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2.
徐清洪 《课外阅读》2011,(8):190-190
在动力学问题中可以用v—t图象可以具体现象描述物体的运动情况,使问题更清晰明了。同时还可以直接用v—t解决比较棘手的问题,使问题简化,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如果能运用图象分析和解决问题,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似文献   

3.
1994年高考物理试卷畔,多选题第19题,一般用定性分析即可得出评分标准中的结果。在这里再用v—t图象来仔细讨论一下该题 题目:图1中A、B是一对平行金属板。在两板间加上一周期为了的交变电压U_0,A板的电势U_A=0,B板的电势U_B随时间的变化规律为:在0到T/2的时间内,U_B=U_0(正整常数);在T/2到T的时间内。U_B=-U_0;在T到(3T)/2的时间内,U_B=U_0;在(3T)/2到2T的时间内,U_B=-U_0;……现有一电子从A板上的小孔进入两板间的电场区内。设电子的初速度和重力的影响均可忽略。  相似文献   

4.
高考《考试说明》对"能运用函数图象进行表达、分析"的能力提出了明确要求.图象描绘题要求学生在所提供的已知条件下,描绘出物理现象的动态变化过程或物理量之间的函数关系.例如图1所示为车站使用的水平传送带的模型,它的水平传送带的长度为L=8 m,传送带的皮带  相似文献   

5.
高考《考试说明》对"能运用函数图象进行表达、分析"的能力提出了明确要求.图象描绘题要求学生在所提供的已知条件下,描绘出物理现象的动态变化过程或物理量之间的函数关系.  相似文献   

6.
题目杂技演员一只手把四个球依次向上抛出,为了能够使节目持续表演下去, 该演员必须让回到手中的小球每隔一段相等的时间,再向上抛出.假如抛出每个小球上升的最大高度都是1.25 m,那么每个球在手中停留的最长时间是s.(不考虑空气阻力,g=10 m/s2,演员抛球的同时接球) 分析与解:题目要求的“球在手中停留  相似文献   

7.
高考《考试说明》对“能运用函数图象进行表达、分析”的能力提出了明确要求,图象描绘题要求学生一。在所提供的已知条件下,描绘出物理现象的动态变化过程或物理量之间的函数关系.  相似文献   

8.
题目杂技演员一只手把四个球依次向上抛出,为了能够使节目持续表演下去,该演员必须让回到手中的小球每隔一段相等的时间,再向上抛出.假如抛出每个小球上升的最大高度都是1.25 m,那么每个球在手中停留的最长时间是- s.(不考虑空气阻力,g=10 m/s2,演员抛球的同时接球)  相似文献   

9.
一、定性分析例1甲、乙、丙三辆汽车以相同的速度同时经过某一路标,从此时开始,甲车一直做匀速直线运动,乙车先加速后减速,丙车先减速后加速,它们经过下一个路标时速度又相同,则哪一辆车先经过下一个路标?分析与解:由题可知这三辆汽车的初、末速度相同,它们经过的位移相同,而题中并不知乙、丙两车在各阶段是否做匀变速直线运动,因此,我们只能分析它们的一般运动,即变速直线运动·这样,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就无法求解这一问题,如果我们利用图象法,即在同一坐标系中,分别做出这三辆车的v—t图象,如图1所示·由此可知:乙车通过下一个路标的时…  相似文献   

10.
2005年高考是江苏省自主命题的第二年,今年的数学试题与去年相比,命题更加趋于成熟和合理.特别是由去年的最后一题把关变成了今年的多题把关,从而增加了区分度,更有利于高校选拔人才.因此,今年高考的江苏数学卷受到了人们的普遍好评.特别是最后一道把关题,的确是一道貌不惊人的压轴好题.它的难度虽然低于去年最后一道把关题,但却有很高的区分度,使不少学习好的学生有了用武之地.  相似文献   

11.
12.
由凸透镜成象公式可得v=f/(1-f/u),式中v随u的变化关系可用图1所示的v—u函数图象描述,曲线的两条渐近线为v=f和u=f,其中当v>0成实象,v<0成虚象。利用该函数图象对几何光学中有些问题的分析与求解,形象直观、简捷明了。现举例说明。 1 放大率问题  相似文献   

13.
<正>2022年高考刚刚落下帷幕,笔者发现,2022年甲卷理科12题是以2021年乙卷理科12题为母题而命制,其解法具有相似之处,下面将具体解法进行分别阐述.  相似文献   

14.
在透镜成象中,设物、象沿主轴移动的速度分别为V_物=du/dt,V_象=dv/dt,并将高斯公式:1/u+1/v=1/f对时间求导数,则 (-du/dt)/u~2+(-dv/dt)/v~2=0,即V_象/V_物=-(v/u)~2。那么,怎样引导学生不用求导而通过v—u图象的物理意义得出相同结果呢?下面以凸透镜为例,从速度的方向、大小和参照物分叙如下。 1 由高斯公式,v—u图象是关于点(f,f)对称的双曲线,v=f,u=f分别是它的水平渐近线和垂直渐近线。在曲线上任取P_1(u_1,v_1),P_2(u_2,v_2)两点,过P_1P_2的直线斜率为:  相似文献   

15.
<正>所谓说题是一种教学教研活动,是一种有效的教与学的途径,是教师的一种深层次备课后的展示.在平时的教学教研活动中,若能开展说题活动,则有利于营造教研气氛,更有利于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现就2011年高考福建卷理科第15题作如下说题,供同行参考.题目设V是全体平面向量构成的集合.若映射f:V→R满足:对任意向量a=(x1,y1)∈V,b=(x2,y2)∈V,以及任意λ∈R,均  相似文献   

16.
2009年高考数学上海卷理科第13题是一道具有实际应用背景,同时又不乏新意与趣味的好题,值得广大备考师生深入研究,本文对该题给出如下解析,与同行商榷.  相似文献   

17.
以2017年全国卷Ⅱ理综卷生物试题第32题为例,从说命题立意、说试题考点、说学生学情、说解题指导、说答题指导、说延伸拓展六个方面阐述教师的"说题"教学。通过实施"说题"教学,教师可先于学生对题目的内容进行整体反思,加深对教材、课程标准和考试大纲的研读与理解,并将说题心得内化到课堂教学中,加强了学生对生物学核心概念的理解,提高了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相似文献   

18.
本文巧用v-t图直观、快速、准确地解答了94高考物理第19题,避免了用计算法求解的麻烦。  相似文献   

19.
本文巧用v—t图直观、快速、准确地解答了94高考物理第19题,避免了用计算法求解的麻烦.  相似文献   

20.
“v—t”图的妙用毛早明(湖南武冈第一中学,422400)匀变速直线运动及其图象,在《考试说明》中属“C”级要求.在教学中用好用活“v—t”图,对于提高解题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笔者认为,用好“v—t”图有下列独到之处.一、物理意义清晰可见例1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