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学问,学问,一要学,二要问.为什么要学习?应该怎样学习?中学语文教材选了《荀子》的《劝学》.学习必须要有老师,什么人可作老师?师生之间是一种什么关系呢?中学语文教材选了韩愈的《师说》.而为什么要问,向什么人问?中学语文教材没有选一篇这样的文章.为了弥补这一缺陷,我向同学们推荐刘开的《问说》.刘开(1784-1824)字明东,号孟涂,桐城人,清代文学家,亦能诗.他的文章内容丰富,而文笔又能发挥尽至,与方  相似文献   

2.
我国中唐诗人韩愈,在元和六年任河南令行尚书职方员外郎时,曾为青年诗人李贺避讳不举进士一事,撰写《讳辩》,表明自己对此事的看法.韩愈认为,李贺因父名晋肃,为避父讳(“晋”、“进”同音)而不举进土是完全不必要的.他在撰文前曾写信动说“贺举进士”,后又写《讳辩》,批驳了一些人对李贺的毁谤,韩愈如此言行,在当时是颇有勇气的.那么,韩愈本人在避讳问题上是否言行一致呢?他自己对避讳的态度是怎样的呢?经笔者考证,韩愈的避讳观,实际上是以古制“二名不偏讳”的原则为其主髓的.  相似文献   

3.
学问一直为历代诗人所重视,“以学问为诗”却是在宋代形成的,其源头可以追溯到唐代诗人杜甫。杜甫首先以赋笔写诗和以议论入诗,从而打破了中国诗歌传统的审美体系,开始关注诗歌中的学问典故、字词韵律。韩愈、李商隐为唐人学杜诗最有成就的两位诗人,他们的创作、诗学观直接影响了宋诗“以学问为诗”的形成,“以学问为诗”便在西昆派(以典故为诗)、欧阳修(化用古人诗句)、王安石(以史料入诗)等诗人努力下,到苏轼、黄庭坚达到成熟。特别是黄庭坚的诗学理论的提出,从而使“以学问为诗”从一种单纯的诗歌技巧上升为诗歌创作观。  相似文献   

4.
诗意语文     
孔子曾告诫他儿子:不学诗,无以言(《论语·季氏》)意思是说,不学诗就不会说话。如果我们赋予现代意义进行诠释,那就是:不喜欢读诗,就学不好语文。怎样才能学好语文呢?关键是阅读。  相似文献   

5.
常言道: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大约是讲人到晚年的时候,将自己全部的人生感悟抽绎成一些话留给后人,将是最真切的了。中国古代的名人,常常作“家训”留给他们的子孙,如嵇康有《家诫》,陶渊明有《责子》,杜甫、韩愈都有教导儿子的诗。但它们的声名和影响,都赶不上颜之推的《颜氏家训》,这是为什么呢? 简而言之,大约有二:一是《颜氏家训》的深刻性,二是它的平易性。“深刻”是指思想内容  相似文献   

6.
韩愈曾三次南迁岭南,写了一百多首诗。这些诗是研究韩愈南迁时的思想和唐代岭南风光的宝贵资料,但历来研究的人较少。为此,本文着重从诗的思想内容,艺术形式及其价值作了分析,从内容来说,多数诗是抒发诗人忠而遭贬的不平和身处异境的哀怨心情;但也有少数诗反映他关心人民疾苦。从艺术形式来说,多数诗是采用寓情于景和白描写法,景真情实,雄奇阔大,奔放自然,活泼简朴。诗中反映了岭南于唐时的自然环境、社会风情,但把岭南写得过分荒僻和落后。  相似文献   

7.
韩愈在《师说》第二段中对“师”的概念有一句补充,即“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这等于说“童子之师”非“师”。那么,韩愈把“童子之师”从“师”这个概念的外延排除出去,是否表明他轻视“童子之师”呢?这样的判断(“童子之师”非“师”)又合不合逻辑呢? 要回答上述问题,我们应当先探究一番韩愈的写作目的。韩愈写此文的目的是为了批判当时士大夫中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魏晋以来,世家大族掌握了政治、经济和文化特权。他们多数轻视从师,不学无术,但照样仕途畅达,宫运亨通。这些人对自己的子弟,也是不要求有真才实学,只要  相似文献   

8.
沈曾植是晚清著名的学者,他的诗歌是典型的学人之诗,诗中不仅有深奥的学术思想,而且僻典奥语,层见叠出。可以说,他的诗歌达到了中国古典诗歌以学问为诗的巅峰状态,造"学人之诗"之极,此前此后都没有人引学问入诗如此之深、之繁、之僻。沈曾植的诗歌表明古典诗歌发展到近代后期,基本丧失了清新朴实的天然之风,学问化长期潜在的问题使它的生息气脉已折耗殆尽。  相似文献   

9.
初会——小儿质疑2003年,小儿四年级,一日,将语文书递于我面前,让我读《祁黄羊》,并说“:读完告诉我祁黄羊是个怎样的人。”我扫了一遍,这是个历史故事,讲祁黄羊因腿疾请辞,晋悼公请他荐才,他推荐仇人解狐,不久解狐病故,他又推荐儿子。课文结尾处晋悼公夸他“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出以公心”“。书上不告诉你了吗?”我指着结尾处说。儿子不满地说“:我怎么就觉得他老谋深算呢?推荐一个要死的人,不就是想为推荐儿子做准备吗?他这叫欲擒故纵。”儿子讲得在理,我欣喜地夸儿子“有思想”。儿子得意地又递上一本书,是《新编小学生成语故事》,他…  相似文献   

10.
唐朝诗人韩愈说过:“爱其子,择师而教。”这是说,父母真正爱自己的孩子,都注意选聘好的老师去教育他们。春秋时期,鲁国有一位大夫叫孟孙,他有两个儿子。孩子们到了六七岁,该读书了。请谁做老师呢?孟孙在宫里宫外挑选了好几个,都不够满意。这  相似文献   

11.
<正>回望钱学森钱学森地位高,家里用着炊事员。一天,炊事员对钱学森的儿子钱永刚讲,你爸爸是个有学问有文化的人。他儿子听了,觉得好笑,心想,这事还用你说?炊事员不慌不忙,接着讲,你爸爸每次下楼吃饭,都穿得整整齐齐,像出席正式场合,从来不穿拖鞋、背心。明白不,这是他看得起咱,尊重咱。钱学森的儿子听罢一愣,懂得炊事员是在敲打自己。钱永刚听了炊事员的  相似文献   

12.
每次儿子的作文发表后,婆婆总要来电话表达她喜悦的心情,每次还都要问我这样一句话——这作文真的是他自己写出来的?怎么说呢?儿子作文的构思是他自己的,但其中的一些句子是我引导他写出来的。在我看来,写作文不是孩子一个人的事。  相似文献   

13.
同学们都知道“推敲”一词的来历吧,讲的是贾岛边走边做诗,竟不小心冲撞了韩愈的马头。韩愈作为当时的大官,并没有责怪他,反而帮他思考。得出了名句“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从此,“推敲”一词流传了下来。其实,关于名人锤炼词句的佳话还有许多呢。  相似文献   

14.
老虎的故事     
儿子和他妈妈星期天到野生动物园去了一趟。回来以后,儿子跟我说,有一种老虎是没有牙齿的,以前他认为老虎非常可怕,现在他认为老虎非常可怜。没有牙齿能吃什么呢?别说吃人了,就是吃根玉米棒也不行啊。  相似文献   

15.
李贺的锦囊     
李贺是晚唐诗坛一颗璀璨的明星。他七岁就能写诗作文,被人称为神童。当时著名文学家韩愈看了他的文章,连声称奇,却又不太相信,说:"如果是古代的人,或许我不知道,他是当今的人,我怎能不去考查一番呢?"韩愈来到李贺的家中,叫他当场作诗,李贺旁若无人,提笔一挥而就,顷刻写成一篇《高轩过》的诗,韩愈大为惊讶,连连赞叹:"奇才,奇才!"  相似文献   

16.
论厉鹗的诗     
厉鹗是雍乾间以诗而名的学人。他的诗歌喜用典故,尤喜用宋人笔记中之偏事僻典,遣词造句也刻意生涩炫博。厉鹗资书以为诗,其诗显得生、僻、怪、碎,与清代学人诗本经史,引学术入诗的诗学风范有点不同。他后面的诗人惩于厉鹗的堆砌琐碎,于是偏向于以专门之学入诗,特别是以乾嘉学人擅长的金石考据入诗,翁方纲等人的诗歌代表着厉鹗以后乾嘉诗坛学问化的主要衍变方向。  相似文献   

17.
韩愈的诗歌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这种地位的确立与他"以文为诗"的创作倾向息息相关。韩愈的"以文为诗"具体表现为:以散文题材入诗;以古文章法、句法、字法入诗;以议论为诗;以赋笔为诗。这是韩愈诗体诗风开拓创新的重要体现,同时也是文体文风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8.
当儿子第一次脸上挂了花回家、见人便委屈得涕泪横流时,我的第一反应是尽快弄清事实真相:谁欺负你了?怎么回事?儿子断断续续地叙述了被欺负的过程。我几乎惊呆了:这还得了!儿子处在这样一个环境,如何放得下心?第二天,为了与肇事者竣竣碰面,我特意提前去兴趣班接儿子。一下课,我就找到了正往外走的竣竣。他是个已经上小学一年级的小朋友,比儿子整整高了半个头。难怪儿子受他欺负呢。竣竣,你好!我胸有成竹地打招呼。阿姨好!竣竣对我完全  相似文献   

19.
《寻隐者不遇》和《夜宿山寺》是唐代优秀的山水诗,描写的都是祖国山水的奇情壮彩。其诗清新俊逸,韵味隽永,倾注了诗人的浓情厚意,令人爱不释手,百读不厌。《寻隐者不遇》的作者贾岛,字浪仙,范阳(今北京市附近)人。贾岛青年时曾作过和尚,号无本,后受韩愈的影响而还俗。大家熟悉的“推敲”典故,就是出自他以诗谒韩愈的故事。他是我国文学史上著名的“苦吟诗人”,历史上曾把他和同时代的诗  相似文献   

20.
南宋严羽《沧浪诗话》中讲:“大抵禅道惟在妙悟,诗道亦在妙悟,且孟襄阳学力下退之远甚,而其诗独出退之之上者,一味妙悟而已。”孟浩然学问远不如韩愈,诗却做得比韩愈好,原因是他作诗不单单是靠学力,而是重在妙悟。由于语文学科本身的特点,有时单凭学力也难提升教学境界,所以语文教师在教学中的禅悟就显得颇为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