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世纪20年代特殊的文化权力秩序制造了特殊的文学生态环境。“语丝体”散文作为这一年代最具代表性成就的散文创作,正是如此文化权利秩序下现代文学坚韧表达的结果。对于“语丝体”散文语境的着意考察,可进一步认识现代散文这一文学文体的复杂性品格,也可以使我们对于20年代中国文学的创作主体及审美风貌的形成根源更为理解。  相似文献   

2.
20世纪20年代特殊的文化权力秩序制造了特殊的文学生态环境。“语丝体”散文作为这一年代最具代表性成就的散文创作,正是如此文化权利秩序下现代文学坚韧表达的结果。对于“语丝体”散文语境的着意考察,可进一步认识现代散文这一文学文体的复杂性品格,也可以使我们对于20年代中国文学的创作主体及审美风貌的形成根源更为理解。  相似文献   

3.
“语丝体”散文因为语丝社同人群体的历史生成、存在生态、结构特质及文学行为的承传衍变等方面的复杂性,呈现出相当的文体丰富性,从社群生态语境的寻绎、比较可以获得更大的阐释可能。从社团流派的承接并存、下延的格局形态来看,“语丝体”散文因为语丝社之于新青年社、现代评论派、创造社、新月社以及骆驼社、论语派等社群的生态实践社会批评、文明批评以及内心诗性诉说,可以视为现代知识分子基于政治哲学的社会性集体书写。但也体现了“语丝体”散文作家个体的自由书写精神。  相似文献   

4.
本对解放区小说中欲望不同的表现形式加以梳理,重点论述那些挣扎在革命认同叙事下的露出真实的欲望面影的小说作品,以探究丰富的人性蕴涵,总结历史的教训,寻找能留给后人的思想启示。  相似文献   

5.
“非典型小说”是与典型形态的小说——本有时简称为“典型小说”——相对应的一种小说类型。它打破情节模式,偏重于主观抒情;在体上具有模糊性,通常表现出体融合的特点。“五四”日记体小说作为“非典型小说”的一个典型范例,将日记的私密性和小说的公共性融为一体,构造了独特的话语形态。它重塑个体与社会的关系,具体表现为“我”与“世界”的对话方式:“我”看“世界”是以社会全体代个体自我;“世界”看“我”是以个体自我代社会全体。这样,它用极具主观性、隐私性的个体情感,实现了对普泛性、公共性的社会话语的言说。  相似文献   

6.
"汉字革命"与"民主"话语演变有着深刻的渊源,一部现代语文改革史就是一部现代民主话语发生史.晚清文改运动中的"民主"话语具有双重性:既包含君臣结构中的"臣民"意涵,也含有现代"公民"意识;五四时期的"民主"含义相当含混,既有资产阶级的"民主"成分,也有无产阶级"民主"之意;1930年代的语文运动使"民主"话语强调要建立以无产阶级为历史主人的民主文化秩序,突出无产阶级属性;抗战至建国前后,由于各种政治势力鼎足而立,"民主"话语的涵义十分驳杂.中国共产党民主话语的重要特征就是突出民主的"人民"属性.通过考察"民主"这一复杂历史文本从晚清到1940年代在语文改革中的语义变迁,可以证明百年语文变革的历史动因和不同时期"民主"的不同诉求.在这场话语实践中,单向度向人民大众倾斜的语文实践固然有其复杂的社会历史原因和充足的历史合理性,但这并不意味着就没有理论误区和实践偏颇.  相似文献   

7.
1942年以后,一种新的文学形态在延安和解放区诞生,这同时也意味着一种新的话语形式即"革命话语"的诞生.政治语汇的大量使用、语言的模式化,以及隐喻和象征的固定化则是革命话语在语言上的基本特点.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现代知识分子小说中,知识分子的身份认同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相当多的作品都呈现了知识分子自我的身份认同与革命、与民众的密切关系,并且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这种身份认同存在一个逐渐演变的轨迹:"五四"及20年代前半期体现为自我认同,在认同中又有危机;大革命前后及30年代体现为革命认同,在认同中又有左倾;抗战及四十年代则体现为人民认同,在认同中又有困惑。总之,知识分子自我、革命、人民是我们理解现代知识分子小说的三个关键词,它们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特定历史时期的中国知识分子形象以及精神特征,体现了知识分子身份的不同与地位的变化。  相似文献   

9.
10.
马克思主义内在包含了革命和建设两大话语。中国共产党人在不同历史时期,创造性地运用两种话语体系,解决中国问题。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历史任务和时代主题的变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断实现着从"革命"到"建设"的话语体系转换。话语体系转换对于掌握马克思主义话语权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初,康有为、梁启超等立宪派的革命话语对其革命历史题材的历史小说叙事产生了深刻影响,小说在历史题材的选择,革命历史事件的定性,历史学中的事件、行为者和场所等诸故事要素的编码,故事的叙述方式等方面产生了重要影响,形成对历史进行改写和重构的叙事话语模式。  相似文献   

12.
中国现代散文的个性化特征在五四时期尤其显得突出,颇具时代感和浓郁的时代气息,使现代散文成为现代文学体系的艺术殿堂中能充分表达现代人的现代意识、现代心灵的现代文体,现代散文作家的个性和人格在他们散文作品中最大程度地得以显现,并且直接、显明、清晰。  相似文献   

13.
《河岸》是一部关于"革命时期"个人认同危机和自我救赎的故事。小说借助于库文轩、库东亮父亲的遭遇,揭示了极左主义的"革命"理念对于生命的戕害与褫夺以及造成极其严重的个人精神危机,并对那种极其虚伪的"革命浪漫主义"进行无情嘲讽,因为它不仅无视个人尊严还教唆人们主动放弃对真善美的坚持与追求。  相似文献   

14.
现代性“革命”话语,在中国近现代发展与转换过程中,与中国现实问题一直保持着深切的关联.无论是革命话语的出场、革命的现代性输出,还是革新式的调整与转型,皆因中国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  相似文献   

15.
巴金晚年散文是世纪之交中国文学界杰出的"精神界之战士"的言说,在思想和艺术上具体表现为:一、坚决、彻底否定与揭露"文革"和极左思潮的封建专制主义的历史与思想根源,反复呼唤恢复和高扬"五四"人文精神;二、在解剖社会种种积弊的同时,无情地解剖自我的灵魂,立志追求道德的自我完善;三、自觉继承和发展"有中国特色"的"春秋笔法".  相似文献   

16.
五四时期先进知识分子话语表达,是认识和把握中国马克思主义早期传播的一个重要视角。五四时期先进知识分子话语表达具有三重逻辑:反思与批判话语表达的精神觉悟逻辑,是对自鸦片战争至五四以前学习西方资本主义道路的自省,是对以孔子为代表的旧思想旧文化旧礼教的抨击。启蒙与救亡话语表达的五四运动逻辑,是以西方资产阶级民主与科学精神催动了新思想新文化新话语的生长,五四运动为先进知识分子确立了“重新估定一切价值”的救亡新时代。改造与革命话语表达的马克思主义逻辑,是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成为创造另一种新生活、另一种新社会的主流话语,坚定走俄国人的路的先进知识分子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劳动群众相结合,成为马克思主义早期传播的一个优点和特点。这也为中国马克思主义早期传播奠定了思想基础,提供了现实动力,指引了前进方向。  相似文献   

17.
话语范畴蕴涵着丰富的生命意识、主体间性和历史意识等后现代文化哲学意蕴,可能成为承载和促发经历语言转向之后人文学科的丈化转向,从而解构现代性“精英文化霸权和暴政”,复归、张扬侧重“个性生命意识”和人的“解放旨趣”的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18.
19.
苏轼记体散文的传统分类,太过琐碎,本文从中国记事散文的发展出发,以“记事”为其文体特征,对苏轼散文作了重新归类,并就其记体散文的议论化特点及其作用、创作灵感和表达风格等问题展开讨论,希望有助于人们对苏轼记体散文构思、立意及行文的变化创新的进一步了解。  相似文献   

20.
裴勇 《教育与职业》2021,997(21):108-112
深化"三教"改革,推进课堂革命是"双高计划"背景下高职院校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必由之路.当前,高职院校面临生源多源化、学习需求多样化、教学技术手段创新、教学内容适应产业发展、教学模式转变等诸多新挑战,亟须通过课堂革命得到有效解决.高职院校需要厘清学校、企业、教师、学生等各主体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共同发挥力量开展革命性的创新探索,从开展分类培养、建立对接产业的动态调整机制、常态化开展提升教师教学能力的培训、科学设计课堂教学综合评价体系等方面推进课堂革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