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素质教育内涵极其丰富,但其核心是德育.德育是整个教育的灵魂,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作为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做人.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应是“在听说读写训练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我力求在语文课堂上,结合语文学科的特点,对学生进行德育的有机渗透,落实德育的实效性.主要途径则是通过引导学生品读课文,结合语文教学的其他综合性学习,让学生体会语言文字的美感和文学作品的魅力,同时获得真实的生命体验,从而达到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德育的诗意渗透这一目的.  相似文献   

2.
"诗意"是职业高中语文教学的灵魂,诗意般的语文课堂充满活力,职业高中语文教学要以"诗意"为核心,鼓励学生大胆探索,不断创新,诗意般学习,诗意般生活。本文着重探讨了如何创建语文教学中的"诗意课堂"。主张要关注学生诗意的萌生,同时,注重教师的引导。  相似文献   

3.
让课堂充满诗意,不只是一种教学操作的方法,它是一种教育理念,也是一种教育艺术的境界.它可以提高语文课堂的文化品位,扫除一切语文课堂的程式化和窒闷,高扬人文的旗帜,开发学生创造性潜能,让语文课堂像诗一样激情飞扬,蕴涵丰富;像诗一样意境优美,充满想象和创造.只有让语文课堂充满诗意,学生才能"腹有诗书气自华".语文课堂教学不仅要关注学生学科知识的学习,更要关注学生的情感,学生的心灵,学生的生命.作为语文教师,应努力在每一个课堂中孕育出诗意的心境,进行诗意教学的设计,让学生带着诗意的心境走进教材,在与教材的对话中获得美的情操,培育美的心境,提升他们的人文情怀.诗意的语文呼唤诗意的教师.那么,怎样才能让课堂充满诗意呢?  相似文献   

4.
语文教学与生活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体。新课标形势下,更要注重语文教学与生活的关系。为加强语文教学与生活的联系,本文提出了以下四点做法1.同游生活之海,共做生活主宰。2.创设情境,变语文课堂为生活课堂。3.精选电视节目,充实语文素材。4.丰富课外活动,增强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5.
语文教师教会学生认识美、感受美,保持"心灵赞美之情和善良之意"是一项重要的任务.语文课堂教学要渗透审美教育,培养学生发现美、鉴赏美、创造美、表达美的能力,引导学生确立追求真理的意向,丰富语文学习的内涵,从而提高语文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6.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先进的教学手段开始进入中学语文课堂,改变了原来粉笔加黑板的传统教学模式,语文课堂变得热闹起来。在追求课堂形式新颖的同时,我们不禁要思考:语文教学中到底应该教会学生什么内容?怎样才能做到以教材为例,引导学生学会学习语文?我认为在语文教学中,教学重点还是应该放在引导学生通过品读词句,进而去感知文章内容、体会作者感情、深入了解文章主题并能够通过学习文章引发自己对某些问题的思考。它的立足点仍应放在文本  相似文献   

7.
杨厚军 《陕西教育》2011,(12):37-37
语文.它充满灵气.洋溢着诗般的气息。诗中画,画中诗.尽在语文的课堂中酝酿。诗意是生活的灵魂,是教育的灵魂.更是我们语文教学的灵魂.于永正老师说:“对语文教学要有情.上课要有情。”创设诗意的语文课堂是语文美学的追求。是语文本色的回归。那么我们教师应该如何为学生创设一个,诗意的课堂呢?  相似文献   

8.
语文教学不只是教给学生一种交际工具,更重要的是对学生进行人文素养的培养,教会他们理解世界,教会他们学会生活,教会他们认识自己,让人文的光华充满语文课.语文教师可以从常规教学、阅读教学、作文教学这三个方面将人文素养的培养导入课堂,实现语文应当承担的责任,将语文教学的灵魂还给语文课堂.  相似文献   

9.
语文课堂教学是传授语文知识,提高学生阅读、写作能力的主要阵地.但现在的语文课堂却面临看一个尴尬的局面:学生对语文课提不起兴趣,不能独立地理解分析文章,课堂气氛显得十分沉闷.如何改变这种局面呢?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种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按照这一思路,我在教学实践中有意识地让学生接触丰富的语文学习资源,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学会观察生活、记录生活、思考生活,尝试在生活中学语文,开辟出语文课堂的第二风景线,使学生遨游于语文的世界,从中汲取知识和营养,品味求知的甘甜.我主要从两个方面入手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相似文献   

10.
策略一:聚焦文本,品读语言在寓言教学中,教师往往将揭示寓意变成说理教育,忽视了它的语文性,忽视了要着眼于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语文课堂仿佛成了思想品德课的延伸。我们必须引导学生站在  相似文献   

11.
语文课堂是一个自由、开放、灵活的空间,想让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贴近学生的生活,就必须让学生在语文中理解生活,在生活中学习语文,用语文装扮生活。要实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走进生活的目标,就必须引导学生回归生活,实现语文课堂教学与生活的"零距离"。通过奏响生活旋律和敞开生活之门打造磁性课堂,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相似文献   

12.
“诗意语文”是王崧舟先生教学理念中最具创见性的探索,其关注人文素养和审美教育对学生发展的必要性,使语文教学朝着更加多元化的方向发展.通过介绍“诗意语文”的定义及性质界定,从情感熏陶与生活体验的结合中感悟美,从赏鉴言语中感悟诗意,用放大感性体验的教学理念和丰富的教育实践,夯实语文课堂诗意存在的根基,印证“诗意语文”与新课标倡导理念的一致性,反映语文美育是中国语文教育需求发展的必经之路.  相似文献   

13.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时要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感受语言的优美和感受语言带给人的魅力等.而对语言的品读便是实现这一切目标的有效手段.品读不仅仅能让学生充分地去感受语言的美妙,更能让学生在这样的过程中提高自身修养,从而达到自我总体素质的全面提升.让语文课生动有趣,是我们语文教师追求的目标之一.品读,作为语文课堂的核心,是上好语文课重点.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不妨试着培养学生养成品读课文、斟酌文童字句的好习惯.只有教师与学生相互配合,才能真正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  相似文献   

14.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小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是十分重要的。小学语文课堂上,教师要善于通过创设阅读情境、设计导读问题、引导品读想象引发学生阅读热情、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帮助学生拓展自主阅读空间。  相似文献   

15.
语文教育是诗性的教育,要重视诗文教学,在课堂中植入诗化语言,浇注诗情,培育人性的诗意,使人徜徉在诗意的语文课堂,流连忘返.但在当下的语文教学中,由于现实教育的不全面和人文价值的迷失,我们有必要呼唤语文教学中诗意的回归.  相似文献   

16.
语文教师教会学生认识美、感受美,保持“心灵赞美之情和善良之意”是一项重要的任务。语文课堂教学要渗透审美教育,培养学生发现美、鉴赏美、创造美、表达美的能力,引导学生确立追求真理的意向,丰富语文学习的内涵,从而提高语文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7.
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更深地体会了语文教学的任务是品味文字,语文教学的灵魂是情感.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也可以说它是一门综合性的课程,我们语文教师就是综合性学习课程资源的引导者,要有“大语文”教育观,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与生活为伴,亲近自然,与自然为友,走进社会,与社会对话,做生活的有心人,努力发现生活中的各种美.语文学科教育若缺乏对美的教育,将是贫乏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在于培养人、美化入.  相似文献   

18.
李钊 《文教资料》2010,(26):70-71
汉语言文化有它独特的诗性特质。学生以古典的心情学习语文,会让语文课堂诗意浓浓、魅力无穷.让教师的教学生命更幸福。让学生的学习生活更丰盈。本文对何谓以古典的心情对待语文.进而怎样创设诗意的语文课堂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9.
有人说:"语文是生动生活的再现,是人类心灵升华的舞台,是活泼的情趣乐园。进入那人类精神的宝库,我们以及学生们都应该乐而忘返。"然而,曾几何时,语文的诗意消失了。当前的语文课堂教学注重的是学生的认知活动,往往忽视学生内在的情趣体验,使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某些精神需要得不到满足。其实,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学习生活形式不仅仅包括认知,还包括感受、体验、内省等多种形式。这就提醒我们,课堂教学不仅要在内容上反映生活,更要注意调动学生丰富的感受与情感体验来理解生活,让我们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各种感官,在诗意的氛围中学习和探求,努力让诗情画意回归语文课堂。  相似文献   

20.
在语文教学中,学生理解、分析和感悟作者的情感世界,有助于更深入地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引导学生体会文章的细微情感表达,并进行综合分析,是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一环.本文首先分析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情感教育的意义,然后从背景分析、多媒体导入、创设情景以及衔接生活四个方面,阐述了小学语文教学中情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