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曾国藩家书》曾对中国近代学人产生过很大的影响。从1879年至1949年的七十年间,《曾国藩家书》(原名《曾文正公家书》)一直是读书人必读的书。毛泽东1917年说过“吾于近人独服曾文正”,《曾国藩家书》包含了仰事父母、下教子弟、治军为政之道等方面的真实思想.而其训导子弟之法尤为学人所仰慕和效法。在《曾国藩家书》中,无论是与祖父、父、叔父书,与弟书,还是与妻、  相似文献   

2.
晚清“中兴名臣”曾国藩一生给人最突出的印象就是非常重视人才和人才问题。在任京官时,他就以“转移人才之道”为起点,从理论上系统地阐述了其转移、培养、考察人才的设想与方法,试图扭转当时世风日敝、人才日衰的局面。投笔从戎之后,他以镇压农民起义的军事、政治活动作为其“转移”人才的具体过程,从实践中又总结出了其访求、任用、待遇人才的经验与方法,从而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其用人思想,最终凭借其造就出来的一大批各类人才,镇压了太平天国起义,挽救了清王朝的统治危机,造成了所谓“同治中兴”、人才济济的新局面,也基本上实现了他当年提出的“十年以后,人才必大有起色”的梦想与追求。批判与总结曾氏的“转移人才之道”,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近代以来.人们对曾国藩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毁誉参半,正如章太炎先生的评价:“誉之则为圣相,谳之则为元凶。”他因镇压太平天国.有人送他绰号“曾剃头”,又因天津教案.得了“卖国贼”的恶名。然而在清政府眼中.他有“中兴第一名臣”的美称。在国人的心目中,他的《曾国藩家书》可谓惊世之作。1969年,毛泽东评价说:“曾国藩是地主阶级最厉害的人物。”  相似文献   

4.
略论曾国藩的“修身之道”唐兆梅(一)、“修身之道与“家教观”的关系揆诸史籍,历史上遗留下来的代代相承的众多家训文字,其中篇幅最大、文字最多、影响至深,以其教育子女后代又获得了完全成功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家教观者,要首推封建社会晚期的曾国藩。他一生从政从...  相似文献   

5.
<正>第六辑识读《道德经》《道德经》是春秋时期老子的哲学作品,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而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文意深奥,包涵广博。“道”,不仅包括宇宙之道、自然之道,也是个体修行之法;“德”,则是修道者必备的世界观、方法论及为人处世之法。  相似文献   

6.
<正>曾国藩在《谕纪泽》中谈到读书之法,说有"看书"和"读书"之分:"看者,如尔去年看《史记》《汉书》、韩文《近思录》,今年看《周易折中》是也。读者,如《四书》《诗》《书》《易经》《左传》诸经、《昭明文选》、李杜韩苏之诗、韩欧曾王之文,非高声朗读则不能得其雄伟之概,非密咏恬吟则不能探其深远之韵。"曾国藩所说的"读书"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朗诵。他认为读经书和李杜等人的诗"非高声朗读则不能得其雄伟之概",极大地肯  相似文献   

7.
王安石是北宋时期的政治改革家、思想家和教育改革家。他对于人才非常重视。在长期的教育改革实践中。他提出了“教之之道”、“养之之道”、“取之之道”和“任之之道”等方法。这些方法对于当代我国人才培养、管理、选拔与任用具有重要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8.
韩愈一生以复兴儒学为己任,成为历史上的卫道巨擘。《原道》是韩愈复古崇儒、攘斥佛老的代表作,也是他儒学思想的纲领。在《原道》中他提出了“明先王之道”的教育宗旨;在《原性》中提出了他的“性三品说”,作为学习仁义道德和“明先王之道”的理论依据;在《师说》中强调了儒家学者传道的意识与精神,以重振儒学之尊;在《进学解》中具体论述了学习儒家之道应有的态度和方法。他的教育思想蕴含着对教育活动的精微阐释,研读以上教育名篇,对我国当前的教育实践必有启发。  相似文献   

9.
曾国藩一贯重视人才,有着颇具传统道德色彩的人才观念。他认为举贤用能既是治世之道,也是“仁”德之举;主张在用人原则上要广收慎用,珍视国家“名器”;在用人标准上,强调要德才兼顾,重视品德优劣;他还认为,人才以陶冶而成,主张对人才应以身垂范,“勤教严绳”,尤其要注重诚、廉、俭、勤诸德之养成  相似文献   

10.
张裕钊因会试得主考官曾国藩赞赏,而结成师生之谊,成为“军中秘书”。张裕钊作文作诗皆受曾国藩影响。吴汝纶也因科举而得曾国藩赏识,留用曾府,起草奏疏,影响最大。科场不利的黎庶昌却得曾国藩提拔,“教以作文之法”。黎庶昌成为桐城派一流作家。薛福成因《上曾侯相书》而得曾国藩重用。薛福成文介绍西方风土人情,开拓了桐城派散文新境界,堪称现代散文之先声。  相似文献   

11.
《曾国藩家书》包含了十分丰富的训导其子弟读书的真实思想:读书之道要有志、有识、有恒、读书之道贵在专,读书之道当谦恭,他还提出一些具体的读书方法,这些训学思想对我们进行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原道》篇是《文心雕龙》全书的枢纽之枢纽。《原道》开篇首句之“德”和《原道》之“道”相对,起呼应、点题作用。“道”指制约万物的普遍规律,“德”指具体事物的特殊规律,含有“得道”,即具体事物体现“道”之意。自然之道无时无地不存在,体现自然之道的文也无时无地不存在;有此广大普遍存在之属性,故有此广大普遍之功能,所以“功能”与“属性”这两种对立的解释是可以统一的。刘勰“人文之元,肇自太极”的论断,不是说“太极”状态下便有了“人文”,而只是说追溯“人文”的始因,也要追到太极,他看到了“人文”和“太极”的同一性。刘勰所持的基本立场观点是儒家的,但他总结出的“道沿圣以垂文,圣因文而明道”,是研究了儒、释、道众家的概括而不只儒家一家。他夸大了儒家圣人对自然之道的认识,是他时代和阶级的局限  相似文献   

13.
《聊斋》因为蒲松龄自道的“孤愤”,其思想意义一直被评价很高,人们认为他的“孤愤”是对整个社会黑暗现实的愤怒,并与屈原、司马迁等人的“发愤说”等而视之。其实蒲松龄的“孤愤”实在是他的“私我”之愤,其社会性并不大。蒲松龄继承了传统君臣关系中的“妾妇之道”,不可能超越时代,在《聊斋》创作过程中“妾妇情结”占了支配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14.
傅说是中国历史长河中最早被尊称为“圣人”的杰出人物,早于孔子七百年左右,在他身后形成的“傅岩文化”以及名垂后世的《说命》三篇,彰显了他的教育治学理念。傅说从帝师身份的确立到他循循善诱的启发引导,从治国之道到治学之法,开华夏文明之先河,对我国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晚清以降 ,幕府制度的社会职能日益多元化 ,幕府的社会作用愈见突出。曾国藩的幕府以其人才荟萃、盛况空前、影响深远而有“神州第一幕府”之美誉。对此学界已经给予了足够的重视 ,且取得了甚为可喜的成果。成晓军先生近著《曾国藩的幕僚们》(以下简称《幕僚们》)一书 ,在曾国藩幕府的人物研究上又有所突破。一、人物撷取的典型性。曾国藩幕府人才济济 ,《幕僚们》一书仅撷取李鸿章、彭玉麟等 8大幕僚 ,辟专题以评传形式叙述各人生平事迹 ,自然寓有作者之深意。此 8人都是幕府中重要人物中的佼佼者 ,与曾国藩关系密切 ,对曾国藩乃至晚清王朝…  相似文献   

16.
1895年2月严复在《论世变之亟》、《原强》、《辟韩》与《救亡决论》等文章中完整地提出了自成体系的自由观。他认为,自由不仅为“天之所畀”,而且,“人人得以自由、国国得以自由”,“以自由为体,以民主为用”是西方富强之本源。但自由又是有前提的,其前提是,国民素质高,人人具备自治能力,条件不备而遽行自由,则属“取乱之道”。  相似文献   

17.
人民对曾国藩的历史评价尚未达成一致,但不能由此否定曾国藩教育子弟的方法的价值。他于用理想来激励子弟;用勤劳简朴、自强自方、戒骄戒傲等思想来磨砺子弟;用不许谋求特殊化来约束子弟。他的教子之道具有示范性、可性性、全面性、及时性、人情味等特点,很有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张之洞的“中体西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中体西用”的思想源流。“中体西用”说是洋务派的思想纲领。这一主张并不是张之洞首先提出的 ,它的产生与发展有一个过程。 186 1年 ,冯桂芬在《校庐抗议》中提出 :“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 ,辅以诸国富强之术”的主张 ,可以说是“中体西用”思想的发端。此后 ,早期改良派的代表人物王韬、薛福成、郑观应等人都进一步论述了这一主张。他们的思想 ,特别是“器可变而孔子之道不可变”的思想 ,很快被洋务派承袭过去 ,成为推行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和理论纲领 ,李鸿章、曾国藩无一例外都是中体西用论者。继李鸿章、曾国藩之后 ,张之洞在…  相似文献   

19.
石涛是中国美学史上最伟大的绘画美学家之一,他的《画语录》是清代最重要的绘画美学著作,“一画之法”作为《画语录》的中心论题,则是这种追求的集中体现。本文重点对“一画之法”“道”的含义和“技法”的含义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20.
糊名是指在科举考试中为公平起见将姓名盖起改卷之法。该文主要参考《日知录集释》、《唐书》、《续资治通鉴长编》等史料,针对唐宋时期科举考试糊名与否,何时开始糊名,学术界的主要说法等问题,进行了简要考证。唐朝虽有糊名之法但却“未尝用之贡举。”至宋太宗淳化三年在科举考试中“始令糊名考校,第其优劣,以分等级。”糊名法的推行有力地保证了评卷的客观性和人才选拔的公正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