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8 毫秒
1.
郑确  戴月舟 《文教资料》2007,(35):128-129
逆反心理是指受教育者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产生和表现出来的对教育内容或教育者的抵制和对立,是青少年成长中普遍存在的现象。本文拟从认知、情感和行为意向三个角度对逆反心理的实质进行阐释。  相似文献   

2.
逆反心理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心理现象,在大学生身上体现尤为突出。本文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遇到的逆反心理的挑战,从思想政治教育者,受教育者,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着手,分析其成因,解决其问题。  相似文献   

3.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逆反心理,指大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者对其施加的教育活动后所产生的厌恶心理状态,其主要表现为评价逆反、情感逆反、行为逆反。其形成有受教育者自身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素质、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设置和方法、社会负能量的影响等原因。消除大学生的逆反心理,要提高受教育者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队伍素质,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方式,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  相似文献   

4.
梁钊 《中学教学参考》2009,(21):132-133
一、逆反心理的含义及其构成 逆反心理是人们对待事物的一种特殊态度,是受教育者在接受教育过程中因自身固有思维模式和传统观念定式与特殊教育情景下产生的认知信息相对立与一般常态教育要求相背离的对立情绪和行为意向。逆反心理的形成是一系列的心理活动过程的结果。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在知识水平、思想观念、行为方式等方面存在差异,因此对同一问题的看法、态度不一定相同,往往就会产生误解、分歧、隔阂,甚至产生矛盾和冲突。  相似文献   

5.
逆反心理是指在某种特定条件下,某些人的言行跟当事人的主观愿望不一致,产生一种与常态相异的逆向反应.而初中学生由于其心理、生理的发展特征及社会环境的客观影响,其逆反心理表现得尤为突出,成为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最大的障碍.  相似文献   

6.
教育活动价值关系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能动性和创造性的重要根源,通过分析教育活动的价值关系,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不断整合教育内容和教育工具,构建和调整教育价值关系,形成趋于一致的价值认识、价值目标,从而促进双方主动创新教育理论,达成价值认识并过渡到实践,形成共同构思与设计,并实施、运行教育实践活动,提高教育效率,发展自身人格,为终身教育服务.  相似文献   

7.
任何教育,总是由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共同参与、共同完成的双边活动过程。也包括教育者(主体)通过受教育者(客体)实施教育的过程,也包括受教育者(既是主体,又是客体)本身和受教育者之间的自我教育过程。“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苏霍姆林斯基)。这说明在整个教育过程中,注意发挥教师的积极作用是必要的,但不能忽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毛泽东同志在《矛盾论》中指  相似文献   

8.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逆反心理新探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逆反心理是指在特定的教育情景下,受教育者因自身固有的认知结构与教育者所传递的认知信息相矛盾,进而产生的与一般常态教育要求相背离的态度反应。逆反心理的产生有其客观根源,其中教育内容的重复性、教育过程的“病理说服”、教育体制的约束性以及社会环境因素都对其产生有着深远影响。教育者应该通过采取提高教育内容的层次性,增强教育过程的对话性,凸显教育价值的本体性,加强教育环境的协调性等措施,对其加以积极的引导。  相似文献   

9.
一 我国教育理论界对教育主体有四种不同的认识。“1.指教育者,主要是教师。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受教育者施教,以自身的活动与影响引起和促进受教育者的身心的发展,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发挥主导作用。2.指受教育者。学生在教育过程中不是被动地接受教育,而是有其主观能动性,教师不过是指导者、辅导者。3.指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二者都是有主体意识的人,在教育与教学活动中都有自己认识与作用的客体,二者都是主体,同时又互为认识的客体。这两个主体在教育活动中的地位与作用有层次上的不同。”①4.教育主体“指有意识地认识…  相似文献   

10.
教育活动是教育者的教导与受教育者的学习的共同活动。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双方都是人,都具有主观能动性,这是教育活动不同于植物栽培活动、动物饲养活动的本质特征。这既是教育活动的优势所在,又是教育活动的困难所在。引导得法,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能动作用得到有效发挥,且与教师的教导方向一致,教育活动就呈现出它特有的优势。引导不得法,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能动作用得不到有效发挥,  相似文献   

11.
“隐性教育”是指在中学思想政治工作中 ,教育者不直接向被教育者提出教育的目的和要求 ,而是依据一定的教育目的 ,凭借一定的载体 ,通过渐进的、潜移默化式的教育方式、手段或途径 ,使受教育者在不知不觉中接受良好的思想品德熏陶。“隐性教育”又不同于一般教育的特质 ,它不具有强制性 ,不直接向学生提出教育目标 ,不会造成学生的逆反心理 ,能使受教育者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出高尚的情操 ,因而能取得比较好的效果。中学思想政治工作中 ,教育者要发挥“隐性教育”的作用 ,必须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第一 ,教育者要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 ,关心学生…  相似文献   

12.
思想政治教育内化是受教育者将社会所需要的思想政治道德转化为自身认识的过程。而内化过程作为是受教育者的一种心理活动过程,受教育者充分发挥自身的主体性外,还需要教育者起主导性作用,通过外部影响力量促使受教育者的精神世界实现第一次飞跃。教育者需要掌握思想政治教育内化涵义及基本过程,帮助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素质向社会所需要的方向转化。  相似文献   

13.
一、互动式教学的本质和内涵教育是一种实践,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共同参与的实践活动,也应该体现出参与主体的自由。人们普遍认为,灌输式教育就是把教育过程的主体认定为教育者,教育过程成为教育者塑造、教受教育者的过程。这种把教育者放到单一主体位置,把教育过程中的学生作为教的对象,置于受教育的被动地位,从根本上忽视了受教育者自身的活动、自身的能  相似文献   

14.
如何全面地从实质上认识德育过程,它关系到学校德育的方向、性质和能否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的问题.人类社会有学校教育以来,任何学校全面的德育过程都应有教育者的教育过程,受教育者的能动过程,受教育者德的形成发展过程,以及受教育者德的社会化过程.德育过程的实质,就是使受教育者德的社会化.德育过程是教育者的教育过程德育过程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进行教育导向和调控各方面影响的教育过程,即教育者在德育过程中,按照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需要在德的性质和德的发展方向上对受教育者进行教育导向,并将家庭、环境和社会各方面对受教育者德的影响调控到统治者所要求的德上来.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教育者要根据社会需要,在品德、思想和政治等方面对受教育者进行教育导向,使受教育者沿着社会所要求的德去发展提高.二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进  相似文献   

15.
《教育》2008,(18)
学生逆反心理的形成是一系列心理活动的结果,其心理机制的过程是教育的内容及相关的信息在特定的教育情景中,引起受教育者的注意,经受教育者接触并理解后所形成的观点和态度与自己原有的认知观念产生矛盾,最后经过比较、分析,做出抵制的态度反应。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16.
在对青少年学生实施德育教育过程中,克服和防止受教育者的逆反心理,教育者的教育手段要多样化,运用感情、形象、哲理形成教育魅力。提高教育效果,培养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  相似文献   

17.
逆反心理已经成为当代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中较为普遍的心理现象。大学生的某些性格特征、现实生活中的不良风气、教育者自身道德水平问题以及单一说教的教学方法是导致逆反心理的重要原因。本文试图探寻解决这一逆反心理的疏导方法。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  相似文献   

18.
大学德育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双向活动过程。从教育者角度看,它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施加教育影响的活动过程(以下简称施教过程);从受教育者角度看,它又是受教育者接受教育影响的活动过程(以下简称受教过程)。教育者的施教过程和受教育者的受教过程是德育过程的两个...  相似文献   

19.
逆反心理是指客体与主体需要不相符合时产生的一种心理活动,具有强烈的情绪色彩,即带有较强烈的抵触情绪。德育过程中的逆反心理,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目标对受教育者的思想、行为进行教育、引导,或对受教育者偏离目标的思想、行为进行抑制、纠正时,受教育者所产生的排斥、抵触、厌恶等反常情绪。它削弱乃至葬送了德育工作的实效,对学生正确的世界观的养成有着极大的副作用。德育教育要想取得实效性,必须纠正这种逆反心理。  相似文献   

20.
浅议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性原则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原则是思想政治教育客观规律的要求,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坚持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性原则,必须充分发挥教育者的主体性,尊重和调动受教育者的主体性,还要注意克服教育者无原则地发挥自身主体性的错误倾向,克服教育者淡化主体作用和教育责任的倾向,还要克服教育者任意发展的错误倾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