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高校德育要适应新时期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要,必须树立新型德育工作者角色整合的新概念,努力使德育工作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即必须成为研究型的德育工作者。与传统的角色相比较,高校德育工作者自身要完成几个艰苦的转变,即:变师道尊严型为亲和友善型,变“教书匠”型为“工程师”型,变德识传递型为德识诱导型,变思政专科型为知识渊博型,变安于现状型为主动改进型。  相似文献   

2.
以创新为主要特征的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使高校德育面临着重要的转型。新时期高校德育应在邓小平德育思想的指导下,克服传统模式的弊端,走出一条创新之路。高校德育的创新必须树立“大德育”的观念,发挥学生和德育工作者的创造性和开拓进取的精神,把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相结合。  相似文献   

3.
当前,要增强中小学校德育实效,使“德育首位”在认识和实践中真正落实,有关部门和学校需要采取多种措施,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1.进一步完善教育评价体系。在教育评价中进一步突出德育的地位,把“五育并举、德育为首”的教育方针落到实处。教育行政部门在评选“达标学校”、学校“先进集体”时应增加德育工作的权重;对“先进个人”的评选应增加具有可操作性的德育工作具体内容;学校在制订教师考核细则时,要增加德育工作在教师年度考核中的权重,体现对教师教书育  相似文献   

4.
网络技术的发展给高校德育工作带来难得的机遇 ,同时也面临严峻挑战 .面对机遇与挑战 ,当前高校德育工作者应抓住时机 ,改革德育课教学 ,转变德育观念 ,建立网上德育新阵地 ,通过正面引导 ,树立学生正确的网络观 ,并加强对网上信息的引导和监控 ,加强法制建设 ,做到“依法治网” .  相似文献   

5.
胡浩民 《中国德育》2007,2(1):64-66
高校德育工作面对社会转型期的各种冲击和西方思想文化的影响,必须坚持“德育首位、以人为本、全员育”的三个理念,充分发挥“课堂教学、校园文化、社会实践”三条渠道的作用,做好创新德育机制、充实德育内容、改进德育方法、健全德育机构、建立保障机制等五项工作。  相似文献   

6.
以创新为主要特征的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使高校德育面临着重要的转型。新时期高校德育应在邓小平德育思想的指导下,克服传统模式的弊端,走出一条创新之路。高校德育的创新必须树立“大德育”的观念,发挥学生和德育工作的创造性和开拓进取的精神,把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相结合。  相似文献   

7.
高校德育要适应新时期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要,必须树立新型德育工作者角色整合的新概念,努力使德育工作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即必须成为研究型的德育工作者.与传统的角色相比较,高校德育工作者自身要完成几个艰苦的转变,即:变师道尊严型为亲和友善型,变“教书匠“型为“工程师“型,变德识传递型为德识诱导型,变思政专科型为知识渊博型,变安于现状型为主动改进型.  相似文献   

8.
随着国际交流日盛,异质、异域文化的冲击已日益为人们所关注。德育是孕育于教育“母体”之中的有机组成,因此,思考跨文化教育理论对当前高校德育的借鉴意义,在跨文化视野下寻求高校德育的变革,是高校德育当下必须回答的问题。跨文化视野下的高校德育,应树立“包容”与“扬弃”的目标观,走向跨文化的“公正”与“共生”。  相似文献   

9.
《中国德育》2009,(6):86-86
高校德育问题既是一个理论问题,更是一个实践问题。在理论上,我们需要对德育本身进行更深层次的探索,明确高校德育应定位在一个什么位置之上,即“德育何在”;在实践上,我们需要探索德育有何种可操作性,即“如何德育”。为此,我们必须首先解决“德育为先”的问题。我们必须弄清楚何为“先”,为什么是“德育为先”,如何将“德育为先”贯彻实施等一系列问题。  相似文献   

10.
变革家庭德育,需要重视科技跃升与物质积淀、地缘与人口结构变迁、生活方式与社交模式转型、社会分化与阶层固化加深以及特殊家庭现象日益习见等因素。现阶段家庭德育中诸如家庭智慧与安全感缺位、德育者育德能力和化人水平欠缺、父亲德育角色缺位、犯罪预防与“德育爱”背反等困境比较突出。基于此,强化家长实质性德育参与,凝聚家校共育合力,培养和提升家长的德育胜任力,统摄各方面德育影响,优化多育并举,形成以能力发展与使命自觉为基础的家庭德育内生动力,是家庭德育质量提升的内在诉求;重构社会环境与家庭的“符号互动”及“结构功能”关系,变革社会之“道”以引领个体之“德”,强化“互联网+”信息社会之家庭责任担当,完善社会工作嵌入融入,优化基础设施和公共产品配置,打造社区家庭“共建共治共享”协同育德机制等措施,是家庭德育外围生态变革的关键理路。  相似文献   

11.
朱宇波 《教育导刊》2001,(21):18-19
实现德育艺术化,是广大德育理论学者和德育实际工作者努力追求的德育最高境界。德育艺术的显著效用是省时高效,融德育过程于艺术情趣,使学生感到仿佛不是在接受教育,而是在审美、赏美和创美;德育不再是人见人头痛的“苦差事”。然而,就目前看来,德育艺术仅仅为少数优秀教师的“专利”,大多数教师的德育艺术化程度不高,德育艺术尚缺社会泛化。德育艺术成了广大教师非常羡慕却又可望不可及的神秘之物。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与教师对德育艺术的认识不足和德育理论工作者对德育艺术掌握的规律研究不够有关。本文对此的探索也还很表层很初…  相似文献   

12.
为了使广大德育工作者更加准确、深刻地理解“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我们特刊发此文,希求广大德育工作者撰文谈自己在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德育实践中的体会和做法。[编者按]  相似文献   

13.
高校德育是人对人的一种特殊教育活动,身处其中两极的教育者与受教育者都是有着极强主观能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人,故都是德育活动的主体,即“双主体性”。坚持德育“双主体’’原则,既是德育客观规律的表现,也是德育“互动”特征的体现,是网络信息面前人的主体性的反映。因此,必须充分尊重和发挥教育者、受教育者在德育活动中的“双主体”地位与作用。  相似文献   

14.
高校德育低效能应是诸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在这众多因素中,有一个因素——德育心理契约的缺失至关重要。德之“育”是一个过程,是把社会道德转化为个体思想品德的过程,是发生在“育”者与“被育”者之间的双向行为,这种双向互动构成了一种契约行为。因此,完成德育心理契约的构建,践履心理契约的功能,可以有效地提升学校德育效能。  相似文献   

15.
素质教育的德育,与其它各育相比较,是核心,居首位,并对其它各育具有“统摄”作用。德育这一重要地位,决定德育工作特别是小学德育工作,必须主动适应素质教育的发展要求,在德育的目标、方法、途径等方面进行转变,实施德育工作的创新。  相似文献   

16.
一、从人性的角度看德育应从分离走向融合 (一)德育与人的整体性融合,为培养完整的人格服务。人是一个生命整体,也是物质与精神统一的整体;由此,日本小原国芳提倡“全人教育”,分为“心”和“身”的两方面。人也是“一个生物——心理——社会学整体”。王国维将“完全之教育”分成“体育”和“心育”,“心育”中又分为智育、德育、美育。但我们绝不能忘记,人是生命整体。“只要人的某些部分受到工具式的对待,那么整个人(人的整体)都会受到影响。人的灵性统一人的所有经验:做事的并不是手而是人;看的不是眼睛而是人;听的也不是耳朵的事,而是整个的人;思想的也不是人的脑而是人;爱的也不是心,而是整个的人。”由于人的德性被分成知、情、意三方面,整体的德育也被分割开来,出现了主知的、主情的、主行的等不同的流派。  相似文献   

17.
高校德育要适应新时期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要,德育工作者要实现角色的转换,努力使德育工作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即必须成为研究型的德育工作者。与传统的角色相比较,高校德育工作者自身要完成“变师道尊严型为亲和友善型,变‘教书匠’为‘工程师’,变德识传递型为德识诱导型,变思政专科型为知识渊博型,变安于现状型为主动改进型”的转换。  相似文献   

18.
数学教学中的德育,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重要条件。数学教学中,应遵循德育的整体性、可接受性、鼓励性原则,采用渗透、讲述、应用方式,从人生观上积极引导、教学中坚持唯物辩证法、激发学生热爱数学专业、从严治学等方面实施德育。  相似文献   

19.
数学教学中的德育,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重要条件。数学教学中,应遵循德育的整体性、可接受性、鼓励性原则,采用渗透、讲述、应用方式,从人生观上积极引导、教学中坚持唯物辩证法、激发学生热爱数学专业、从严治学等方面实施德育。  相似文献   

20.
德育与“心育”密切相关。结合“心育”开展德育,不仅是新时期学校教育的趋势和需要,而旦能促使学校德育工作上台阶、出实效。本分析结合“心育”开展德育的原因并着重探讨结合“心育”开展德育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