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49年初,我从香港乘轮船经天津来到刚解放不久的北平。当时,北平城里到处喜气洋洋。从我住处的楼窗外,传来阵阵秧歌锣鼓声。这是人民在迎接新的生活。那时候,我认识了人民日报年轻的记者柏生同志。她热情、诚恳、有朝气,我很高兴接受她的采访。记得在这年的5月6日,我在全国青年代表大会上作了《青年与科学》的报告,柏生同志前来听讲,后来,在我参加筹备召开第一次自然科学工作者代表大 相似文献
2.
1988年5月21日,他采写的一篇稿子,在全国八亿农民的报纸《农民日报》上刊登后,引起讨论。 1992年7月,又是他,采写的一篇《棉奖化肥哪去了》的来信,引起了省长李长春的重视并亲作批示。他,名叫李文明,是河南省扶沟县包屯镇政府新闻干事,全国60多家新闻单位的特约记者或特约通讯员。了解他的人说他有胆识、有才 相似文献
3.
应该说,我这个人其实还是比较幸运、比较顺利的,尽管时常对自己并不满意。 很小的时候,我就做着一个很美丽的梦,向往着长大后能当一名作家、编辑,为此,在高考填报志愿时,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武汉大学中文系。十年过去了,我仍然那样执著,为了心中的那一点点梦想,直到今天仍不后悔。 这样说,并不意味我没有烦恼,没有 相似文献
4.
孙以森 《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2,(8):12-13
我和冷西同志第一次近距离的接触,是在1989年秋。当时,吴冷西同志是中国广播电视学会会长,我担任学会常务副秘书长,协助秘书长赵水福同志处理学会的日常工作。我来报到的那一天,正赶上冷西同志主持召开中广学会一届五次常务理事会。学会第一届常务理事会只有17位常务理事,有几位同志因故没能出席这次会议。我虽是列席,但总算有机会和冷西同志有了一点接触。 相似文献
5.
6.
去年10月,全国49家新闻单位的代表聚首广州,就国际时事报道中的一些问题进行了研讨。会上,代表们就如何加强国际新闻报道广泛地交换了意见,交流了经验。各家介绍“绝活”,的确令人耳目一新,受益匪浅。 精心制作标题,作好国际版这篇大文章,是一些报社的“杀手锏”。比如《中国青年报》的观点是,国际新闻的标题如果是在形神不可兼备的情况下,那么取神而不取形。所谓“神”,是指事物内在的精神风貌;所谓“形”,则指事物的外部表现。他们认为“在标 相似文献
7.
8.
中宣部号召新闻战线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以来,全国各级媒体的广大编辑、记者按照新形势下的新要求,纷纷深入到田间地头、矿井车间、社区街道。这个号召,真是一场及时雨,一扫编辑、记者们渐生的懈怠与浮躁,荡涤文章、镜头中那些官腔、套话和做作。 相似文献
9.
10.
辛东洋 《记者观察(上半月)》2005,(5):1
“以史为鉴,可以观兴亡”。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伟大旗帜,努力推进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民主建设,为中国社会带来了如春暖风,所以一般老百姓乃至党员干部都享有说话的自由,这不仅体现了现代社会的文明、进步,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方面。但在我们社会的现实生活中,“虚事实办,实事虚办”的各种形式主义现象仍屡禁不止,由此群众形象地说:“党和政府的政策和精神是好的,就是歪嘴和尚念经,把经念歪了。”所谓“虚事实办”,就是务虚的事情办得很扎实。当然,“虚事”也是“务实”,只要办得扎实,能… 相似文献
11.
12.
“人”这个字,一撇一捺多简单啊,可是做人难啊,教人做人就更难了。一个家庭教一个孩子有时候都感到头痛,更何况一个教师要教几十个学生。现代的学生接受了很多新思想、新意向,他们崇拜、追随、模仿偶像、明星,对于老生似的说教他们是不会接受的,在大多数学生眼里漂亮、会唱流行歌、会跳流行舞就是潇洒,就是酷,什么“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他们不感兴趣。于是教者和学者产生了“鸿沟”,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 ?我认为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如何做人。 相似文献
13.
14.
15.
16.
记者是个神圣的职业,可以伸张正义,可以呼唤爱心,可以鼓舞人心.
小时候我的理想是当一名记者.记得上中学时,我其他功课一般,唯独语文成绩突出,每次考试都排班级前三名,40分的作文题老师能给36分左右.学校作文比赛得过一等奖. 相似文献
18.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