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文言文所谓“句”就是语意完整的一小段,所谓“读”就是句中语意未完、语气可停顿的地方。相对现代汉语标点而言,“读”现在可以用逗号或分号;“句”则可用句号或感叹号、问号等。  相似文献   

2.
初中一年级《狼》一课中有一句子“其一犬坐于前”,有的学生在朗读时读成“其一犬/坐于前”。这样读,使人听起来误解为:其中另一只狗蹲在(屠夫)前面。朗读的错误使听者对句意的理解也不正确。“犬”直接修饰动词“坐”,名词作状语,“于前”是“坐”的补语,因此按语法结构,这个句  相似文献   

3.
古时称词停顿的地方叫句或读。句是语意完整的一小段,读是句中语意未完,语气可停的更小的段落。给言断句、加标点,首先就得辨明句读。辨明句读当然首先需要基本读懂段的意思,但准确断句和加标点就还得下些功夫,运用一些技巧。  相似文献   

4.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常要求学生进行翻译文言文的练习,这对学生文言阅读能力和现代汉语表达能力的培养和提高,都是有积极作用的。如果是一篇无标点的文言文,要学生先给它加上标点而后再翻译成规代汉语,还可以锻炼学生的分析、判斯能力。那么,该怎样指导学生翻译文言文呢?下面谈些粗浅的体会。 文言文的翻译,也和掌握其它知识、技能一样,是有规律可循的。我们试以《战国策·魏策》上的《南辕北辙》为例,探索一下翻译的规律。  相似文献   

5.
先要说几句象是题外的话。文言教学是大题目之下的一个小题目,大题目是要不要学文言,如果不需要学,教、学以求会甚至通的问题就没有了。近几年来,尤其目前,对于要不要学文言,争论得相当热烈,“学”派和“不学”派都举出不少理由。相反的理由不能都对,还有,有些事物的兴亡,常常并不单纯地决定于理由,因此可以推断,一方大获全胜的时期还远得很。本篇是想就事论事,不谈要不要而只谈怎样学。反正现在还在学,大户是中学,小户有各种程度的和各种形式的,既然学,当然愿意学会,愿意事半功倍,这要怎样学,并连带的怎样教,才能够如愿以偿呢? 可以先由学说起。关于学文言的难易,年来听到不少议论。其中有乐观派,说如果怎样学,怎样教,学会并不难。这所想之法各式各  相似文献   

6.
<正>句读,旧称“文辞语意已尽处为句,语意未尽而须停顿处为读”。句读能力是培养学生疏通词义、识别语法、感受音韵等文言阅读关键能力的基础,关涉到学生准确朗读文本,整体理解文意,传承文化精神。在测评层面,师生们目光往往聚焦于词义理解题、文章主旨探究题等高回报率的题型上。句读能力作为文言阅读能力的基础,俨然成了教学的盲点与学生的难点。  相似文献   

7.
文言实词,在文言词中占绝对多数。我们阅读文言文,处处要同它接触。一篇文言文,如果对其中实词的忌义不了解,要想真正懂得它的内容,那是不可能的。但是,有许多文言实词的形式、忌义和用法,已与现代汉语不同了。这就必须在文言文的教学中,结合具体作品的讲析,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文言实词的忌义。  相似文献   

8.
一个词,本来只有一个意义,即所谓“本义”,但在具体运用时,却往往不止表示一种意义。例如“制”,在《商君书·更法》和《荀子·天论》这两篇著作中共出现了五次(《更法》三次,《天论》两次),五次的意义就都各不相同:(1)“故知者作法,而愚者制焉;贤者更礼,  相似文献   

9.
2.介词的宾语的省略:在文言文中,介词宾语经常可以省略,其中以介词“以”、“为”、“与”的宾语省略为最多。例如:①平原君闻之,谓其夫人曰:“始吾  相似文献   

10.
一、判断句式以名词或名词性词组作谓语来表示判断的句子形式叫做判断句式。教学这种句式,可以“是”字为中心讲清两点:  相似文献   

11.
(三)定语的倒装定语的中心词的次序,一般是定语在前,中心词在后。但为了使中心词突出,或使文句流畅顺口,有时定语可以倒装在中心词的后面。主要有两种格式:1.在倒装的定语后面用“者”字煞尾。例如:  相似文献   

12.
怎样才能正确把握文言实词的意义?下面结合2006年初中毕业升学考试中这方面的题型说说考题与复习的问题。考题类型一解释所列举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如:2006年北京市考卷第12题,要求解释“山岳潜形”“薄暮冥冥”“把酒临风”“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四个加点词;  相似文献   

13.
(六)定语和中心词的省略1.定语的省略:有些名词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时,本应带个定语,没有定语,所表达的意思就不明确,但在一定的条件下,这个应带的定语可以省略。这种省略的定语,一般都是表示领属关系的,而且一般都可以用代词“其”去补足它。例如:  相似文献   

14.
在中学语文课本(通用教材一至六册)中,古文的后面都附有文言词语练习,这些练习所涉及的内容,主要是古代汉语词汇和语法方面的内容,教师辅导学生作好这一部分练习,将有助于增进学生的古代汉语知识,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下面将围绕这一部分练习,谈谈个人的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15.
主语使它的宾语成为谓语的施事者的句子形式叫做使动句式。使动句式中的谓语,除由动词充当外,还可以由活用为动词的形容词、名词及数词来充当。这是在  相似文献   

16.
顾娟 《考试周刊》2009,(12):50-50
语文教学《新课程标准》中对文言文的阅读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即“阅读浅易文言文”。要想正确理解文言文就必须学会断旬,传统上称之为“句读”。明辨句渎,是阅读古文最基本的能力。平时教学中.我们就重视文言文的诵读,目的在于能通过熟读培养学生文言文学习的语感。  相似文献   

17.
在文言文的学习过程中,常遇到如“鼎足之形成矣”(《赤壁之战》)、“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曹刿论战》)两句中加点词语巧合在一起的情况。一些资料,甚或有些教参也不负责任的将此种巧合情况通称为“古今词义的不同”。其实这是一种词语运用中的偶合现象。何谓“偶合现象”?简言之,即指文言文中,两个自成语意的单音词由于表意的需要而偶然巧合在一起,似同现代汉语中同音同形却不  相似文献   

18.
冯荆 《广东教育》2014,(11):15-16
《礼记·学记》中提到:"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其中的"离经"就是断句,"辨志"明辩书中的所表达的志向。是说通过读书断句,明白书中的义理,有自己的价取向,做一个敬业乐群的人。古人读书最基本的要求就是正确断句,只有把文章的句读断好,才不会对文本产生误解。古人读书如是,现代人读古文就更不能忽视句读了,否则就可能闹出笑话了。由此可知,把断句作为考查是否读懂古文的一项内容就很有必要。也由是断句成为了高考卷的座上客。为了突破断句,正确理解文意,在高考中取胜,现在,我们一起来分析近几年高考断句变化与发展方向,并揣摩出一定的规律进行有效备考。  相似文献   

19.
句读之妙     
据传,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聘了一位先生教太子读书,可太子贪玩,不好好学习。先生也不客气,用铁戒尺打太子的手心。朱元璋知道后,十分震怒,不分青红皂白,将先生打入大牢。后经皇后开导,朱元璋才意识到自己的做法欠妥,于是叫儿子向先生赔礼,又重新启用了先生。对此,先生写了一首诗,以谢皇恩。诗曰: 明主明否明 贤后贤否贤 朱元璋一读: 明主明?否明。 贤后贤?否贤。 于是龙颜立刻大怒,欲再降罪于先生。皇后急忙阻之,说:“待先生自念之。” 于是,先生念了起来…… 朱元璋听罢,顿时转怒为喜。先…  相似文献   

20.
高中语文新教材试用至今,已有两年时间。新教材的问世,对广大同仁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挣脱旧教材的束缚,更好地层示自己的教学艺术,是机遇。而面对新教材提出的新理念、新思路,显然已不能再用老一套来教新书,这对大家又是一次挑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