“技术道德化”恰恰建立在现代性的物对人之塑造作用、以技术理性为主导的社会制度环境以及作为方法论的“设计”的基础上。从而,“技术道德化”并不具有超越于现代性之上的“非现代”的“后学”品格,而毋宁说是现代性的某种当代延续。  相似文献   

3.
论伊德的"解释学关系"及其技术解释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伊德把技术中介引进胡塞尔和梅洛—庞蒂的意向性结构之中,提出他的以解释学关系为基础的现象学的技术解释学。伊德的解释学关系的意向性变式可以拓展为胡塞尔意义上的静态理论解释学,但是还应该有更为充分的关于“人造物”的实践解释学。伊德的现象学的技术解释学会遭到德里达式解构理论的质疑。  相似文献   

4.
舍勒通过其《道德建构中的怨恨》与尼采在《道德的谱系》中对基督教伦理道德中形成的怨恨主题展开针锋相对的对话,某种意义上是他从尼采那里看到了现象学的雏形。通过文本上的详细分析与阐释,梳理出就怨恨或爱的西方基督教道德教化论之争的生命现象学进路是如何在尼采与舍勒这里展现的。得出三点不同于以往的研究结论:一是舍勒与尼采都是从基督教道德教化"宗教感"的意向性上来谈论爱/怨恨的;二是舍勒通过复原被尼采拆解了的基督教道德教化而展现出其从尼采那里学到的现象学解释学之道;三是舍勒在尼采之后将生命哲学推进到生命行动现象学的面向。  相似文献   

5.
非充分决定性反映的技术人工物结构-功能关系问题是技术人工物的物理属性与人的意向性之间关系的体现.由意向性指向物理属性的多样实现性为技术人工物结构-功能进化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实践路径.人的意向性为技术人工物结构-功能进化选择了方向.发明问题解决理论(TRIZ)对技术人工物进化过程中存在的普遍逻辑,即功能实现简单化与结构形式复杂化的逆向进化关系给予了较好的说明.  相似文献   

6.
罗曼·茵格尔顿作为胡塞尔现象学思想的发展者,创造性地在音乐美学问题研究中使用现象学方法。以胡塞尔意向性理论为核心,通过分析音乐主体的意向性行为对于音乐作品的构建,阐明了音乐作品本质及其存在方式,得出音乐作品是“纯粹意向性对象”这一结论。在对于音乐美学意向性问题的讨论上,茵格尔顿现象学音乐美学超出了实在论现象学的范围,进入了根本的胡塞尔现象学先验反思。  相似文献   

7.
近一个世纪以来,现象学意向性的理解视角,从描述逐渐转向解释、后结构和后意向;从追求现象本质逐渐转向关注意义的主体间性、情境性、多样性和差异性.对比分析意向性的视角差异,并系统梳理本质、情境、生成、生产/激活的现象凸显脉络,有助于引导教育技术研究更为关注技术现象的情境意义和个人价值,尤其是借鉴指向社会变革的后意向现象学方法论,探索研究者范式思维、学习设计建构和技术调节实证探索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8.
现象学理论是西方现代主义的重要流派,伊格尔顿指出,"现象学是关于纯粹现象的科学"。其开创者胡塞尔主张的现象学还原方法和"返回事物本身"的态度,克服了自古希腊以来的主客二分对立的哲学思维,重视创作中主体和客体的意向性活动。中国古代文学的"境界说"理论,从作品中艺术家和描写事物角度出发,提出"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两种核心理论。从物我关系的角度,现象学摒弃"主客二分"的思维方式与"无我之境"的主客相融的作品情感诉求有着可沟通之处。此外,现象学力求剔除偏见,移情的投入作品中的世界,认为"美存在事物中,是不断生成的"与境界说中提倡的以物观物,重视物我交感的意境观念也颇有共相。但是,由于中西政治、历史、文化等差异,导致两种理论又各有特点,不尽相同。  相似文献   

9.
<正>当今社会,经济飞速发展,可由此带来的道德冷漠也不容忽视。小学生是可塑性很强的群体,然而他们中的一些却在成年"个人利益至上、功利主义"等的思想影响下日趋冷漠。在小学德育中重视"利他"思想的弘扬非常重要,它不仅关系到中华民族传统仁义道德文化的延续和发展,而且对于当代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重大的作用与价值。一、"利他"德育的哲学基础布伯认为,人只有用自己的"仁爱"之心去关爱其他的人和物,超越了"我—他"的范畴,才有可能进入"我—你"一体的关系中,被认识和理解,由此实现自我。人生  相似文献   

10.
彼得-保罗·维贝克的著作《将技术道德化》,是现代技术哲学史上伦理转向的开端。该书揭示了存在于道德和技术人工物相互作用领域中的两个维度:新技术的应用带来了新的伦理问题,以及用经过专门设计的技术来改变人的道德行为。维贝克借此所提出的是一种物质化的伦理学观点。在与行动主体相互结合、相互构成的意义上,各种技术产品对道德抉择及行动也具有影响力,进而技术设计者可以被认为是"实践的伦理学家"。同时,对维贝克为实现技术民主而提出的"建构性的技术评价"进行了商榷。《将技术道德化》为技术哲学中经验转向和伦理转向的融合,做出了有益的尝试。  相似文献   

11.
个体通过道德实践获取其对道德原则的第一手认知之维,使道德原则真正内化其自身的道德感情,继而上升到道德理性,最终实现向道德实践的飞跃。这种认知之维与道德实践的辩证关系既遵循了马克思主义"实践活动是整个现存感性世界存在的基础"的原理,又能够突破传统的道德培育活动所带来的困境。基于认知之维与道德实践辩证关系的启思,突破思想政治教育道德目标实现的现实困境,重新建构思想政治教育道德目标实现的逻辑进路:立足生活,培养感受力;提升认知,增强认同感;回归实践,内化自主性。  相似文献   

12.
技术不仅仅是一种功能性工具,更是调节人与世界之间关系的中介,它在使用过程中影响着用户的知觉和行为,进而影响人们的伦理行为决策。因此,需要对技术中介与伦理行为之间的关系作出把握,通过中介分析和设计,将道德物质化人工物的设计之中,以促进技术社会的民主化进程。源于现象学的技术中介理论引入技术伦理学领域,有助于丰富对技术自身特性的认识,有助于建立适应当代社会发展的"高技术伦理学"。  相似文献   

13.
现象学作为西方最重要的哲学思潮之一,对教育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由此产生了现象学教育学。本文以现象学教育学为理论基础,通过对传统英语课程教育的反思和对中学英语教学的理解,从现象学视角对中学英语教学进行了梳理和解读。英语教学改革强调师生的双向交流、知识的自主建构等,均体现了现象学教育学的观点,同时也符合现象学教育学对教育的理解非常注重体验、实践和反思,并且强调知识的动态性等特点。  相似文献   

14.
作为工匠精神从追根溯源意义上的伦理文化源头,儒家和墨家伦理的诸多思想都对工匠精神的现代理解和建构有着重要的启示.儒家的仁爱思想和墨家的兼爱思想分别从各自的角度为工匠精神注入了浓厚的道德情感基础,基于道德情感的爱人之心是铸造工匠精神的必须之维.工匠精神注重精益求精、止于至善的在道与技方面的追求,注重劳动实践的重要性,对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提升有着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15.
《柳州师专学报》2016,(6):15-18
现象学是20世纪重要的哲学思潮,胡塞尔与英伽登都是其核心思想的代表人物,"意向性"原则、本体论现象学对于现象学的发展影响深远。同时,中国创意写作学的学科体系、创意写作基础理论研究一直模糊不清。通过引入现象学的意向性原则与本体论现象学研究方法,力图为创意写作学学科与理论研究探寻一个新路径与方向。  相似文献   

16.
美国现象学心理学从20世纪中叶逐步形成与发展,它汲取胡塞尔现象学中所蕴涵的哲学心理学思想,以此为理论基础展开具体的心理学实践。它把“生活世界”作为心理学研究的重要根基,重视意识的“意向性”特点,发展特有的心理学研究程序与方法,对人在日常生活中呈现的、体现主体性的心理现象进行纯粹的描述和意义理解,将实现一门人科学的心理学作为自己的终极目标。  相似文献   

17.
庄子的思想对中国文论的建构有着重要的影响。天籁自然说构建了审美标准和艺术创作原则。虚静和物化说指出创作和构思的诗外功夫,对诗歌意境说及其流派的产生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其言意之辩的追问导致庄玄禅之合流,并形成了"意在言外"和以禅说诗的传统。庄子思想对西方哲学、文论影响很大,其以物观物的感应方式与现象学有着内在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18.
维之试图抛开关系模式与主客二分,用现象学的方法来谈论"知"等问题.这种做法是值得商榷的.谈论"知"不从关系入手是无法理解的.就"知"来说,离开人的对象化活动就无从谈起.  相似文献   

19.
语言转述的意义构建及理解,是意向性自我构建的过程。在语言转述过程中,转述人要传达说话人的意图,存在着说话人的意向性及转述人的新意向性,它表现为言说者和接受者意识性建构的双重维度。在意向性理论的基础上,结合语言转述中的认知语境的作用,对英语语料中语言转述实例的分析表明语言转述过程的成功建构与理解是认知主体意向性的扩散和统一。  相似文献   

20.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现象学教育学解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2 0世纪 4 0年代开始 ,作为现代西方哲学最重要思潮之一的现象学对教育学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由此产生了现象学教育学 ,并在欧美国家蓬勃发展。现象学教育学对教育的理解非常注重体验、实践和反思 ,并且强调知识的动态性。当前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强调“对生活的理解”、师生的双向交流、知识的自主建构等 ,都体现了现象学教育学的观点。因此 ,以现象学教育学为理论基础对当前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行解读是非常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