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教师博览》2012,(7):2
吕栋:男,1972年生,现为浙江省桐乡市凤鸣高级中学语文老师。与郭初阳、蔡朝阳等合著《救救孩子:小学语文教材批判》。吕栋在语文学科教学上坚决摒弃违背教育规律的教学方法,形成了自己鲜明的教学风格。他注重学生大语文视野的培养,努力拓宽课程的范畴,使学生的人文素养和语文综合能力得到全面的发展;他强调师生课堂地位的平等,提高  相似文献   

2.
中国古代传统教育的目标是要培养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才。学生以“学而优则仕”、“立德、立功、立言”为人生目标。可见传统教育首先注重“修身”、“立德”,进而“立功”、“立言”为政治服务。传统教育在统治者“暴力”与“愚民”专制统治下,只能培养出一邦“极容易做奴隶,而且做了奴隶之后,还十分的喜欢”的愚弱的国民来。于是鲁迅先生在《灯下漫笔》中慨叹“三千年文明古国”的中国历史不外乎是“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  相似文献   

3.
侯朝宪 《河南教育》2005,(12):32-32
语言是一种最基本、最主要的交际工具。在当今社会中“说”的能力更为重要,一个人在一天中,可以不动笔“写”,但不可以不动口“说”。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说”的能力显得非常重要。当今教学中,学生“说”的能力怎样呢?据我平时的教学实践和观察发现,学生的这种能力还远远没有达到教学的要求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比如,在课堂上让学生回答问题,大部分学生都是声音细小,难以听清,更谈不上词能达意。在座谈时,有许多学生本来想发言,但因“说”的能力不强,怕出洋相,只好默默无语。尽管从道理上讲,说话比执笔写文章容易,但是在教学中我发现,…  相似文献   

4.
2004年5月22-23日,由《中学语文教学》编辑部、河北省中语会、邢台市教育局联合主办的“大语文与新课程”研讨会在“大语文教育”思想的发祥地———河北省邢台市召开。来自各地的语文教育界专家、学者、教师和当地教育部门的领导1000余人与会。在全国中语会新立项的“大语文教育”专题研究组也同时宣布课题开题。全国中语会理事长陈金明、副理事长苏立康、秘书长顾之川,北京师范大学语文教育研究所主任阎苹,北大附中副校长、著名特级教师程翔等作学术报告。他们都热情地赞扬了著名特级教师张孝纯先生开创的“大语文教育”思想与实验,阐述了…  相似文献   

5.
王联耕 《中学教育》2002,(2):30-30,27
“语文教学要树立‘大语文观’” ,这一提法早就不怎么新鲜了 ,然而在语文教学的具体实施过程中 ,真正能跳出语文课本的束缚 ,挥洒自如地拓宽语文教学的外延 ,把语文课上“活” ,却还为数不多。究其原因 ,林林总总 ,可列举不少 ,这里 ,择要谈一些看法。首先 ,恐怕还是一个认识问题 ,我们有一些教师对实施“大语文”教育的重要性尚缺乏深刻的理解。语文教学为什么要强调一个“大” ?从学生的现实情况来看 ,学生每时每刻所  相似文献   

6.
本文主要从激发阅读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丰富写作源泉,培养学生写作兴趣,多渠道、多角度引导学生摆脱时空的限制提高学习语文的积极性等几个方面,对中专语文教学如何确立“大语文”理念进行了具体分析。对有志于此研究的同行定会有所启示和借鉴。  相似文献   

7.
8.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学校教学设施的进一步完善,越来越多的教学手段被引入了语文教学的课堂,音乐、绘画、书法、雕塑、影视、多媒体课件等等不一而足。语文教学一改过去一只粉笔,一本书外加老师一张嘴的传统模式,而变得丰富多彩起来。语文教师以开放的胸襟奉行“拿来主义”的同时,是否考虑过这样做的利与弊,笔者想就此问题谈一点个人的看法。  相似文献   

9.
孙阳 《现代语文》2014,(12):41-44
美国教育家华特·B·科勒涅斯认为:“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我国著名期刊《语文学习》曾连续地在封面上印上了这句话。这也是我们通常认同的大语文观。今天再谈大语文教育,读者不能不对张孝纯的“大语文教育”实验有所了解。对张孝纯的主张,温钧陶作过很好的概括:“‘大语文教育’的主张体现在一个‘大’字上,其指导思想就是通过‘一体两翼’的教学结构,以语文教学为轴心,向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拓展、延伸,把学生的语文学习同他们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有机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10.
作者经多年语文教学实践,一直在孜孜探索一条“大语文”教学之路,以作文教学改革为契机,在提高学生语文成绩的同时,更培养了学生全面的语文素质。本文即作者“大语文”观指导下语文教学实践的总结。  相似文献   

11.
甘淑兰 《今日教育》2007,(1S):45-45
语文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笔者认为可以通过以下途径进行:  相似文献   

12.
汤明明 《课外阅读》2011,(10):322-323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新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方面,也是语文教学的任务之一。美育是通过审美的方式来感化人、培养人,最终使人的个性得到全面而充分的发展的。我们必须重视在语文教学中加强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在“熏陶感染”和“潜移默化”中,逐渐使他们心灵得到净化,感情得到升华,情操得到陶冶,造就符合现代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语文课承载着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责任。在语文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的目标是提高学生对形象的感知能力,培养学生发现美的能力;提高学生识别美丑的能力,培养学生鉴赏美的能力;要诱发学生的审美情感,培养学生表达美、创造美的能力。  相似文献   

13.
14.
语文教学要对学生进行语言和思维训练,已经成为广大语文教师的共识。在大力实施创新教育的过程中,一如何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是摆在每一位语文教师面前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5.
语文"生态课堂"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学生的成长,对话是促使这一目标得以实现的一个重要手段。笔者就学生、教师与文本之间的对话,学生与教师、学生之间的对话,学生与自己的对话三个方面进行了阐述,力图在"生态语文"的系统下解读课堂对话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6.
一、调查研究,掌握学生根底 要培养学生学习兴趣,首先必须了解学生,研究学生.了解每一个学生学习的态度、习惯、兴趣、爱好、原有基础等。这是教师搞好教学的必不可少的前提。每接一个新班后,我总是以原来课本为主.对每个学生进行语文基础的摸底检查。通过卷面和座谈了解学生的原有知识水平和智能状况。从检查中.我发现有些学生的语句组织能力.笔头表达能力较差.书写很不规范,作文方面的审题、选材、组材更不理想。掌握了他们的薄弱环节,在教学中就可以有的放矢。  相似文献   

17.
上世纪80年代初,河北省邢台市教师张孝纯在《"大语文教育"刍议》一文中首次提出"大语文教育"概念。他的"大语文教育"概念主要是三句话:联系社会生活,着眼整体教育,坚持完整结构。"联系社会生活"就是要充分  相似文献   

18.
钱卫东 《教师》2008,(20):71-71
构建“大语文”教育观,要联系社会生活,充分利用现代条件,通过多种渠道和方式,使语文课同社会生活联系起来,打破传统的、封闭式的语文教学格局;它强调语文教学以课堂教学为轴心,向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开拓、延展,全方位地与他们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有机结合起来;它的提出对新型课堂教学体系的建立具有实践性意义。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尝试了以下几种方法。  相似文献   

19.
语文教学改革已进行了几十年.但是纵观目前语文教学的现状,感觉步子并不大。虽然我们倡导教师要个性化地教.学生也要个性化地阅读.但总觉语文教学未能根本改变。一篇篇美文教得支离破碎.学生兴趣不浓厚且各种能力提升较慢.教师用课时不少却收效甚微。究其原因是教师在教教材.而不是在用教材教:是我们的眼光只是面向眼前,面向考试的多.却较少思考学生如何适应时代与未来的需要。  相似文献   

20.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言素质的形成和发展。"在小学阶段,对语言素质的要求具有阶段性。各个不同层次的年级的语文侧重点也有所不同。例如高年级的侧重点是阅读和理解,中年级的侧重点是词、句的掌握,低年级侧重点则是拼音和识字。但是,语言素质也具有连贯性和一致性,不能跳跃式进行学习,也不能断流式进行学习。所以,从小学一年级开始,我们就要注意对学生进行"说"的能力的培养。说到底,小学语文就是学习语言。因此,当我有机会担任低年级的语文教学工作时,我感到自己面临着一个个挑战,如何确保学生既能掌握拼音和识字,又能从中提高他们的语言素质——说的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