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唐人王维在《使至塞上》中写道:“萧关逢侯骑,都护在燕然。”诗中的“萧关”,就是现在的西海固。西海固,位于中国西部宁夏回族自治区南部的地带,是黄土丘陵区的西吉、海原、固原、彭阳、同心等七个国家级贫困县的统称,1972年被联合国粮食开发署确定为最不适宜人类生存的地区之一。李宗录就来自西海固。  相似文献   

2.
《墨辩》逻辑是围绕“名”问题展开研究的,它是墨家论辩的基础.如果说《小取》是墨家逻辑总纲的话,那么《小取》的逻辑体系无不涉及“名实”关系,而《经上》、《经说上》、《经下》、《经说下》、《大取》则是对名实关系的全面论述.这种“名”不同于西方传统逻辑的“词项”(概念)理论.  相似文献   

3.
中国自古以来非常注重等级观念,可以从各个方面来考察其等级观念的体现.《左传》中“据礼而行文”,从很多方面体现了中国古代的等级观念,而本文试从“崩”、“薨”、“卒”的用例中来考察其体现.  相似文献   

4.
戴佳毅同学问:讲《荷塘月色》的“思考和练习四”时,老师说“用诉诸听觉的音乐来比香味,来比光与影的组合”就叫做“通感比喻”;现在《明湖居听书》的“思考和练习二”里的4个句子,老师又说都是“通感比喻”。但课本中从未介绍过“通感”,究竟什么是“通感”?“通感”都有哪几类? 钱钟书先生在《谈艺录》里说:在日常经验里,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往往可以打通或交通。……譬如我们说“光亮”,也说“响亮”,把形容光辉的“亮”转移到声响上面。就仿佛视觉和听觉在这一点上无分彼此。在视觉里仿佛有听觉的感受,在听觉里仿佛有嗅觉的感受,这些就是“通感”。但张寿康等语言学家又称这种修辞方式为“移觉”,并解释说:“移觉”就是人们在描述客观事物时、用形象的语言使感觉转移,把人们某个感官上的感觉移植到另一个感  相似文献   

5.
“复义”是英美“新批评”的核心术语,复义现象不仅存在于文学语言之中,也存在于生活语言之中.《老子》“音声相和”就是一个复义语.“音声相和”的所指可从音乐实践中诸多“乐从和”的文化事象和言语应答的生活情景作多层次的阐释,由此对作为中国音乐美学重要命题的“音声相和”的丰富意蕴将有全面深刻的理解.  相似文献   

6.
说“行”     
《木兰辞》:“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许多语文教师把“行” 字读成“xing”,解释为“行路”.因此全句即释为:“同在一起走路十二年,还不知道木兰是个女的.”其实,这样解释是不妥的.“行”是个多音多义词.一读“xing”,常作动词,相当了现代汉语的“走”.如:唐李商隐《瑶池》诗“入骏日行三万里.” 另一读“háng”,多作名词,有“行列”的意思.如汉乐府《鸡鸣》:“鸳鸯七十二,罗列自成  相似文献   

7.
“里胥”辨     
《促织》中的“里胥”,课后注解为:“管理乡里事务的公差.”此注值得商榷.“里胥”可以是一个词,柳宗元在《梓人传》中,就把乡吏、里正,称为“乡师里胥”.而《促织》中的“里胥”却是两个词,“里”即“里正”,“胥”指乡吏,即“管理乡里事务的公差.”因为若把“里胥”  相似文献   

8.
在先秦诸子中,庄子的文章堪称独树一帜.他很少从正面直接阐述其哲学观点,而是擅于运用“谬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漄之辞”的形式,借助形象和故事来寄寓自己想要传达的思想,即寓言论“道”.具体而言,《庄子》中“寓言十九,藉外论之”的论“道”方式主要呈现出以下三方面的显著特征:“不言之辩”,《庄子》寓言论“道”的独特话语;“用志不分,乃凝于神”,《庄子》寓言悟“道”的不二法门;“德有所长而形有所忘”,《庄子》寓言论“道”的“形而上”意味.  相似文献   

9.
(一)“食货志”名称的由来及其编撰体裁“食贷志”之名,始自《汉书》。但“食货”这一名词,却是从《书经·周书·洪范》篇中而来。《汉书·食货志》云:“《洪范》八政:一日食,二日货。‘食’谓农殖嘉谷可食之物,‘货’谓布帛可衣及金刀、龟贝,所以分财布利,通有无者也。”简言之,“食”指的是生产范围内的事情,“货”则属于流通范围里的事情。在二十五史中,关于中国古代“食”与“货”的情况,都有不同程度的记载,但在二十  相似文献   

10.
庄子以《逍遥游》为宗本,把人们理想中的“好的生活”描绘为“游”于“逍遥”之境的幸福.从物我关系的视角来看,“逍遥”在我、在物,也在物我之外,它是物我统一下的个体存在状态及心灵感应.基于这一视角,从执“我”之性而囿于“有所待”的逍遥、与物化一而“游无穷”、“无己”任物而至“无何有之乡”这三个层面,试对《庄子·逍遥游》作一解读.  相似文献   

11.
《霸王别姬》描述了主人公程蝶衣在特定的情境下,从小豆子到程蝶衣再到虞姬的身份转化认同过程.程蝶衣心理路程的转变伴随着潜藏于无意识里的“阿尼玛”原型的置换变形,“阿尼玛”原型对程蝶衣身份构建和自我认同直至最终的自我毁灭有着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淮南子》一书中讨论了多种文艺思想,有关“文”与“情”的讨论是其中的一部分.该书认为“文”与“情”相生相依,“情”是创作“文”的初始动力,“文”能使“情”更加出彩.这种文情相宜的创作观是文艺创作时应当遵循的创作规律之一.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王国维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他的文艺思想,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是中国传统的文艺理论向现代化的转折.而他《人间词话》中所涉及到的“境界说”、“‘隔’与‘不隔 ’”问题一直是学界研究、探讨的重要课题.本文试图梳理概括前人对“境界说”内涵、“‘隔’与‘不隔’”这两个问题的研究,以期更全面、准确的理解王国维先生的这一理论,为我们进一步的学习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4.
毛主席的诗词《念奴娇·昆仑》有这样几句,“安得倚天抽宝剑,把汝裁为三截.一截遗欧,一截赠美,一截还东国.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其中这个“三”字用得准确、具体,换其它数字都不恰当.“三”在文言文里有两种理解:一是实数,表示数目的多少.例如:“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左传·曹刿论战》“复以弟子一人投河中,凡投三弟子.”《史记·滑稽列传》另一种是虚数,表示概数、极数,多的意思.例如:  相似文献   

15.
《鸿门宴》作为《史记》的经典片段,入选在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寻觅文言津梁”专题的“仔细理会”板块,其文本阅读难度不大,可以让高一年级学生细细品读、好好领会.通过对曹无伤这个诸人口中的“细”的分析,有助于把握文中人物的心理状态和性格特征,更好地理解文本意蕴.  相似文献   

16.
教师努力在高中语文课堂里,运用读一读、问一问、展一展、练一练的“四个一”策略,展现学生的“原生态”的 绿色生命本色,凸显自主、积极、求异、合作、高效的集体舆论的绿色文化,师生各自重新定位角色,形成良好的严以律己、宽以 待人、团结协作的绿色人际关系,努力营造“师生的智慧、师生的才干、师生的关爱”体现绿色精神的和谐的教学境界,为学生 提供可持续发展而追求最优化的学习效果.文章以高二课文《梅花岭记》的教学为案例,具体阐述了“四个一”的操作流程,以 彰显课堂的“原生态”.  相似文献   

17.
《狂鼓史》中被誉为“神来之笔”的“乌悲词”可以说是“曼倩诙谐不是耍”的重要表现。《狂鼓史》中三段“乌悲词”,其“曼倩诙谐”是表,其“不是耍”的真意是里。通过对“乌悲词”在戏剧结构、情节内容和思想内涵上的作用,展现出徐渭在戏曲创作上的独具匠心。  相似文献   

18.
从明末白话小说“三言二拍”(即《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下面分别简称为喻、警、醒、初、二.)收集的例子中,我们看到:“在”、“向”、“从”、“去”能够单独作动词,也能用在另一动词前面,用以介引某个名词性词语.它们与现代汉语的“在、向、从,去”,无论就词义内容还是在句中所处的词境来看,都有若干差异.本文整理了这几个词的各种用法,并将其与现代汉语进行比较.  相似文献   

19.
眼下台湾最火爆的电视综艺节目是哪一类?答案是:相亲节目。从三大台“中视”的《非常男女》、“华视”的《真情相对》、“台视”的《相好星期五》到“卫视中文台”的《相亲总动员》、“国会卫视”的《千里姻缘路》、“民视”的《台湾大相亲》、TVBS的《爱的红不让》、“东视”的《爱情白皮书》,几乎每一家电视台都煞费苦心地当起了“电视红娘”,引来众多单身男女为寻找另一半不惜当着千万电视观众的面展示、推销自己。一时间,宝岛荧屏好不热闹。  相似文献   

20.
《诗经》中“天”“帝”名义述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诗经》中“天”“帝”名义述考蒋立甫一《诗经》中含“天”字诗句165个,共有166个“天”字,另诗题中有3个“天”字未计。这些“天”字,除去与其他字组成双音词的(放在下节谈),单个使用的有90个。它的使用意义:一是指自然存在的天,大体相当日常所说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