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魏笑 《文化学刊》2023,(8):244-247
刘勰指出“贵古贱今”“崇己抑人”“信伪迷真”等原因会导致文学评论产生偏差,而其“六观说”能够较全面客观地评价作品。以刘勰《文心雕龙》“六观说”为视角,从位体、置辞、通变、奇正、事义和宫商六个方面,对诗圣杜甫的诗作《同诸公登慈恩寺塔》进行评议,探究杜甫诗歌蕴含的忧国忧民思想,以及沉郁顿挫的诗风。以“六观说”为视角评议诗作,对于深入理解杜甫沉郁顿挫的诗歌创作风格以及刘勰的“六观说”在文学评论中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扬雄与刘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扬雄与刘勰方铭一刘勰《文心雕龙》,论及扬雄及其作品处,凡约四十余数,几乎涉及扬雄的所有重要作品。对这些作品的成就,刘勰给予了客观而公允的评价,如《杂文》曰:“扬雄覃思文阁,业深综述,碎文琐语,肇为连珠,其辞虽小,而明润矣。”又说:“扬雄《解嘲》,杂以...  相似文献   

3.
六朝文学的发展和“风骨”论的文化意蕴张少康“风骨”论是六朝时期文学理论批评中所提出的一个十分著名的文学理论批评标准。它首先由刘勰提出,后来钟嵘又有所发展。《文心雕龙》中的风骨论是历来研究者所特别重视的,它也确实是刘勰文学理论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  相似文献   

4.
作为我国古代最为著名的文学理论著作和诗学研究著作,刘勰的《文心雕龙》充分体现了中国文学的叙事传统,通过对文学流派、文学题材的发展脉络的梳理展现了其独特的文学发展史观。《文心雕龙》完善了中国诗学的载道、言志理论的叙事抒情观,与西方诗学传统中重视"摹仿"与"再现"的观念形成了鲜明对比。  相似文献   

5.
《文心雕龙》书名是刘勰文学观点的集中体现 ,它强调的是精妙的艺术构思与精美的文学语言的有机结合 ;而《文选》的选文标准“事出于沉思 ,义归乎翰藻” ,则是萧统文学观点的典型反映。其“沉思”之想与“文心”之思 ,“翰藻”之文与“雕龙”之采 ,名异而实同 ,都体现了他们注重内容与形式相结合的文学观点。《文心》所论文体 3 4种 ,《文选》3 9种 ,两书基本相同的文体选目近 2 0种。其渊源有自 ,一目了然  相似文献   

6.
《梁书》与《南史》的刘勰传对刘勰的身世、经历和文集等的记载是不同的,由此引起研究者对有关刘勰的问题有不同的观点。根据相关的历史资料,本文认为,《梁书·刘勰传》的记载是可信的,而《南史·刘勰传》对《梁书·刘勰传》所做的删减,并非是由于其“失实”,而是因为就简或存疑。因此,在对刘勰及其《文心雕龙》的研究中,《梁书·刘勰传》是弥足珍贵的历史资料。  相似文献   

7.
以刘勰《文心雕龙·风骨》篇为例,认为选择关键词与论者写作目的紧密联系;写作动机高下决定关键词选择后预期言说目标之高下。刘勰志存高远,《文心雕龙》选择49个关键词都与他的写作动机吻合。刘勰言说关键词所传达的讯息意味深长。  相似文献   

8.
《文心雕龙·时序》篇是刘勰对十代文学兴废历史的梳理总结,刘勰认为"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刘勰所谓的"世情"更多是指各个时代学术风气的发展变化,而"兴废系乎时序"强调的是文学的兴废与帝王的好恶修为密切相关,"时序"不仅仅是指时间次序,还与政事、君王有关。但流行的各种注本往往用今人的文学与社会、文学与时代的文学史观念去解读刘勰的认识,这样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对刘勰理论观点的遮蔽。  相似文献   

9.
“龙学”的学术研究在中国文艺理论批评中占据锁钥之地位,其理论价值与学术意义是中外文艺理论研究者追求的目标。然而,探索刘勰《文心雕龙》民间文艺意识的学者并不多,考论其中民间文艺生成逻辑的成果更是微乎其微。刘勰运用民间文艺资料构建出“文的世界”,无意之间也构建出“民间文艺的世界”。他在创作《文心雕龙》这部文论巨著时,以“溯根”式的原始思维方式概括文艺创作规律,涉及多种文体,潜隐着民间文艺的生成逻辑,对民间文艺体系建构具有重要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0.
周菁 《文化学刊》2013,(1):156-160
《文心雕龙》之“知音”篇是刘勰批评论方面比较集中的一个专篇,他提出的“博观”、“六观”,对读者主体性发挥作出了明确的阐释。而西方现代文学理论中的接受美学、阐释学、传播学中也都对读者的主体性有着充分的研究和认识。但却有学者提出“读者已死”。在新的文学生态环境下,读者的主体地位和作用都必须重新认识。  相似文献   

11.
刘勰认为,"知实难逢","音实难知",因而在《文心雕龙·知音》有"知音难觅"之叹。对于如何才能做到"知音可遇,文情可鉴",刘勰在《知音》中提出,批评者应努力提高自身的文学修养,端正自己的态度,客观作出评价;另外,披文入情,沿波讨源也是"文情可鉴"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2.
《文心雕龙》文体论中"释名以章义"主要采用了"音训释名"的方式,这与作者刘勰的个人经历与所处时代环境是密不可分的。本文在分类分析《文心雕龙》文体论各篇所采用的音训方式基础上,说明刘勰在音训运用上的得失,以及对后代文体训释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求实"是贯穿刘勰《文心雕龙》写作过程的基本精神之一,具体表现为其在立论、驳论过程中的实证精神,即追求文学作品的"务实弃华"。本文重在讨论刘勰在《文心雕龙》文体论部分写作过程中所体现的实证方法及这种方法对后代学者论文、作文、研究学问等所产生的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14.
《诗经》自整理成书以来,研究它的人归纳为赋、比、兴三种作法。其中比兴的问题较多,自古以来备受争议。在中国文学史上,很多学者对此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和认识,但往往各执己见,难成定论。通过阅读钱钟书与徐复观两位先生的《管锥编》和《中国文学精神》,从兴的"意味"、"兴"之物在何处以及对于刘勰《文心雕龙·比兴》的看法三个方面来分析他们对于比兴的认识。  相似文献   

15.
“析理居正,唯素心乎”是《文心雕龙·史传》篇的核心精神。史家的主观意志在历史书写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刘勰在《史传》中认为史家的历史书写应遵循“春秋笔法”的褒贬标准,坚持“务信弃奇”的书写原则。体现出他对史家内在道德品质的重视,这正是儒家道德观的体现,也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对《文心雕龙·史传》及其承载的中华传统文化的价值进行现代性考量:儒家道德观的“内圣外王”及仁德等思想,对现代学术风气及社会道德教育具有积极意义;以《文心雕龙》的日韩传播为例,在东亚儒家文化圈内,发掘以儒家思想为主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开展文化外交。同时,应该理性辩证地看待传统文化,结合现实做到取精华、去糟粕;在对外文化交流中坚定文化自信,警惕破坏因素。  相似文献   

16.
《文心雕龙》越来越受到各国中国文学研究者的重视,处于不同文化背景而采用多种视点展开研究的非汉语的成果,不仅使《文心雕龙》赢得了新的读者,而且为它的研究赋予了崭新的意义。因此,有必要从文化交流史的角度去探讨《文心雕龙》在异国传播研究的历史。 关于《文心雕龙》在日本的传播,我读过土田杏村、太田青丘、户田浩晓、兴膳宏等学者的论文,他们对《文心雕龙》传播轨迹的挖掘与描述,引起了我对历史上日本学人对中国文学理论容纳摄取倾向的思考;另外,在我读到的日本古典文学著述当中,也发现了几则上述论文未曾涉及的材料。我愿把这些材料与我的看法简述如下,以供研讨。 一 上述论文都已指出:在宇多天皇宽平年间(889—897),藤原佐世辑录的《日本国见在书目录》当中杂家部及别集部均有“文心雕龙十卷刘勰撰”的著录,这说明九世纪后半叶《文心雕龙》便已东渐日本。实际上,从都良香对《文心雕龙》的引用来看,它传入日本的时间表还应提前。  相似文献   

17.
我国齐、梁时期,产生了一部"体大而虑周"①的文学理论巨著《文心雕龙》,距今已有1500多年了。作者刘勰,据《梁书·刘勰传》的简单介绍,我们知道他是"东莞莒人",也就是现在的山东莒县。传中说:"勰早孤,笃志好学。家贫不婚娶,依沙门僧佑,与之居处,积十余年,遂博通经论。"他虽然也做过记室、东宫通事舍人等类小官,最后还是"奉敕"到定林寺参加编纂佛典精研佛学,最终出家,未几而卒。可见他的一生主要是从事读  相似文献   

18.
区域文化:研究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重要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学有地域性,这一事实似乎很早就受人注意。 《文心雕龙》称北方早出的《诗经》为“辞约而旨丰”“事信而不诞”,是质朴的“训深稽古”之作;称南方后起的《楚辞》则为“瓖诡而惠巧”,“耀艳而深华”,并将此“奇文郁起”的原因归于“楚人之多才”,多少接触到地域与文学的关系。唐代魏徵在《隋书·文学传序》中,有意比较了南北朝时期南方和北方文风的殊异: 江左宫商发越,贵于清绮;河朔词义贞刚,重乎气质。气质则理胜其词,清绮则文过其意。理深者便于时用,文华者宜于泳歌。此其南北词人得失之大较也。 他注意到了地理环境参预文学风格的形成,这一看法对后世文论家影响甚大。到法国十九世纪文学史家丹纳,则在他的《英国文学史史》引言中,明确地把地理环境与种族、时代并列,认作决定文学的三大因素。他们都把文学品种、风格的生成与地域条件挂起钩来,考察地域带给文学的影响,揭示了文学发展的某种客观真理。  相似文献   

19.
本文关注于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怎样进入二十世纪的现代学术视野 ,在具体联系二十世纪初文化学术形势及大学讲坛体派的基础上 ,确认古代文学理论批评之研究的现代展开方式 ,兼综向来有彼此对立之势的新旧文学文化体系来作辨析 ,亦兼综向来视为分异的“文选”“桐城”体派来作辨析 ,并通过比照姚永朴《文学研究法》与黄侃《文心雕龙札记》的理论思路 ,揭示出以美学哲学为基础的现代文学理念和以篇章语言学为基础的传统文学理念在现代学术发轫期的特殊关系。  相似文献   

20.
本文系统探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赋学,集中概括该时期赋学的特点,并分析阐述该时期赋学论者对赋家及其赋作品的评论与批评,文章特别对在文学批评史和赋学史上具有特殊地位和影响的刘勰《文心雕龙》《诠赋》等篇对于赋学的贡献作了高度评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