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主体性道德教育新论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7  
主体性道德是培养和发展学生的道德主体的教育,而不是培养道德主体的教育。道德主体性的特征主要体现为创造性、整合性和开放性,因此,主体性道德教育的内容应立足于培养学生的道德性创造、学生的完整德性和学生自我教育的意向和能力。实施主体性道德教育的基本条件是:生活世界是主体性道德教育的根基,交往和实践是主体性道德教育的关键,平等尊重的师生关系是主体性道德教育的保证。  相似文献   

2.
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已经为大家所认识,但在目前的教育实践中,究竟什么才是学生道德发展的关键,则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们认为道德技能是制约学生德性成长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3.
道德以实践精神的方式把握现实世界,是形而上与形而下的统一,规范、德性和善行实际上构成了作为社会现象的道德的具体存在方式。道德教育要完整地体现其实践意义,必须全面把握道德的存在方式,将受教育者持守规范、提升德性、追求善行作为自身的价值目标。只有从道德存在的三个层面入手开展道德教育,才能使道德的主体性与规范性、实然与应然、他律与自律在价值中获得统一。道德教育的三个价值向度组成一个有机和谐的道德系统,不断促进道德实践的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4.
德性伦理学与规范伦理学之间的论战使得道德教育一直徘徊于德性至善的高标与伦理规范的底线之间,不知何去何从。从社会存在的层面来看,德性与规范都是构成道德存在的基本要素,规范是公民在社会生活中应尽的义务和人际间善意的约定,德性则是不可强求的个人选择。从规范到德性的发展过程是道德价值逐次提升的过程。学校道德教育应根据学生的个性特征,在不同阶段和时期分别予以相应的道德教育内容,使学生逐步成为能够自由、理性地践行道德的公民。  相似文献   

5.
德性的养成既要由外而内,也要由内而外,是内外互化的过程。内外互化的道德教育是体验、移情、理解和反思诸环节相统一的过程。注重岗位体验是增强道德教育有效性又一新的方式,积极寻找勤工助学岗位育人,不仅对解决学生经济来源问题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学生形成道德认识、培养综合素质、适应社会需要等方面,都会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王小宁 《文教资料》2009,(23):191-192
大学生品格教育是高校道德教育的有益尝试,在培养学生的道德价值观、彰显大学的德性方面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本文提出,高校要充分认识到大学生品格教育的紧迫性,通过多种途径有效地开展大学生品格教育,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意识、道德情感与道德行为.  相似文献   

7.
卢梭道德教育思想归结为对人类异化和德性失落的批判性思考,认为人的异化和德性回归是拯救文明社会时期人类德性失落的必然路径。基于国家维度、社会维度和个人维度,卢梭道德教育思想对道德文明建设与发展、道德教育、人的教育发展有一定启迪作用。但它也存在一定局限性——理想主义色彩过浓、部分观点过于偏激、未认识异化与文明进步的辩证性。汲取卢梭道德教育思想之精华,对于我国道德教育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8.
学校道德教育向生活世界的回归并不必然导致道德教育的高效。回归生活世界的道德教育仍然需要对一些问题作出回答:生活世界中的道德是应如何生活还是事实上如何生活;基本的道德认识是把道德看成是道德德性还是权利;“做人”的道德规范是否完善。在现代性条件下,学校道德教育应当关切基本道德规范的教育;关切道德规范背后的道德权利教育;关切“做人”的道德规范的教育。这些问题不解决,学校道德教育即便回归生活世界也无法提高效率。  相似文献   

9.
在语文教学中开展道德教育,体现的是新课改语文教学的时代特征。重视道德教育,适度挖掘语文教材道德元素,遵循道德教育原则,优化道德教育方法,对培养学生新型认识价值观,能够起到重要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0.
道德教育是一种教人如何做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是培养人的德性和铸造人的灵魂的精神生产工程,其本体功能是培养人的德性.然而,在现实的道德教育实践中,道德教育表现出一些非道德性的思想和行为.还原道德教育的道德属性,是道德教育的本真归宿.  相似文献   

11.
教育的道德性,是社会的道德性在教育领域的具体体现。人类社会是道德的,而教育又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社会实践活动,所以说教育是具有道德性的。教育的道德性体现在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评价等方面,可以通过坚持人本的教育思想、将直接道德教育与间接道德教育相结合、充分发挥教育者的示范作用和营造充满道德精神的教育环境等方式来提升教育的德育功能。  相似文献   

12.
道德教育的研究应从价值始点入手.回溯道德生活和人的德性的历史和现实的源头,家庭遵循人伦的"情"与价值的"义",是伦理的实体,德性以伦理为前提,是伦理的人格体现,伦理以爱为根本规定,因此,家庭即是德性的最初诞生地.家庭作为伦理与道德的历史价值始点在东西方伦理道德体系中得到典型体现,道德教育以家庭为历史价值始点成为应有之义.在社会转型期间,市场和法制这一新的时代主题与一切以家庭为本位的传统家庭伦理产生了冲突与矛盾,家庭伦理的合理性遭受质疑,但是,经济、政治和社会结构的变化并不能解构家庭的本始性意义,其可现代因素是解决现代道德问题的一剂良方,家庭之于中国伦理与道德教育依然具有不可取代的价值地位.道德教育理应回归家庭,强化家庭的道德教化功能,赋予家庭更重要的教育和人文使命,弥补学校德育的刚性限制与远离学生日常生活的缺陷,提升道德教育的实效性,促进学校与家庭在价值与德育领域的融合、互补与彼此不断超越.  相似文献   

13.
规范伦理的外显性和易操作性深刻影响了道德教育实践,其道德教育模式带有明显的“知性特点”,显得抽象枯燥和苍白。德性伦理以挑战规范伦理的面目兴起,反映了当代道德理论研究的最新进展。德性伦理重新找回了道德的根基,即人本身,有着现实的合理性,它与规范伦理有着密切的契合性,两者互为补充。德性伦理运动的出现对我国当前的成人道德教育也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必须重视成人教育的德育功能,并且要在规范伦理和德性伦理之间找寻合适的道德教育模式。  相似文献   

14.
作者认为一般教育学著作以及道德教育著作中所强调的道德教育要促进学生从道德他律向道德自律的转化的说法中,其“他律”和“自律”虽沿用康德的名词,但实质上与康德所说“他律”和“自律”含义并不相同。一般所说的“自律”还属于康德所谓的“他律”,康德所谓的道德的必要条件是“自律”,而“自律”的必要条件则是“自由”,只有是“自由”基础之上的“自律”行为才是道德的,如此的行为才体现得山“德性”的庄严。  相似文献   

15.
很多德育工作者仅认识到道德的规范性,把道德仅看作社会对个人意识和行为的外在规范和限制,一味要求学生服从、遵守道德规范,使道德教育异化成了规范灌输和训练。我们认为,正确认识道德的二属性,准确把握道德教育的本质,采取有效的道德教育策略是促使道德主体德性生成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6.
邓艺海 《教育导刊》2003,(12):54-56
道德教育是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的教育,包括对学生进行个人品德、家庭美德、社会公德、环境道德等的教育,培养他们具有正确的道德认识、高尚的道德情感、坚强的道德意志和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而学校道德教育就是把人们在长期的共同生活中形成的调节人们社会活动的行为规范和良好风尚内化为学生的内在道德品质和外显为学生自觉的自我道德行为,即培养学生良好的德性。道德的内化是道德形成的关键,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隐性过程,因此,提高学生公民道德素质不能只是一个停留在说教和纯道德知识灌输的过程,而应是一个长期的“春…  相似文献   

17.
陈卓在《学术探索》2010年第5期撰文指出,教育本身是需要德性的,道德教育更应当是“道德的教育”。但现实中不少所谓的“道德教育”实际上是“缺德教育”,这种教育体现出“精神胜利法”指导下教育自身的道德危机。  相似文献   

18.
在教师专业道德建构中,规则取向视域的教师专业道德主张以道德规则约束和规范教师行为,忽视了道德教育的特殊性、内在性等;德性取向视域的教师专业道德主张以提高教师道德修养实现道德教育目标,忽视了道德教育的普遍性和外在性等。教师专业道德建构,应将外在的道德规则和内在的道德自觉结合起来,建构规则和德性统一的教师专业道德教育体系。  相似文献   

19.
《考试周刊》2015,(64):173-174
惯常的品德教育聚焦学生的行为,追求一种立竿见影的效应。其实这种现象是一种急功近利的行为,是达不到预期效果的。品德教育不能只盯着儿童的行为,而要以儿童的自然性为出发点,加深学生对道德价值的自觉认识,既要激发儿童内心已有的先天道德性,又要通过课堂内外的种种活动培养学生后天的道德性,让道德内化为学生的自觉。公民教育就是一种遵循基本的道德教育,是一种面向所有人、更普遍适用的教育。在学生的品德教育中,以公民教育为价值取向,让学生在情感上有认同感,易于接受,为教育的有效开展提供可能。  相似文献   

20.
道德范畴的核心是尊重和公正,道德教育是指向人的德性培养的教育。学校道德教育应当尊重学生个体差异,走进学生心灵世界,实现学生的自我道德教育。本文拟从复杂性理论的视阈考量中小学德育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呼吁构建真正的走进学生心灵的德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