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现代男子400m跑的速度分配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献资料分析,对世界男子400m跑的速度分配进行了探讨和分析。揭示了现代男子400m跑中各50m分段的速度分配(%)对其400m成绩的影响程度及其灰色关联极性;提出了现代男子400m跑中各50m分段的速度分配(%)的合理取值区问和取值趋向值。  相似文献   

2.
世界优秀女子400米跑运动员的全程速度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揭示世界优秀女子400米跑运动员速度分配的特征,为提高我国女子400米跑运动成绩和改进训练方法提供科学依据,采用动态分析法、数据统计法、因素分析法对参加第6,7届世界田径锦标赛女子400米决赛运动员的50米分段时间、平均速度进行分析统计。结果表明:应延长400米跑的加速时间;8个50米分段的标准差越小匀速跑的能力越强;最快和最慢50米分段的时间差与运动成绩显著相关(P<0.05)。通过分析第1名的分段时间与2~8名的分段平均时间发现,第1名运动员启动速度较快,第2分段控制速度,第5,6分段速度优势明显。  相似文献   

3.
运用统计学的相关研究方法,对世界优秀女子200 m跑运动员的各50 m分段成绩与总成绩进行分析研究.揭示各50 m分段时间与200 m成绩之间的相关关系和当今世界优秀女子200 m跑运动员速度分配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4.
运用统计学的相关研究方法,对世界优秀女子200 m跑运动员的各50 m分段成绩与总成绩进行分析研究。揭示各50 m分段时间与200 m成绩之间的相关关系和当今世界优秀女子200 m跑运动员速度分配的基本特征,为提高我国女子200 m运动成绩提供科学借鉴。  相似文献   

5.
孙丽萍 《浙江体育科学》2005,27(3):46-49,94
采用动态分析法、数据统计法、并列因素分析法对世界优秀女子400m跑运动员的速度分配进行分析统计.结果表明,8个50m分段的标准差越小,匀速跑的能力越强,前3名选手都有较强的匀速跑能力,最快和最慢50m分段的时间差与运动成绩显著相关,延长加速时间有利于全程的速度分配;通过分析第1名的分段时间与2~8名的分段时间发现,第1名运动员启动速度较快,第2分段控制速度,在第5、6分段速度优势明显.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参加6、7届世界田径锦标赛女子400米决赛运动员的50米分段时间、速度参数进行分析与比较,揭示世界优秀女子400米跑运动员速度分配的特征,为改进训练方法和提高我国女子400米跑运动成绩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运用文献资料法、分析法和数理统计等方法,通过对第6、7届世界田径锦标赛女子400m决赛选手的全程和分段成绩进行分析,探讨了当今世界女子400m跑速度特征的发展趋势.分析结果表明,依靠良好的速度分配,提高全程平均速度水平,保持高速跑的能力以及匀加速跑的节奏是我们训练工作中应抓好的主要环节.  相似文献   

8.
运用统计学的相关研究方法,对世界优秀女子200m跑运动员的各50m分段成绩与总成绩进行分析研究。揭示各50m分段时间与200m成绩之间的相关关系和当今世界优秀女子200m跑运动员速度分配的基本特征。1.简单相关分析表明,在第3个50m分段能保持良好的速度,是赢得比赛的根本保证,偏相关分析表明,各50m分段时间与200m成绩的偏相关关系绝对值大小排列为|r4|>|r1|>|r3|>|r2|(r1代表第1个50m分段,r2代表第2个50m分段,依此类推),这说明能够在第4个50m分段维持较高速度相当重要。2.建立了4个50m分段时间与200m成绩之间的多元回归模型:Y=0.306+0.…  相似文献   

9.
采用动态分析法、数据统计法、因素分析法对第6、7届世界田径锦标赛女子400m决赛运动员的50m分段时间、平均速度进行分析统计。结果表明:为了防止后半程速度的下降,应延长400m跑的加速时间;8个50m分段的标准差越小匀速跑的能力越强,前3名选手都有较强的匀速跑能力;最快和最慢50m分段的时间差与运动成绩显著相关;第1名运动员启动速度较快,第2分段控制速度,在第5、6分段速度优势明显。  相似文献   

10.
<正> 本文使用每秒50帧16mm高速摄影机,对北京亚运会女子100m、200m、400m跑决赛进行全程连续追踪摄影,并对影片进行解析,得出分段时间(为电记时方式计时,精度在0.02秒之内)、速度、步长、步频等项数据,经统计学常规处理后,与24届奥运会相同项目的数据(100m与400m跑的分段时间来源于日本  相似文献   

11.
男子400 m跑各分段速度最佳化时控区间标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廖冠群 《体育科学》2005,25(2):55-58,75
以两届世界田径锦标赛和第24届奥运会男子400m前8名运动员的成绩为研究样本,对世界一流运动员400m跑各分段的速度特征与成绩的关系进行分析,通过对不同技术类型运动员的速度分配差异程度的研究,初步制定评价400m跑效果的分段速度最佳化时控区间标准。  相似文献   

12.
世界优秀男子400m跑运动员速度分配特征的新视角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雍明  于楼成 《体育科研》2006,27(6):59-61
运用相关分析、回归分析、因子分析等研究方法,对世界优秀男子400 m跑运动员的各分段50m时间与总成绩进行分析。揭示各分段50m与400m成绩之间的相关关系和当今世界优秀男子400m跑运动员速度分配的基本特征,为提高我国男子400 m跑运动成绩提供科学借鉴。  相似文献   

13.
我国男子400m跑成绩与世界水平的差距及其对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能量类供应的特点来看,400m跑属于糖酵解代谢类型。由于认识的偏差,曾认为400m跑属于体能类中耐力性中跑项目,导致训练以速度耐力为主,速度为辅,影响了我国男子400m成绩的进一步提高。笔者认为400m训练应把速度和速度耐力放在同等重要地位,同时加强步幅训练的比重,重视力量素质及腰、腹肌力量的训练。这是我国男子400m缩短与世界先进水平差距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4.
世界优秀男子400m短跑运动员平均最高速度产生在50—150m段落,速度明显下降发生在300m处;在300—350m段落,几乎所有运动员步长降至最短,冲刺阶段略有回升;大部分运动员步频在50—100m段落增大至最高水平,然后逐渐下降。步频与步长呈高度负相关;年龄与步长呈高度正相关;最高速度和速度耐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最终成绩。  相似文献   

15.
400米速度耐力训练关键段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查阅国内外关于400m训练的文献资料,结合自我对400m训练的理解确定提高400m速度耐力能力训练的关键段,以速度耐力储备、速度耐力训练关键段乳酸堆积量、速度耐力训练关键段运动持续时间对机体恢复、速度耐力训练关键段与400m节奏训练的转化关系等几方面论证400m速度耐力训练关键段的理论依据,并指出速度耐力训练关键段训练实施和与其它距离段的训练协调。  相似文献   

16.
本文对国内外优秀女子400m运动员的100m成绩和400m专项成绩进行分析、对比,研究,确定了发展绝对速度是对提高400m跑成绩的最佳突破口。  相似文献   

17.
400m跑项目的特殊性使得不少教练员对该项目的特征认识不足,训练方式有所偏差,这已经成为妨碍一些运动员400m跑成绩提高的主要瓶颈。为此,文章通过其与传统短跑项目200m相似点的分析研究后,得出相应的结论并提出相关建议,旨在进一步提高训练的质量与效率,提高运动成绩。  相似文献   

18.
400m跑运动员的专项训练关键是发展运动员的专项速度耐力,并尽力能在比赛中保持较长时间的最高速度。从运动生理学、运动营养学、运动补剂等角度出发,论述了利用专项训练之外的一些强力手段,以提高400m跑运动员的速度耐力。  相似文献   

19.
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determine the incidence of subject drop-out on a multi-stage shuttle run test and a modified incremental shuttle run test in which speed was increased by 0.014 m x s(-1) every 20-m shuttle to avoid the need for verbal speed cues. Analysis of the multi-stage shuttle run test with 208 elite female netball players and 381 elite male lacrosse players found that 13 (+/-3) players stopped after the first shuttle of each new level, in comparison with 5 (+/-2) players on any other shuttle. No obvious drop-out pattern was observed on the incremental shuttle run test with 273 male and 79 female undergraduate students. The mean difference between a test-retest condition (n = 20) for peak shuttle running speed (-0.03+/-0.01 m x s(-1)) and maximal heart rate (0.4+/-0.1 beats x min(-1)) on the incremental test showed no bias (P > 0.05). The 95% absolute confidence limits of agreement were+/-0.11 m x s(-1) for peak shuttle running speed and+/-5 beats min(-1) for maximal heart rate. The relationship (n = 27) between peak shuttle running speed on the incremental shuttle run test (4.22+/-0.14 m x s(-1)) and VO2max (59.0+/-1.7 ml kg(-1) x min(-1)) was r= 0.91 (P< 0.01), with a standard error of prediction of +/-2.6 ml x kg(-1) x min(-1). These results suggest verbal cues during the multi-stage shuttle run test may influence subject drop-out. The incremental shuttle run test shows no obvious drop-out patten and provides a valid estimate of VO2max.  相似文献   

20.
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determine the incidence of subject drop-out on a multi-stage shuttle run test and a modified incremental shuttle run test in which speed was increased by 0.014m.s-1 every 20-m shuttle to avoid the need for verbal speed cues. Analysis of the multi-stage shuttle run test with 208 elite female netball players and 381 elite male lacrosse players found that 13 (+/-3) players stopped after the first shuttle of each new level, in comparison with 5 (+/-2) players on any other shuttle. No obvious drop-out pattern was observed on the incremental shuttle run test with 273 male and 79 female undergraduate students. The mean difference between a test-retest condition (n= 20) for peak shuttle running speed (-0.03+/- 0.01m.s-1) and maximal heart rate (0.4+/- 0.1 beats.min-1) on the incremental test showed no bias (P > 0.05). The 95% absolute confidence limits of agreement were 0.11m.s-1 for peak shuttle running speed and +/-5 beats.min-1 for maximal heart rate. The relationship (n= 27) between peak shuttle running speed on the incremental shuttle run test (4.22+/- 0.14m.s-1) and VO2max (59.0+/- 1.7ml.kg-1.min-1) was r=0.91 (P< 0.01), with a standard error of prediction of 2.6ml.kg-1.min-1. These results suggest verbal cues during the multi-stage shuttle run test may influence subject drop-out. The incremental shuttle run test shows no obvious drop-out patten and provides a valid estimate of VO2max.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