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威尼斯商人》中的夏洛克是一个有着双重人格的高利贷者形象:他盘剥、吝啬、贪婪、自私,他又坚韧沉着,狠毒奸诈;他是一个被侮辱者,同时又是一个种族复仇主义者。  相似文献   

2.
幻觉描写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中篇小说《双重人格》中得到了成功的运用,对于刻画小人物戈利亚德金的“双重人格”发挥了重要的艺术功能.《双重人格》通过戈利亚德金幻觉的发生、发展和高潮三个阶段的艺术展示,在回应严酷现实的同时,给读者带来了遐想的审美意味:在戈利亚德金的幻觉里隐藏的是他对生活的隐忧之情以及自我丧失的痛苦意识,因此,幻觉描写抒发的是作者对人世的感慨,既是对现实不公愤懑情绪的宣泄,又是对人生犹如幻觉的无奈感叹.  相似文献   

3.
白居易早年悲剧性的爱情经历使其领悟到美好教育的珍贵,也因其关注民生,写了很多同情悲苦女子的诗篇。其中有对普通妇女的同情,也有对历史上被认为是亡国祸水的杨贵妃的同情。这些都体现了作女性观的进步性。但同时,由于诗人肩负维护封建统治的大任,并把实现政治理论的希望寄托在明君身上,所以,对与政治发生关系的美女又大加讽刺。“政客”与“骚各”的双重人格导致了白居易女性观的矛盾性。  相似文献   

4.
卡夫卡有着尴尬的文化出身和民族身份,这让他产生了极大的负罪感,而负罪感又是形成其双重人格的深层原因。卡夫卡的"负罪感"不等于"原罪",而是他特有的生存体验的文化符码。《诉讼》主要通过主人公约瑟夫·K的双重身份和双重人格展现小说"负罪感"的文化内涵,具体表现为主人公的人格分裂和人格异化,艺术上则浓缩为"法的门前"的悖谬性寓言,而主人公的自我救赎是人类普遍境遇的一种诗性观照。  相似文献   

5.
当代大学生中“双重人格”现象的存在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有其危害性。通过对“双重人格”现象产生原因的分析以及对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方法的思考,引导大学生抛弃“双重人格”,从而达到理想的境界。  相似文献   

6.
卡夫卡尴尬的文化出身和民族身份使他产生了极大的负罪感,负罪感又是形成其双重人格的深层原因.卡夫卡的“负罪感”不等于“原罪”,而是他的新发掘,是他特有的生存体验的文化符码.《诉讼》主要通过主人公约瑟夫·K的双重身份和双重人格展现了小说“负罪感”的主题,具体表现为主人公的人格分裂和人格异化,艺术上则浓缩为“法的门前”的悖谬寓言,而主人公的“异化”是人类普遍境遇的哲学升华和诗性观照.  相似文献   

7.
就初唐诗人宋之问创作《渡汉江》一诗的具体历史背景,以及宋之问当时的为人行事格调,指出《渡汉江》一诗清新健康的诗格与宋之问卑劣污秽的人格存在背离现象,并就封建文人的功利性追求、双重人格的作用、作家才气和文学修养的作用诸方面深入探讨此现象的成因。  相似文献   

8.
田纳西·威廉斯的剧作《欲望号街车》中的女主角布朗琪是美国戏剧作品中具有争议性的人物之一,有人赞扬她的理想主义,而有人则鄙夷她是个爱慕虚荣的荡妇。本文将对布朗琪的双重人格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9.
美国短篇小说经典《最危险的猎物》描述了两个臭名昭著的猎人在一座孤岛上的生死较量,最后输给了美国优秀猎手桑格.瑞斯福德的扎洛夫将军的形象深入人心,一方面他举止文明、谈吐优雅,另一方面他有一颗丧失人性、凶恶残暴的内心。本文通过细读的方法分析扎洛夫的双重人格,从而揭示其社会达尔文主义的价值观所带来的灾难。  相似文献   

10.
《奥兰多》是弗吉尼亚?伍尔夫创作的一部最具夸张特色并带有浪漫自传色彩的小说,记录了主人公奥兰多从16世纪的男性到20世纪的女性的转变过程,完整的双重人格促成了其人生价值的实现。作品中蕴含了伍尔夫的"双性同体"观,该观点力图将两性中美好的部分结合起来,把两性和谐统一视为美好的性别理想。这既是引导女性走出性别困境的一种策略,同时也为女性作家的创作开辟了一个崭新的天地。  相似文献   

11.
作为心理描写大师享誉世界文坛的陀思妥耶夫斯基在其小说《罪与罚》中深刻剖析了主人公在犯罪前后的心理挣扎过程,其精巧度和深刻度让读者震撼。本文试通过运用弗洛伊德的三重人格论对《罪与罚》中男主人公拉斯科尔尼科夫的心理变化过程进行分析,指出他在不同心理阶段所体现的弗洛伊德人格理论中的本我、自我和超我,揭示他在这人格三结构之间的挣扎矛盾,表现出他的双重人格。  相似文献   

12.
索福克勒斯根据希腊神话创作的《俄狄浦斯王》是希腊悲剧中最典型、最完美的命运悲剧.这部悲剧被公认为文学中的一个重要原型,学者们用它对众多的文学作品作出解释.俄狄浦斯王的悲剧不仅是命运悲剧,更是性格悲剧.同时, 《俄狄浦斯王》作为文学原型,其内涵包括剧作主人公的双重人格以及情节的复杂性.也正因为如此,它肯定了人的价值,成为后世文学作品创作的源泉,并且这一悲剧原型的置换变形也反映出文学发展演变的规律.  相似文献   

13.
论狄更斯笔下的双重人格人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将狄更斯所塑造的双重人格人物分成二类:第一类双重人物性格的两个方面都是真实的,而第二类人格的双重性则带有一定的虚伪性,但与文学中常见的那种伪善型人物又有区别。进而指出狄更斯笔下的双重人格人物有如下特点:他们性格的两个方面有主次之分;两个方面有较强的整一性,次要的一面受主导的一面的制约。因而狄更斯的双重人格人物总给人不够典型之感,但却更接近生活。  相似文献   

14.
作为集南北朝文学之大成的诗人,庾信对于《左传》的文学接受绝非出于偶然.在特殊的文学环境影响下,庾信精熟于《左传》的文化背景,使得其以史笔入诗文,将自己的乡关之思融入了具体文学创作中.在诗人与侍臣双重人格的文化心理影响下,庾信对《左传》典故的运用,有着个人鲜明的文化意识.此外,使事用典的文学风气,也是庾信主动接受《左传》的动机之一.只不过特殊的人生经历,使其用典更富现实感和艺术感染力.  相似文献   

15.
崇祯帝人格特征的形成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其轨迹大致是从执政之初儒家理想人格的构建到己巳之后的双重人格,最后在甲申之际出现分裂,双重人格坍塌。其过程与明末政局的走向成双向互动关系。局势的恶化迫使崇祯焦于求治,急切无果又使其人格发展不断偏离正道,最终演绎成国破家亡的悲剧。  相似文献   

16.
也谈作家的双重人格王守雪双重人格作为许多作家在心理、行为上的一个重要特征,早已有人提出,现在逐渐成为被人们公认的事实。元遗山评潘岳:“心画心声总失真,文章宁复见为人。高情千古《闲居赋》,争识安仁拜路尘。”①恩格斯说歌德:“歌德有时非常伟大,有时极为渺...  相似文献   

17.
学生“双重人格”的形成 ,固然有其深刻的、复杂的社会和家庭因素 ,但就学校教育而言 ,明显地反映了德育过程存在着严重问题。本文从德育过程 ,剖析学生“双重人格”的成因 ,并提出消除学生“双重人格”的教育策略。一、德育过程的偏差 :忽视情感和意志品质的发展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学生“双重人格”的形成?1.思想道德教育停留于且止于知识层面。长期以来 ,人们总说“德育比较空 ,流于形式”。这一方面是指德育内容脱离实际 ,“大道理”灌输得多 ,面对现实的教育少 ;另方面指教育止于知识层面 ,知识灌输一结束 ,教育也完结 ,其“内化”的…  相似文献   

18.
《夜色温柔》是美国现代主义经典影片,主人公迪克是一个具有双重人格的悲剧性人物,他的人生悲剧不仅是爱情与性格的悲剧,还是整个时代的悲剧。整部影片反映了美国“爵士时代”背景下,人们追求物质享受,精神世界空虚迷茫,甚至连精神病医生也难以摆脱精神疾病的困扰。文章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入手,以本我、自我、超我为切入点剖析《夜色温柔》迪克形象悲剧的人生选择,解读畸形婚姻关系及婚外情,探析主人公迪克悲剧人生的成因。  相似文献   

19.
魏慧 《江苏高教》2004,(2):104-106
德育过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有其自身的特征和规律。在德育过程中,施教主体,特别是其人格力量对受教者起着重要的作用。由于遗传和环境的多方影响,人格的形成也受到这些因素的交互作用。在德育过程所特有的内、外部作用的环境中,施教主体所显示的双重人格现象值得反思。本文力图从应然道德与实有道德、社会规范与客观必然性、追求道德与追求自由、道德环境与道德行业、道德原则与法律、品德结构的动态与静态六个方面来探究双重人格的成因。  相似文献   

20.
正德阁臣李东阳是明朝中叶著名的政治家。在刘瑾柄政期间,李东阳以"双重人格"的身份,一方面与刘瑾之徒虚委周旋、忍辱负重,从而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另一方面殚精竭虑、保护善类,纠正弊政、兼善天下,惠及黎民。其"双重人格"既合情又合理,使如履薄冰的明政局危而不倒,"嘉靖中兴"继之呈现,这不能不归功于李东阳"双重人格"之奇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