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按姓氏笔画排序)毛明,中国北方车辆研究所中国兵器首席专家、研究员从事战车技术研究、工程研制工作近30年来,先后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防973、国防预研和重大型号研制等20多项科研和工程项目,取得了一批科技成果,创造出良好的军事、社会和经济效益,为我国战车技术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他是99A坦克总  相似文献   

2.
程天民中国工程院院士。1927年12月27日生于江苏省宜兴市,1951年毕业于第六军医大学。曾任第三军医大学校长兼党委书记,第三军医大学防原医学与病理学教授。他是我国防原医学、特别是复合伤领域的主要开拓者之一。主持多项国家和军队重要项目研究,14次参加我国核试验,主编多部权威性专著,获得包括2项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在内的20多项科技与教学成果。任校长期间,提出了“以质量取胜,以特色取胜”的办学思想,显著促进了学校的建设发展。先后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和总后“一代名师”。获何梁何利基金科技进步奖、光华科技工程奖、重庆市首届科技突出贡献奖、全军专业技术重大贡献奖、全军院校育才金奖。2001年由中央军委荣记一等功,2006年被中共中央表彰为“全国优秀共产党员”。  相似文献   

3.
苏哲子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兵器科学研究院研究员。1936年生于陕西省咸阳县,1959年毕业于北京工业学院(现北京理工大学),先后参加领导和主持研制了多项重型武器装备,其中两个装备参加了国庆35、50周年阅兵。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1项。1992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03年获兵器工业首届科技带头人,2004年获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2005年获兵器工业科技创新突出贡献一等奖。  相似文献   

4.
他获得多个奖项,其中"超铀核素近地表迁移行为及其处置安全评价方法学研究"获2002年度国防科学技术一等奖;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的"Tc-99在黄土中的迁移及在花岗岩中的扩散行为研究"获2003年度国防科学技术三等奖……他,就是北京分子科学国家实验室、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的刘春立教授,自1985年毕业至今,他已在放射化学领域耕耘了20余载。  相似文献   

5.
简介     
李幼平通信技术专家.1935年5月1日出生于福建省泉州市,福建省厦门市人.1957年毕业于南京工学院无线电系,1957~1959年在清华大学研修多路通讯与遥测.现任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研究员、院专家委员会成员.曾任院科技委主任.主持制定双频编码遥控方案,获全国科学大会奖.主持设计微波脉位调制再入遥测系统,获1985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提出将遥测与雷达共用发射机的建议,并研制成功设备,获1985年国家发明奖二等奖.他还解决了飞行内爆中子的遥测问题,等离子体"黑障”'引起的数据丢失问题,以及其他涉及弹上电子系统的诸多问题,分别获国防重大科技成果一、二等奖多项.1988年被批准为国家级突贡专家,1999年获何梁何利基金技术科学奖.  相似文献   

6.
他1999年被选拔为兵团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先后主持省部级科研项目20多项,其中近五年主持或参加省部级科研项目10多项.2003-2005年他是科技部西部专项机采棉综合配套技术产业化与示范的首席专家:2004-2006年他主持科技部成果转化项目特早熟长绒棉"新海22号"的中试与示范;在十一五期间,他主持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杂交棉种质资源创新及强优势组合选育(经费386万元),率领项目组选育出杂交棉品种4个,推广杂交棉509万亩(其中自育新品种29.9万亩),创经济效益14.19亿元,2010年获科技部十一五国家科技计划执行突出贡献奖.  相似文献   

7.
简介     
刘先林(1939.4.19-)摄影测量与遥感专家。河北省无极县人。1962年毕业于武汉测绘学院。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名誉院长。30多年来,致力于摄影测量和航测仪器的研究工作。提出的解析辐射三角测量方法,是写入规范的第一个中国人发明的方法。研制成功的数控测图仪获国家测绘总局一等奖;正射投影仪及与之配套的程序,获1985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三等奖;解析测图仪已成为全国各省市生产大比例尺地图的主流仪器,获1992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998年任课题组长完成的863-328项目全数字摄影测量系统JX4A-DPW通过国家鉴定,销往全国并出口国外。以上科研成果均已产生了很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为我国的航测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 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刘玠(1943.11.22--)冶金自动化专家。安徽省舒城县人。1967年北京钢铁学院轧钢机械研究生毕业。鞍山钢铁集团公司总经理、高级工程师,北京科技大学兼职教授。曾任武汉钢铁集团公司总工程师。在武钢一米七轧机系统中,创造性地研究开发了许多新的过程控制模型,主持并参加了一米七热轧机计算机控制系统的更新换代工程,取得巨大经济效益,并在梅山冶金公司、太钢得到应用。在热冷轧宽带钢轧机和新钢种数学模型研究开发中也取得突出成就。对高炉、转炉、连铸机等计算机控制系统有很深造诣,主持和参加了武钢、太钢、鞍钢等10多项重大计算机控制工程。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一等奖、二等奖各1项、三等奖2项,省部级特等奖、一等奖、三等奖等10余项,获1998年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发表专著、论文、报告10余篇。 199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邬贺铨(1943.1.16-)光纤传送网与宽带信息网专家。广东番禹人,出生于广东省广州市。1964年毕业于武汉邮电学院。现任信息产业部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高级工程师、副院长兼总工程师,大唐电信集团副总裁,国家科委863计划通信技术主题专家组组长,国家信息化办公室专家组成员。是我国最早从事数字通信技术研究的骨干之一。作为总体设计负责人,在国内首先研制成功了PCM30路复用设备、60路FDM/TDM复用转换设备和30B+D/NTI设备;作为项目负责人,在国内首先主持研制成功了STH-1/STM-4复用设备、155/622Mb/sSDH光纤通信系统。作为总工程师,领导管理了PDH三次群和四次群复用设备、成都--灌县三次群光通信示范工程、140MB/S光通信系统和16x16DXC/4数字交叉连接设备的研制。多年连续参加ITU-T研究组,完成了国家重要领域技术政策研究,多次担任光通信技术体制、标准审订会议技术组长和重大光试验网、通信工程审评验收技术组长,多次参与了国家和邮电总通信发展的决策。获1988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998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997年邮电部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出版专著1部。 199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叶铭汉(1925.4.2-)实验高能物理学和粒子探测技术专家。上海市人。1949年毕业于清华大学,获学士学位。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曾任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长。50年代参加我国第一、二台带电粒子加速器(700仟电子伏和2.5兆电子伏静电加速器)的研制,建成后负责其运行和改进,对我国低能加速器的发展做出贡献。率先研制和发展多种粒子探测器,进行我国第一批核物理实验,成果达到国际水平。70年代开展多丝正比室、漂移室等高能物理实验常用的粒子探测器的研制,首先在国内实现多丝正比室计算机在线数据获取。1982年起主持大型高能物理实验粒子探测装置"北京谱仪"的研制。是大型科研工程"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和北京谱仪"的主要科技领导人之一。获1990年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刘尚合(1937.4.11-)静电与电磁防护工程专家。山西省闻喜县人。1964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现任军械工程学院静电与电磁防护研究所教授、所长。在静电安全工程方面,建立了电火工品静电发火数理模型,阐明了高压静电场中物质导电的机理;提出了真实静电感度测试方法,测定了火箭弹、导弹火式品的真实静电感度,解决了"反常发电"的难题;提出了"信号自屏蔽电荷耦合"静电测试理论、织物摩擦电位衰减测试方法和人体静电高压动态实验方法;利用静电加速器和射束技术开展了聚合物抗静电改性研究,研制成"分段衰耗式"电子束抗静电改性工艺和抗静电改性剂;主持制定了三项武器装备防静电的军用标准并已实施。研制了5种静电测量仪器,建立了静电高压、静电电阻、静电电容等国内静电标准,对国防和航天等领域防静电技术改造工程进行了现场测试和质量监督。进行了"军械装备防电磁危害技术保障研究",完成了高功率微波超宽带强电磁脉冲干扰对电火工品、电引信辐照效应实验。获1998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993年军队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997年军队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申请专利4项。发表学术论文130余篇,出版专著2本。 199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庄松林(1940.8.14-)光学专家。江苏省溧阳人。1962年毕业于上海复旦大学。1982年获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博士学位。上海光学仪器研究所研究员、所长;上海理工大学仪器仪表学院教授、院长。在傅里叶光学理论、光学象心理物理实验研究中做出了创造性的工作。在国内率先从事光学系统CAD研究,并主持完成国内最大的光学仪器设计软件系统。对非相干光学信息处理及彩虹全息技术做了全面系统的研究,被称为"现代白光信息处理的主要贡献者之一"。在复物体位相恢复、梯折光学材料、光栅矢量模态理论、高速光学模/数变换器件等研究中都做出了贡献。研制成功CdSe液晶光阀,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设计了百余种光学系统及仪器。在国内外发表论文90余篇,著有《光学传递函数》等专著。 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刘永坦(1936.12.1-)电子工程专家。原籍湖北武汉,生于江苏南京。先后就读于哈尔滨工业大学与清华大学无线电系。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电子工程技术研究所所长、研究生院院长。研制新体制对海探测雷达,突破11项关键技术,解决了在强海杂波、电台干扰及大气噪声背景下信号处理和目标检测问题,并建成了中国第一个新体制雷达站。在逆合成孔径雷达研究中,发展了运动补偿理论,并针对大带宽信号与系统提出了新的补偿理论。在数字式宽带FM/CW雷达信号处理机的研制中,提出了微程序控制模拟滑窗分段FFT谱分析及数字式多门限自动检测的独特的模拟/数字混合信号处理模式,解决了大动态宽频信号高分辨谱分析问题。 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许居衍(1934.7.9-)微电子技术专家。福建省福州市人。1957年毕业于厦门大学。中国华晶电子集团公司高级工程师,曾任中国华晶电子集团公司总工程师。长期从事半导体技术与微电子工业的开发工作。60年代初,摸索集成电路制造技术,研制成功中国第一代单片硅平面集成电路,为开创我国集成电路事业做出贡献。相继提出并研制成功高速发射极分流限制饱和逻辑电路、集成注入肖特基逻辑电路等创新结构。70年代筹建大规模集成电路新工艺,主持研究成功离子注入新工艺和计算机辅助制版系统,为成功研制4096位动态随机存储器等多种大规模集成电路开辟了新的技术路径。80年代,探索科研与生产结合新模式,促成无锡微电子科研生产联合企业的建立,为南方微电子基地的发展做出贡献。曾获全国科学大会奖、国家科技进步奖等。主要论文有《硅次掺杂层的平均载流子迁移率》、《集成注入肖特基逻辑》等。 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相似文献   

8.
刘文化1969年2月入伍,1977年3月上海交通大学毕业,历任海军驻某厂军代表室军代表、海装某部处长、海军某军代表局总工程师、海军装备研究院某研究所所长等职。他是舰艇作战系统领域知名专家,国家973某项目首席技术专家。多年来,他以"出成果、出人才"为标准,带领研究所全体科研人员,紧盯世界新军事变革大势,瞄准专业领域发展前沿,紧紧扭住推进海军建设转型发展和军事斗争准备装备需求,紧紧围绕我国海上安全和制约海军装备发展最迫切的重大现实问题,坚持科研自主创新,履行职责,不辱使命,团结拼搏,乘势而上,研究所建设取得长足发展,多次被总部、海军和装备研究院表彰,被评为全军首届"创新群体"、全军人才建设先进单位,荣立集体三等功4次。他先后主持和参与完成了50多项总部和海军重点科研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国防科研及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5项、二等奖7项、三等奖7项,在国内外重大学术会议和刊物上发表论文30余篇,2006年获得海军装备研究院一级"科研功臣"奖章,2007年获军队优秀专业技术人才岗位津贴,多次获国防重点工程项目突出贡献奖。  相似文献   

9.
人物掠影他从事肝胆胰外科20多年,迄今已主持完成了14项全军医学重点课题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军队医疗成果一等奖1项、重庆市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军队医疗成果二等奖2项等多项荣誉;  相似文献   

10.
徐宗昌汉族,1941年出生,浙江永嘉县人,专业技术少将,1964年毕业于西安军事电信工程学院导弹专业。现任装甲兵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兵器科学与技术的学科带头人,装备保障研究中心总工程师,兼任北京理工大学兼职教授、广东工业大学客座教授、总装备部可靠性共用技术专业组顾问、中国系统仿真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系统工程学会理事、全国工业自动化系统与集成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国防科学技术信息学会理事以及中国兵工学会和中国系统仿真学会的三个专业委员会副主任等职。于1993年起享受政府特殊津贴,多次立功受奖,获国家及军队级科技进步奖10多项,1999年7月晋升为专业技术少将。  相似文献   

11.
张煜星1964年生,博士,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注册咨询工程师(投资)。1985年毕业于内蒙古林学院林学系,同年在内蒙古自治区党校经济管理教研室任教;1988年在北京林业大学读研究生,1989年11月赴前苏联俄罗斯列宁格勒(圣彼得堡)林业技术大学学习。1993年获博士学位,1994年回国在国家林业局(原林业部)调查规划设计院工作。1997年任院荒漠化监测处临时负责人,2000年任荒漠化监测处副处长,2001年局国家林业局调查规划设计院总工程师(副司局级)。主要从事森林经理、资源与环境监测,以及该领域的规划设计等业务工作,参加了全国第一、二次荒漠化监测及全国第六、七次森林资源清查,主持国家863计划、"十一五"科技支撑专题等科研14项,主持"中俄托木斯克州森林资源合作开发利用总体规划"等重大生产项目10多项,主持编写了规划、技术方案和可行性研究报告等50多项,编写技术规程规范和标准8项;出版专著《遥感技术在森林资源清查中的应用研究》和《基于SPOT数据的森林林相图更新技术研究》2部,参加(副主编和编委)编写出版著作14部,在"journalofforestry"等国内外刊物外发表学术论文近60篇;获国家林业局梁希科学技术一等奖(排名第二)1项,省部级科学技术二等奖(排名第七)1项,全国优秀咨询成果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国家林业局优秀咨询成果二等奖2项;2005年获全国第六次森林资源清查先进个人,2006年获第八届中国林业青年科技奖。  相似文献   

12.
李予国,博士,中国海洋大学“筑峰人才工程”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2000年在德国哥廷根大学地球物理研究所获理学博士学位。2001—2004年在德国弗赖贝格矿业技术大学地球物理所和柏林自由大学地球科学研究所承担德国研究联合会(DFG)科研项目。2005—2010年在美国斯克列普斯海洋研究所从事海洋电磁法研究工作。2010年回国任职于中国海洋大学,主要从事电磁场正反演方法研究和海洋电磁探测技术与装备研发工作。李予国教授在电导率各向异性介质电磁场正反演研究领域取得了多项“地球电磁学研究中应用数学和数值数学前沿的标志性成果”。在斯克列普斯工作期间,多次出海参加海洋电磁勘探项目,对海洋电磁技术仪器设备原理、主要指标参数、采集技术、数据处理解释方法有深入研究。回国工作以来,先后承担了863子课题、国家自然基金重点项目、国家重大专项及中国地质调查局专项等科研课题。  相似文献   

13.
正中国农业科学院蜜蜂研究所研究员、国家第三批"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国家蜂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主持完成国家或省部级项目近20项,在蜜蜂育种、蜂产品质量监测、蜂王浆开发利用等领域有精深的研究……将这些荣誉集于一身的人叫吴黎明,从恐惧蜜蜂到喜爱蜜蜂,再到难以割舍,他与蜜蜂结缘已经26年,多年辛勤酿出了丰硕的成果。  相似文献   

14.
他是技术实力的活招牌:先后主持和主研铁道部、北京市、四川省多项科技攻关项目,曾获四川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和中国铁路工程总公司科技进步一等奖,参与攻关研究的青藏铁路于2010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他是技术难题的攻关者:首次提出和解决了北京地铁暗挖区间隧道耐久性  相似文献   

15.
蔡小斌1978年毕业于西北工业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现为西工大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教授、计算机测控技术研究室主任、校学术委员会委员.先后被航空航天工业部授予“先进科技工作者、“优秀青年教师”和陕西省“八五”立功劳动竞赛标兵称号,1993年起享受政府特殊津贴.近10年来,他先后参加了5种新型飞机和变后掠技术研究的综合测控系统的研制工作,取得出色的研究成果.蔡小斌主持“变后掠飞机协调加载计算机分布式控制系统的研制与试验”,创造性地解决了该大型复杂控制系统的动态协调控制问题,在国内首次突破了随飞行高度和马赫数变后掠机翼的关键控制技术.为此,该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和航空航天部科技进步一等奖.他主持变后掠驱动机构试验台计算机智能协调控制系统的研究项目,获航空航天部科技二等奖.他主持了两种飞机试飞数据处理系统(GDS)的研制工作,完成两机鉴定试飞任务并获航空航天部科技进步三等奖.1993年他主持完成了某型飞机变几何形状进气道调节系统的试验项目,保证了该机首飞成功.目前,蔡小斌正主持两项“铁鸟试验台”加载控制系统的研制工作,并担任这两个项目的校内联合攻关技术总设计师.  相似文献   

16.
“十五”、“十一五”期间,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王晓良研究员作为负责人主持973课题和药效学平台等多项重大课题,针对心、脑血管疾病和神经退行性疾病进行了系统研究,率领他的研究团队获得多项成果,2005年研究团队人选“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  相似文献   

17.
《科学中国人》2007,(1):F0004-F0004
苏哲子 中国工程院院士.1936年生于陕西小咸阳县,1959年毕业于北京工业学院(现北京理工大学),先后参加领导和主持研制了多项重型武器装备,其中两个装备参加了国庆35、50周年阅兵。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1项。1992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03年获兵器工业首届科技带头人.2004年获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2005年获兵器工业科技创新突出贡献一等奖。[第一段]  相似文献   

18.
我认识樊代明教授已有好几年了,他是西安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消化内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今年42岁。20多年来,他努力学习,刻苦钻研,在胃癌的诊断和治疗方面取得了多项成果。先后主持或参加了7次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和6项军队科技攻关课题,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他和他的同事在51种医学杂志上发表学术论文267篇,这些论文先后被68种医学杂志的211篇论文引用。招收和培养博士生5名,硕士生11名。先后被授予“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等全国性荣誉称号5次。  相似文献   

19.
蔡巧玉 《科学中国人》2010,(9):95-95,F0004
杨绍卿,辽宁康平人,196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系,1981年至1984年赴美国研修控制工程,现为中国兵器工业第二○三研究所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项目总设计师、中国兵器工业首席专家。40年来,杨绍卿全心致力于国防科学技术工作,在火箭弹外弹道学和灵巧(智能)弹药领域作出了突出贡献,在弹药领域具有很高的公认度和广泛的影响力。他创造性地发展了火箭弹散布和稳定性理论及工程设计方法,开辟了我国末敏弹这一智能弹药领域。作为第一完成人,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一项,国防科技进步二等奖二项,先后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全国国防系统劳动模范、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预先研究先进个人、光华科技奖、中国兵工学会科学技术特等奖、俄罗斯莫欣科技奖等多项荣誉。  相似文献   

20.
简介     
陈 章  (1936.2.14-)。航空发动机专家。四川省成都市人。1957年毕业于北京航空学院。现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长期从事叶轮机研究,指导并参加了某压气机改型设计,提高了流量、压比和效率;提出一种新型装置,保证了发动机在整个飞行包线内稳定可靠工作,排除了空中熄火故障,获1999年国家科技发明二等奖。主持完成的“低速大尺寸压气机台及动态测量技术”,是研制核心压气机的主要设备,技术含量高,对提高我国设计研制水平有重要作用,获1993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在叶轮机三维理论与实践以及粘流理论研究方面取得了多项成果,部分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发表的论文中有40篇次被美国索引刊物索引,1部专著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培养博士13名,博士后4名。199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周济  (1946.8.26-)。机械设计及制造自动化专家。上海市人。1984年毕业于美国纽约州立大学,获工学博士学位。现任华中理工大学教授、校长,中国工程院教育委员会委员。提出并组织实施了符合国情的推广应用CAD、数控的技术路线;提出并实践了数控加工直接插补、单调性分析优化等算法理论;主持开发了自主版权的机械CAD、优化设计等系列软件产品,推广应用于1000多家企业;主持研制的华中I型数控系统,成为国产系统主要型号,广泛应用于机械、能源、航空等行业,创造了显著经济效益。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三等奖4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7项,发表论文200余篇,出版著作11本。199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柳百成  (1933.2.11-)。铸造工艺与设备专家。上海市人。1955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工学学士学位。现任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在国内较早提出用计算机技术改造传统铸造行业,在开拓铸造过程宏观及微观模拟仿真新领域做出了重要贡献。完成的铸件充型凝固过程的数值模拟研究,1998年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完成的并行工程环境下铸造CAD/CAE研究,1998年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完成的商品化铸造工艺CAD及凝固过程模拟分析系统,1996年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研究成果在40多个工厂推广应用。长期研究铸铁结晶凝固过程及石墨形态控制机理,为提高球墨铸铁性能及开发新型铸铁奠定了科学基础,1995年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获2项发明专利。发表论文156篇,被EI收录34篇、SCI收录5篇。199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土。 钟群鹏  (1934.10.28-)。机械装备失效分析预测和预防专家。浙江省上虞市人。1957年北京航空学院研究生毕业。现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材料和失效预防研究所教授、副所长。在材料韧脆转移数学模型和冷脆断裂机理控制、压力容器失效分析和弹塑性安全评估技术、宏微观断口物理数学模型和定量反推分析方法等方面取得重要研究成果;主持或参加500多例机械装备失效分析的预防项目,获得重大社会、军事和经济效益。主编2项压力容器评定国标,建立了新的评定指标体系。80年代创立我国第一个失效分析学术组织,90年代又创立中国科协工程联失效分析和预防中心。获国家和省部级奖9项,发明专利1项。发表论文100余篇,主编24部专著和教材。培养了40多名硕士和博士。199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刘友梅  (1938.2.16-)。电力机车专家。江西省上饶市人。1961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现任株洲电力机车厂高速开发部高级工程师、主任。我国电力机车发展的奠基者之一。作为总体设计师,主持并实现了我国第一代电力机车的三次重大技术改进。主持了第二代、第三代电力机车的研制开发,198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主持了韶山8型电力机车的研制,创造了240Km/h的“中国铁路第一速”,使我国铁路运输进入国际高速领域。主持第四代电力机车的研制,实现了我国铁路机车交流传动技术“零”的突破,获1997年铁道部科技进步奖特等奖。先后获“詹天佑科技成就奖”和“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等荣誉。199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杜善义  (1938.8.20-)。飞行器结构力学和复合材料专家。辽宁省大连市人。1964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现任哈尔滨工业大学复合材料研究所教授、所长,中国力学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复合材料学会副理事长。解决了战略武器复合材料及结构设计中的若干关键技术;发展了战略武器和航天器用典型复合材料及结构的性能表征和安全评定等方面的理论体系与研究方法;将细观力学理论推广到复合材料领域,发展了随机夹杂理论;解决了某战术武器超高强钢薄壁壳体的低应力脆断问题;在国内率先研制了智能复合材料用于振动和复合材料工艺过程的监控系统。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三等奖1项,部级科技进步奖一等奖3项、二等奖4项,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发表论文150余篇,出版著作10部。培养博士生25名。199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李钊  (1940.2.3-)。地雷爆破专家。河北省无极县人。1964年毕业于西安工程兵工程学院。现任总装备部工程兵技术装备研究所高级工程师,专业技术少将,我军地爆专业领域的主要开拓者之一。主持、承担了多项重点型号装备的研制,取得了重要的研究成果和显著的军事经济效益。负责研制成功多种型号防坦克地雷和快速机动布雷系统装备,成为我军工程兵的主要装备,为我军地爆工程装备赶超世界先进水平和地爆专业学科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获全国科学大会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军队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荣立二等功l次。199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土。 陈一坚  (1930.6.21-)。飞机设计专家。福建省福州市人。1952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现任中国航空工业总公司第603研究所研究员。长期从事飞机设计研究工作,主持参加了10多个型号飞机的设计和研制,为我军航空工业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作为某型号飞机总设计师,打破旧的设计规范体系,采用诸多新技术、新材料和新设备,使飞机达到国家要求的战术技术指标,并组织81个厂所成功地完成了研制任务,填补了我国此机型的空白,现已批量生产装备部队。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二等奖l项,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4项、二等奖1项。主编出版的设计手册2套,译著3册。荣立一等功2次。部级劳动模范。199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