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4 毫秒
1.
中国的现代化道路经历了晚清洋务运动、新中国初期走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改革开放初期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和十八大以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四次历史性选择.新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没能赶上世界现代化的前两次浪潮,没有完成第一次现代化,因此只能选择走综合现代化的道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成功...  相似文献   

2.
自"五四"运动以来,中国农村教育现代化主要存在着两种价值取向,即以农村教育为中心的农本主义价值取向和以城市为中心的城本主义价值取向,与之相对的是农村教育中心化和农村教育边缘化的两条发展道路。较为典型的就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乡村教育运动和改革开放后的农村教育现代化。不论是"农村教育中心化"道路还是"农村教育边缘化"道路,都有其不容忽视的弊端。我国农村的教育现代化应采取"和而不同"的第三条发展道路,就是既要公平地对待农村教育,用与城市教育相同的水准来要求与发展农村教育,以给农村教育创造平等的发展机会,也要从农村的实际出发,符合农村社会发展的需要,尊重农村教育的特性,使"农村教育"更像"农村教育"。  相似文献   

3.
自“五四”运动以来,中国农村教育现代化主要存在着两种价值取向,即以农村教育为中心的农本主义价值取向和以城市为中心的城本主义价值取向,与之相对的是农村教育中心化和农村教育边缘化的两条发展道路。较为典型的就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乡村教育运动和改革开放后的农村教育现代化。不论是“农村教育中心化”道路还是“农村教育边缘化”道路。都有其不容忽视的弊端。我国农村的教育现代化应采取“和而不同”的第三条发展道路,就是既要公平地对待农村教育,用与城市教育相同的水准来要求与发展农村教育,以给农村教育创造平等的发展机会,也要从农村的实际出发,符合农村社会发展的需要,尊重农村教育的特性。使“农村教育”更像“农村教育”。  相似文献   

4.
毛泽东社会主义建设思想是毛泽东思想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理论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要深刻理解和充分把握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理论,就不得不先了解和掌握毛泽东社会主义建设思想。  相似文献   

5.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世界性和民族性的统一;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与促进社会全面进步的统一;是目标、方向和途径、动力的统一;是在迎接人口、资源、环境的挑战中向前进的;是坚持社会主义的现代化,是在两种社会制度的竞争、共处中向前发展的;体现了大胆探索与实事求是的统一。  相似文献   

6.
自鸦片战争以来,赶超世界先进国家一直是中华民族的愿望,为了谋求发展,先进的中国人都不约而地选择了现代化的方向,提出了各种现代化方案,只有中国共产党把马列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和建设,才为中国现代化奠定了现实的基础,并走出了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  相似文献   

7.
中国式现代化是全面尊重和保障人权的现代化。在价值意蕴上,中国式现代化人权发展道路是中国式现代化与人权保障相互融通的必然产物。在核心要义上,中国式现代化人权发展道路凸显了人权主体的普遍性、人权内容的普惠性、人权性质的双重性、人权维度的代际性和人权关系的和谐性。在本质要求上,中国式现代化人权发展道路在政治导向、制度依托、权利向度和全球视角四个方面创造了人类人权文明新形态。  相似文献   

8.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毛泽东思想产生于大革命时期,形成于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成熟于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和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思想得到了发展。在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建设时期,邓小平同志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是对毛泽东思想的新发展和新贡献。  相似文献   

9.
推翻清王朝 ,创建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激励着中国先进知识分子走上探索现代化道路的艰难之旅 ,历经救国、维新、学习资产阶级先进国家振兴中国实业等迂回反复漫长的过程。经过五四运动的洗礼 ,中国马克思主义者终于摆脱“西化”道路模式的羁绊 ,作出了正确的选择  相似文献   

10.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现代化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现代农业要从我国的实际出发,从我国的自然资源禀赋和经济条件出发,学习西方发达国家适合我国的经验,加大对农业的补贴,重视农业科技的研究和推广,逐步实现农业的专业化、规模化、现代化经营模式。  相似文献   

11.
黄瑶 《唐山学院学报》2023,36(5):59-63,101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经过长期探索而形成的一条有别于西方式现代化的新路,独具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相较于西方式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具有五大显著优势: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支撑、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指导、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绿色发展的永续保障。与此同时,中国式现代化打破了"现代化=西方化"的迷思,超越了西方式现代化的局限,证实了"中国威胁论"的荒谬,昭示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强大真理性,具有深刻的世界意义。  相似文献   

12.
于丽艳  陈俭 《唐山学院学报》2023,36(5):52-58,108
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是中华民族乃至人类发展之伟大创造,有其深刻的历史、理论与实践逻辑:其历史逻辑形成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接续现代化奋斗的历史选择之中,理论逻辑蕴涵在对马克思主义现代化思想的承继和发展以及对西方现代化理论的批判与超越之中,实践逻辑体现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变革社会的伟大实践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之中。该道路将三者统一于自身,使其既有内在机理,亦不乏"文明经络",从而开辟了人类文明新形态。  相似文献   

13.
教育发展观的批判与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教育理论目前所流行的五种教育发展观,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对其他学科概念、观点的简单移植及教育发展单向论、欧州中心主义的倾向。对此,必须从教育历史发展的角度不仅去研究各个民族和国家的教育发展道路,还应从各个民族和国家教育发展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去把握作为整体的世界教育发展的历程,才能得出正确的教育发展观。  相似文献   

14.
对中国式现代化展开历史唯物主义叙事,首先,要在世界历史的总体进程与现实背景中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生成与时代方位,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下的“世界历史”构成了认识中国式现代化“从何处来,又向何处去”的理论视野;其次,要在现实的群众主体及其历史创造中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主体与价值旨向,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下的“人民群众”构成了认识中国式现代化“依靠谁,又为了谁”的理论基础;再次,要在社会历史客观规律与人类主体能动选择的辩证统一中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必然与中国特色,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下的“客观规律”与“能动选择”构成了认识中国式现代化“为何正确,又有何特色”的理论原则。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动实践,充分彰显了历史唯物主义的真理性与价值性,创造了历史唯物主义的中国逻辑。  相似文献   

15.
旅游产业现代化路径设计是旅游产业现代化的指向性保证,是旅游产业现代化的过程控制与协调的依据,是旅游产业现代化的效果评价的标准。旅游产业现代化的实现,主要通过完善旅游市场机制,推进产权改革,加强国际竞争能力,推进产业增长方式升级,优化行业结构来实现。旅游产业现代化分三步走战略:起步阶段,加速阶段,飞跃阶段。起步阶段的管理要点是:完善产业的市场价格机制、市场竞争机制,调整产业价值观念和态度期望;加速阶段的管理要点是:提高产业内企业的研发能力、管理能力,改进优化生产、管理、营销技术;飞跃阶段的管理要点是:优化产业增长机理,实现产业增长方式的全面升级。  相似文献   

16.
韩国的现代化发展经历了开始、高潮和平稳三个阶段,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和教训,针对我国现代化发展的问题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本文从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政府和企业的关系、出口贸易和国际市场的关系、生产和科研的关系等四个方面总结出了韩国现代化发展历程对中国现代化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文章从上世纪80年代的诗歌理论语境出发,论述了“上因派”诗歌观念的合理性,在此基础上深入探讨了其诗学观念对实现传统诗学的现代转换、实现西方诗学的本土化转换的现实性意义。突出了上园派诗学观念的历史价值。  相似文献   

18.
毛泽东在20世纪40年代对中国现代化模式进行了积极探索,提出了中国现代化发展战略构想:现代化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现代化必须是全方位的现代化,即经济现代化、政治现代化、文化现代化以及人的自身现代化。今天重温毛泽东在20世纪40年代提出的现代化的构想,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仍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现代性"问题是当今理论界的热点问题之一。从理论层面上说,它是促使理论转型、换代的一个拐点,从现实层面上说,它促成了现实世界的深刻变化,对我国的现代化道路更是有着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大学之于高新知识生产及其生产力转化、知识创新型人才及其高新技术研发人才的培养具有引领性、主导性、基础性及由此带来的垄断性,决定了大学已经成为国家经济起飞、社会进步及其稳定、持续发展不可或缺的具有动力价值的生产力要素。在国家现代化及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中,我们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对高新知识和高新技术及其创新具有决定性的高等教育承担者大学及其治理能力的率先现代化,大学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必须通过大学领导力提升这一途径。在讨论"大学治理能力现代化何以如此重要"及厘清"大学领导力与大学治理能力的关系"基础上,从"思想力""组织力""决策力""制度力""资源力""文化力"及"校长力"7个方面构建并解读了大学领导力要素模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