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审美与育德     
美善相通互融,审美内含道德教化功能.实施审美育德,寓道德教育于审美活动之中,化美育入德育之内,实现德育过程审美化.构建新时期德育审美化的理论框架和审美育德机制.以美育德,让人们在审美活动中自由、自觉地参与并接受道德教育,在提升精神境界中升华道德境界.这对贯彻执行<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落实以德治国方略,具有积极的作用和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求真、行善、尚美:德育价值的根性追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真善美是德育价值追求的哲学理念依托。真、善、美是人类共同的价值取向,体现着人类生命存在的终极价值和文化特性,既具有终极价值旨向性,又具有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具体统一的现实可能性。本文从真善美追求的各种性质特征展开分析,探寻真善关对道德价值的理想和现实实现的能动性,从而使真善美引导整个教育的审美改造和人的完美发展同时追求真善关的完全交融和高度统一,也是道德建设的最高境界,是德育价值体系内核确立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儒家政治美学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儒家在其政治意识形态、权力阶层、权力运作以及政治批评标准上都体现为一种政治美学.在这种美政当中,道德教化是内容,美是形式.儒家试图用礼乐等审美的形式,超越道德理性对人的压迫与限制,把道德理性对人的压抑,转化为主体自在的心理诉求,并通过审美化了的道德教化,最后达到一种美善相乐之境.这就是儒家美政的真实内涵.在这种政治美学架构更多地沦为一种理想时,它对现代人类的道德教化与生活审美依然有着独特的魅力与价值.  相似文献   

4.
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义务教育阶段的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美育是审美教育、情操教育、心灵教育,影响青少年学生的价值导向和视野格局,影响初中道德与法治育人功能的实现。在“大思政课”背景下,教师应摒弃“在思政言思政”的弊端,深度融合美育与德育,通过以美促知、以美怡情、以美塑行,实现美育与德育相互增效,以陶冶情操、涵养心灵、塑造人格。  相似文献   

5.
竹文化是根植在中国传统诗性文化土壤上的一种价值创造,它承接了孔子的诗教.这种诗教追求诗化的人生和人生的诗化.因此,中国竹文化具有一种特殊的诗性德育的价值.从孔子的"比德"和"三月不知肉味"到苏轼的"无竹令人俗";从郑板桥的"种竹似培佳子弟"到个园的园林艺术;从传统社会的竹文化到市场经济中竹园宾馆的企业文化建设,我们看到了中国诗性文化的薪火相续,感受到了诗性德育的魅力.竹,常绿不衰,中通外直.中国传统文化中,"竹"有一种善美合一的诗性之美,它是正直、虚心、有活力的人格象征,在竹的背后有一片陶冶人格的诗性的文化海洋.竹对人有着妙不可言的教化力量,它使道德境界涵蕴审美境界,审美境界附丽于道德境界,这种力量是理性所不能概括的.  相似文献   

6.
文学艺术在当代道德理想重建中发挥着弘扬新的道德精神、提高人们综合精神素质的重要作用,需要其多元价值取向中实现文学社会本质与审美本质、审美愉悦功能和道德教育功能的统一。文学中道德生活的表现,应以审美的形态来显现道德与情感的冲突,以充满热情与生命的生活形象表达对真善美的肯定和假恶丑的否定,以美的形式与情感诉诸读者的心灵。  相似文献   

7.
德育审美化试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所谓德育审美化,就是从美学角度,用美育方法来改革德育课,使政治思想、道德品质教育向美学、美育靠近,使德育向审美化方向发展。其依据是:德育本为真善美;美育应以德为魂;以美育德可使德育走出困境,开创新的局面。德育审美化,首先要对教材进行改革,编写出德育内容,美学形式的新教材;其次是对教学方式、方法进行改革,就是传播媒介的形象化,教学方法的艺术化。增强德育教学的审美性,使学生在欣赏美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受到美好道德的陶冶。  相似文献   

8.
审美与育德     
美善相通互融,审美内含道德教化功能。实施审美育德,寓道德教育于审美活动之中,化美育入德育之内,实现德育过程审美化。构建新时期德育审美化的理论框架和审美育德机制。以美德育,让人们在审美活动中自由、自觉地参与并接受道德教育,在提升精神境界中升华道德境界。这对贯彻执行《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落实以德治国方略,具有积极的作用和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着眼于青少年道德建构,从道德需要出发分析青少年道德内化内驱力,从道德环境、德育内容、德育方式出发分析青少年道德内化外驱力,将道德内化的内驱力和外驱力相结合,将道德教育和道德修养相结合,创新青少年德育内容及手段,以更好地促进青少年道德内化。  相似文献   

10.
青少年行为习惯在各自成长经验中自然形成,蕴含丰富的道德因子,而其成长经验又呈现"多源"与"异质"特征.这意味着学校德育需要与青少年成长经验相连结,寻求异质中的同一德育价值观,这是德育新的生长点.要实现青少年成长经验的德育价值,需重视并挖掘青少年多源和异质成长经验,提升其对自我成长经验的有意注意,并运用叙事德育提高青少年道德省思能力,最终实现其道德人格的培育.  相似文献   

11.
青少年行为习惯在各自成长经验中自然形成,蕴含丰富的道德因子,而其成长经验又呈现"多源"与"异质"特征.这意味着学校德育需要与青少年成长经验相连结,寻求异质中的同一德育价值观,这是德育新的生长点.要实现青少年成长经验的德育价值,需重视并挖掘青少年多源和异质成长经验,提升其对自我成长经验的有意注意,并运用叙事德育提高青少年道德省思能力,最终实现其道德人格的培育.  相似文献   

12.
肖祥 《教育研究》2023,(1):47-57
道德想象作为一种“创造性地发掘情境”和“移情投射”的道德心理活动,在道德行为选择、道德思维形成、道德信念培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道德教育的实质性追求是实现对主体的德性教化,而传统道德认知模式的缺陷影响着德性教化的实效性,并阻滞德性教化的目标实现。改变积累式道德教化对道德知识的拘囿、伦理律法主义对规范或条文的执迷,需要在道德教育中激发创造想象的力量。发挥道德想象的积极能动作用是实现德性教化由“转知为智”、“转智为德”向“转德为美”跃升的重要途径。在道德教育中培育主体之德性,就是要使之拥有观照“人是目的”与“和谐秩序”的主动性,在德—善—美的再生循环中追求“美好”,从而实现德性教化“转德为美”的目标升华。道德想象启示德性教化的审美转向,经由美的定向——道德意义的形而上学建构,美的追寻——在道德想象中实现价值生成与创造,美的体验——在道德想象中开启价值体验的“心灵旅程”,臻入美境——在道德想象中敞开德性教化的道德关怀,从而指示着德性教化的审美实践。  相似文献   

13.
人类精神生活的最高要求,是"真""善""美",并使之统一在一个系统之中。将真善美在道德领域统一起来,追求审美尺度和伦理尺度的和谐统一,塑造道德——审美的人性结构,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追求的中心价值和终极价值,把审美教育融入思修课,从教学理念、教学过程和教学内容上进行适当的审美化设计,目的是使学生道德体验升华为审美体验,以审美体验提升主体尊德乐义的乐道精神,培养学生求真向善的思想道德素质。  相似文献   

14.
当前的高校德育改革已普遍重视德育中审美因素的价值,并注意探索德育和美育相融合的德育新模式。实现德育内容、德育方法、德育环境三个德育要素的审美化,以美辅德,是实现德育和美育融合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15.
审美道德功能的内在机制问题,是审美伦理学中的一个重要问题,也是理论界认识还比较含糊的一个问题。本文拟对这一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认为美与善的相互联系、情与理的相互沟通、形式和内容的相互作用是审美道德功能产生的内在根据。而审美主要是通过以美养性,以美载德,以美导善,以美消恶等途径和方式来实现其道德功能的。  相似文献   

16.
让道德学习在欣赏中完成--试论欣赏型德育模式的具体建构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欣赏型德育模式"希望解决这样一个道德教育中始终存在着的巨大的矛盾--教师的价值引导与学生的道德自主建构之间的矛盾.欣赏型德育模式的具体目标是"道德学习在欣赏中完成".这一具体目标的实现从逻辑角度可以具体表达为:1.建立参谋或伙伴式的师生关系;2.德育情境的审美化;3.在"欣赏"中完成价值选择能力和创造力的培养.欣赏型德育的前提是在德育过程中存在可以被学生欣赏的审美对象即"德育美".德育过程诸要素的审美化是这一模式建构的关键.为此必须进行道德教育活动的形式美、作品美和师表美的创造与欣赏.  相似文献   

17.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背景下,家庭德育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重点内容之一。由于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而引发的道德领域发展滞后,加之社会、学校、家庭"三位一体"协同联动的德育体系尚未完全建立,使得青少年出现责任意识淡薄、道德失范等德育问题。通过分析我国家庭德育问题发展现状和美、德、韩等发达国家家庭德育的内容及方法,为提升我国青少年家庭德育实效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8.
"德育为首"、"立德为先"等理念和观点一直占据要位。在基础教育的所有学校,教育工作者通过管理、课程和文化建设,通过开展各种专题教育与活动全力落实和推进学校德育工作,但青少年的文明素养和行为习惯等道德品格与理想的目标存有较大的差距。要改变这种状况,我们必须做到:进一步确立学生的道德养成的主体地位;进一步促进德育主体自身道德素养的修炼和提升;进一步挖掘道德的"美感"因子,变说教为审美;进一步完善"家长学校",创新其内容和内涵。  相似文献   

19.
道德与法治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其课堂教学要在学生生命成长中埋下真善美的种子。道德与法治教师可以运用融合理念,在情境设计、思维过程、学科活动等方面融合美育,选取富有审美价值的课程资源,在育德蕴美的真实情境中培育学生学科思维,提升学生核心素养,在德美交融中实现以美育人,彰显课程育人价值。  相似文献   

20.
当前的高校德育改革已普遍重视德育中审美因素的价值,并注意探索德育和美育相融合的德育新模式。实现德育内容、德育方法、德育环境三个德育要素的审美化,以美辅德,是实现德育和美育融合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