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郭绒 《比较教育研究》2021,43(12):28-37
运用CiteSpace分析WOS数据库中493篇教师职业倦怠研究的SSCI文献,研究发现:8篇关键文献和6位关键学者的成果在概念框架、测量工具、影响因素等方面奠定了教师职业倦怠研究的知识基础;当前研究热点聚焦在五大主题——教师职业倦怠的组织因素、教师职业倦怠的测量、教师职业倦怠的个体因素、教师职业倦怠与教师健康以及教师职业倦怠的应对策略;研究前沿为自我效能、工作满意、工作投入三大要素与教师职业倦怠的相互关系.当前教师职业倦怠研究呈现出"峰"型结构,即立足知识基础围绕热点主题推进前沿探究.未来需将这一"峰"型结构嵌入"人-教育-文化"的三重语境,通过丰富教师职业倦怠的循证干预研究、教师职业倦怠相关因素及其对教育质量的作用机制研究、教师职业倦怠的本土和跨文化研究,推动知识生产与个人发展、教育进步以及文化自觉的积极互动.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借鉴国外职业倦怠理论和测量工具,采用问卷调查(心理测量量表)的方法,调查目前新疆乌鲁木齐地区高校外语教师职业倦怠的状况并提出一些缓解英语教师职业倦怠的建议。结果表明:从总体来看,被调查的英语教师存在职业倦怠现象,但程度并不十分严重。调查外语教师职业倦怠的实际状况,能为教育行政部门等提供有益的信息,使他们能够针对外语教师职业倦怠采取恰当的干预措施,从而促进外语教师队伍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3.
近三十年来国内外关于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综述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近三十年来关于教师职业倦怠的相关研究主要围绕教师职业倦怠的定义、危害与表现以及导致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教师职业倦怠的测量、教师职业倦怠研究的特点与发展趋势等展开。  相似文献   

4.
教师职业倦怠研究已是当前关注的热点之一,本文就有关教师职业倦怠的定义以及相关理论研究进行了探讨,以期为了解并解决我国教师职业倦怠问题提供些许参考.  相似文献   

5.
在界定学前教师职业倦怠概念的基础上,剖析了学前教师职业倦怠的危害、产生的原因,最后提出学前教育机构应高度重视教师职业倦怠问题,学前教师自身要学会放松等措施以应对教师职业倦怠的。  相似文献   

6.
教师职业倦怠直接影响教师的教书育人行为,因此了解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有效地克服和预防教师的倦怠心理和倦怠行为,是当前不可忽视的一个课题.本文针对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提出了一系列对策.  相似文献   

7.
教师职业倦怠直接影响教师的教书育人行为,因此了解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有效地克服和预防教师的倦怠心理和倦怠行为,是当前不可忽视的一个课题。本文针对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提出了一系列对策。  相似文献   

8.
教师职业倦怠指教师在工作中难以克服其带给自己的压力进而产生一种烦躁、无聊、压抑的心理反应,本文以陕西省渭南市临渭区中小学教师为例,通过调查,分析教师职业倦怠产生的原因,以期为缓解当地教师职业倦怠状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教师职业倦怠是影响教师职业成效的重要因素之一,是国际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针对我国教师职业现状,分析了教师职业倦怠的表现和产生原因,并从教师教育一体化的视角提出了教师职业倦怠的对策.  相似文献   

10.
教师职业倦怠是当前教育界的一个热门话题,对教师职业倦怠寻求积极的解释,有助于探究教师产生职业倦怠的真正原因,有利于教师职业倦怠的真正消除。  相似文献   

11.
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由于其职业特征,使承受着较大的工作和心理压力,已成为易患职业倦怠的"高危人群"。女辅导员更容易产生职业倦怠,影响到和谐校园的构建,甚至高校的稳定,文章分析了女辅导员职业倦怠的原因,并从冲破重男轻女的思想束缚、加强女辅导员队伍培训、关心女辅导员的生活、学习和发展等方面对高校和女辅导员自身提出了合理化的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12.
13.
图书管理工作中职业倦怠现象普遍存在,很多工作人员在工作过程中由于每天重复相同的工作,失去工作兴趣,找不到自身的价值,出现职业倦怠。改变职业倦怠能够有效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提升工作人员素质。文章简要分析了职业倦怠,对图书管理人员职业倦怠的主要表现进行分析,探讨了图书管理人员在工作中发生职业倦怠的主要原因,并分析了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14.
高年资教师是我国高职院校教师队伍的中流砥柱,然而“躺平(职业倦怠)”亦成为阻碍其进一步推动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因素。本研究基于社会交换理论,以我国高职院校99对高年资教师与青年教师为对象,展开了为期5天的调查研究。结果发现:(1)师徒制存在“师—徒”间的双向增益机制;(2)师徒制能够通过知识重组路径抑制高年资教师职业倦怠的滋生,同时,指导成效是干预这一效果的重要边界条件。在此基础上,本研究通过组态分析提出了“专业资本导向型”与“心理资本导向型”两种基于师徒制的高年资教师职业倦怠应对方案,进而建议相关院校加大对师徒制的资源投入力度,赋予该制度一定的灵活性,以期从根源上解决高年资教师的职业倦怠问题。  相似文献   

15.
从心理学、行为学和社会学的角度出发,对河南省农村中学体育教师的职业倦怠状况进行了调查分析,旨在为教育行政部门对农村中学体育教师队伍的管理和建设提供参考依据.结果显示:河南省农村中学体育教师已经产生职业倦怠现象,但整体上并不严重;职业倦怠程度随教龄的增加呈现先高后低的趋势,教龄6~10年是农村中学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程度最严重的阶段;学历、职称是影响农村中学体育教师情绪衰竭、去人性化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6.
教师的人格特征与工作倦怠:社会支持的中介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为了解教师工作倦怠水平的现状,考察社会支持在教师人格特征与工作倦怠中的中介作用。方法:采用中式工作倦怠量表、简式艾森克人格问卷和社会支持问卷对350名教师进行测试。结果(1)教师轻度工作倦怠的检出率为38.6%,中度工作倦怠的检出率为19.7%,高度工作倦怠的检出率为4.3%;(2)内外向对于耗竭、人格解体和成就感降低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神经质对于耗竭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精神质对于人格解体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3)客观支持能够部分中介内外向、精神质和人格解体的关系,主观支持能够部分中介内外向和成就感降低的关系。结论:教师的工作倦怠问题比较严重,人格特征是影响教师工作倦怠的重要因素,社会支持可以部分中介人格特征对于工作倦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职业倦怠作为教师面临工作压力时的一种极端反应,应站在教师专业发展的角度,针对教师职业生涯的不同阶段采取相应的措施。在“职前教育阶段”通过培养对教师职业特性的认识,增强他们面对压力的心理素质;通过提供入职培训,使进入“引导阶段”的新教师适应并胜任学校教学工作;通过鼓励教师参加各类科研、教研活动及对其生活、待遇等方面提供关心和支持,使进入“稳定和停滞阶段”的教师增强职业效能感,提高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当面对处于“生涯低落和退出阶段”的教师时,应更多地给予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18.
文章以玛勒诗的教师测量量表修订本为研究工具,对安徽省12所高校的167名体育教师进行调查和分析,发现安徽省体育教师的职业倦怠属于中等强度;女性教师群体的情绪衰竭水平和去人性化两个维度上显著高于男性教师;就教龄而言,5~10年教龄的教师个人成就感最强;职称高低在职业倦怠的去人性化上没有显著差异,但在情感衰竭和成就感维度上,各职称之间有显著差异;职业压力源的各个层面(学生因素、工作因素、职业期望、组织气氛、自我发展、科研)及总职业压力同总倦怠及情绪耗竭、去个性化两个因子均呈显著相关。根据调查结果提出了缓解安徽省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的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9.
技工院校教师承受着工作和自身发展的双重压力,他们更易产生职业倦怠心理。基于此,首先在文献分析的基础上,采用问卷调查与访谈的方式对技工院校教师职业倦怠心理状况进行调查统计;然后根据调查统计结果从社会、学校和教师自身三个方面对其产生职业倦怠心理的原因进行分析;最后提出缓解职业倦怠心理的具体建议,以期能够为缓解技工院校教师职业倦怠心理起到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高职院校教师工作压力与工作倦怠的关系。方法:以某沿海省份6所高职院校的421名教师为研究对象,采用工作压力问卷和高校教师工作倦怠问卷进行调查。结果:1.高职院校教师的工作倦怠整体水平不严重,个人成就感维度的性别差异显著,男教师显著高于女教师。教龄在组织去人性化维度上差异显著。在组织去人性化、情绪枯竭、科研耗尽感三个维度上,未婚教师得分显著低于已婚教师。工作压力维度上,性别在工作无乐趣维度上差异显著,教龄在职称评聘维度上差异显著。2.工作压力各维度均能够预测工作倦怠及其各维度。结论:高职院校教师工作倦怠程度并不严重,工作压力能够较好地预测工作倦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