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秋飏 《新高考》2005,(3):49-51
力学是整个物理学的基础,所以扎实的力学知识是学好热学、电磁学、光学的保障。也是高考所强调的各种能力体现的基石,但高三第一轮复习由于用时较长,等到复习完原子物理时一部分同学对力学部分又忘却不少。因此在春季更有必要再强化,以保证后面复习的顺畅.所以本文选取部分例题详细解析,希望引起同学们的重视.  相似文献   

2.
游乐场里娱乐设施包含了许多物理的现象和规律 ,在教学中引用这些例子来分析问题 ,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既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又可以增强学生对物理规律的理解 .一、“魔盘”例 1 如图 1所示 ,当“魔盘”转动得很慢时 ,盘上的人都可以随“魔盘”一起转动而不至于被甩开 .当“魔盘”的转速逐渐增大时 ,盘上的人逐渐向边缘滑去 ,离转动中心越远的人 ,滑动趋势越大 .设“魔盘”转速为6r/min ,一个体重为 30kg的小孩坐在距离轴心 1m处随“魔盘”一起转动 (没有滑动 ) .这个小孩受到的向心力是多少 ?这个向心…  相似文献   

3.
4.
从本期起 ,特请自然科学史专家王顺义教授主持开设“科技史讲座”专栏 ,以飨广大读者。  相似文献   

5.
新课程倡导要注重学科知识的渗透。浩如烟海的唐诗不仅言词优雅,还包含着许多物理知识。本文着重介绍唐诗中的光学、力学知识。  相似文献   

6.
物理学科知识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出来的实验性较强,同时,与生活实际也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在生活当中,随处可见与物理知识有关的例子,在进行物理教学的过程中,也常常引用生活知识进行分析、探索。在实际的生活当中,如果我们仔细观察就会发现,生活中的许多运动都包含着物理力学知识。本文就针对该方面的内容,对高中物理力学知识在运动中的应用进行分析和探讨,从而加强物理知识在生活实际中的应用,同时也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对于物理知识的理解。  相似文献   

7.
风筝源于春秋时期,至今已有2000余年的历史,是我国最古老的民间艺术之一.相传“墨子为木鸢,三年而成,飞一日而败”,后来鲁班用竹子改进了风筝的材质.唐宋时期,随着造纸业的出现,风筝逐渐改由纸糊.如今,放风筝已经成为人们休闲和健身的一项活动.那么,风筝是如何借力飞上天并保持稳定的姿态呢?  相似文献   

8.
科学的进步大大提高了机械化程度,而汽车的发明和广泛使用则给人们带来了更多的便利。力学是物理学中的一个分支,是专门研究物质机械运动规律的科学。力学在机械中的应用极为广泛。力学知识和安全驾驶息息相关:超速、超载等不规范驾驶造成安全隐患的力学依据;小小安全带中的力学常识;特殊路况中和恶劣天气下的驾驶禁忌。充分了解和掌握这些影响汽车速度的力学知识,将更有利于安全驾驶。  相似文献   

9.
陈利军 《考试周刊》2011,(88):173-173
教师要以新课程理念指导学生复习高中物理力学知识,明确复习目标,做到复习对路;加强概念与规律的复习,夯实学生的物理基础;复习基本解题方法,注重能力培养;重视实验训练,培养实验能力,帮助学生掌握并在实际生活中灵活运用物理知识,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  相似文献   

10.
在19世纪西方经济知识逐渐传入中国的过程中,新教传教士扮演了重要的传播者角色.他们通过各类文字出版活动,率先将西方经济知识中之经济现象及常识大量输入中国,以此增加清人对外认识并改善中西通商关系.在当时国人对西方国家经济情况普遍缺乏了解的情况下,这些经济现象和知识的在华传播与普及经历了较复杂的过程,但却为后来清人理解与接受更系统的西方经济学理论奠定了认知基础.  相似文献   

11.
:17~ 18世纪的欧洲正值新旧文化交替的时代 ,学者们把研究中国文化同抗拒宗教愚昧、怀疑皇权神圣统一起来 ,从而形成了一股“中国文化热” ,产生了具有代表性的三种中国文化观 :以培尔、莱布尼茨、伏尔泰为代表的由比较而认同赞赏中国文化 ;以马勒伯朗士、维柯、休谟、孟德斯鸠为代表的由比较而批评中国文化 ;以狄德罗、魁奈为代表的“百科全书派”和“重农学派”则整合上述两说而对中国文化作出了理性的批判与评估。这种由赞赏到指斥最后臻于理性评估的正、反、合过程表明西方对中国文化的认识在不断深化  相似文献   

12.
17世纪上半叶澳门-马尼拉贸易是澳门葡萄牙人经营下的最主要贸易之一。它是澳门的主要贸易生命线之一,其重要性仅次于与日本的贸易。这一贸易,对于澳门至关重要,同样地对马尼拉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17世纪的英国仍然是父权制和夫权制的统治,但是中下层妇女在伊丽莎白一世女王当政和贵族妇女影响政治的背景之下,积极参与到政治活动当中。她们采取请愿的方式为她们所关心的社会公共事务、经济、战争和政治危机等问题直接参与政治。请愿是英国中下层妇女直接参与政治的一种表现,具有一定的社会和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14.
17世纪,艾儒略、刘迪我、聂仲迁等耶稣会士,先后在客家原乡闽西(汀州)、赣南(赣州)开堂布教,使之发展成为西方耶稣会在中国内地传布天主教的重要基地之一,从而为今日客家原乡社会和文化变迁研究提供了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视角。  相似文献   

15.
理性的沉思——论欧洲17世纪古典主义的理性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推崇理性精神是自艺复兴以来欧洲学中的一奈主线。人主义、古典主义和启蒙主义都在作品中强调理性精神,但是其侧重面各自不同。理性精神在欧洲17世纪古典主义学中被强调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对这种现象学史上大多持有异议。认为古典主义的理性精神是与王权相妥协的产物,并过度强调其教务化和保守倾向。本运用理性精神中的沉思方式,探求其中的积极意义,希冀对欧洲17世纪古典主义的认识提出些微有益的看法。  相似文献   

16.
本文主要分析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对商会的认识,认为此时期有从官办商会、官督商办商会、商办商会,有从保伸商权,开展“商战”,有从倡导地方自治等角度去认识商会,涉及到商会的开办方式,组织系统,营运程序,功能作用等诸多方面,进而分析了中国早期商会认识的社会背景与特点,指出其对当今新兴商会不无启发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主要介绍17世纪苏州地区、白话小说的研究及发展概况,以为17世纪苏州地区白话小说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文学史意义。长期以来,虽然不乏对此期此地不同个案的研究,但将其视为整个文学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一环,并进行整体性的区域文化关照,目前还未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18.
苏州是17世纪江南文化发展的重要轴心,这里不仅出现了繁华富丽的城市氛围,而且形成了具有才子风习的独特人文景观。在士与商、雅与俗、理与趣、个性与道学的两相对立与交融中,文学产生着它的新变。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是伟大的融合时代。20世纪西方戏剧亦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特征是1.强烈的反传统色彩和超前的创新精神;2.独特的多元化格局渐趋一统;3.“戏剧”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纯戏剧走向高度的戏剧融合;4.悲剧喜剧化,喜剧悲剧化;5.由具象走向抽象;6.戏剧主题的全人类性;7.特别注重对戏剧表演形式的探索,造就了丰富多彩的演剧风格;8.导演的权威日益膨胀,取代了剧作家的统治地位;9.大量借鉴和吸收电影的手法;10.具有浓重的现实主义的基本底色。  相似文献   

20.
19世纪传教士研究福州方言的几种文献资料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介绍19世纪英美传教士、外交官著述的福州方言文献资料,简要介绍其内容、特点和学术价值,也介绍其主要作者的个人背景资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