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农业土地细碎化是制约中国农业发展的最重要因素,它导致农业土地粗放型经营、农产品成本居高不下、农民增产不增收等一系列问题。土地集约化经营是相对于农业土地分散经营、粗放经营而言,它是一种更能适应现代化要求的土地经营模式,它主要是通过土地流转实现土地整合,增加对土地的资本、技术投入,以达到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增加经济效益之目的。推进农业土地集约化经营是中国农村发展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2.
农业土地细碎化是制约中国农业发展的最重要因素,它导致农业土地粗放型经营、农产品成本居高不下、农民增产不增收等一系列问题.土地集约化经营是相对于农业土地分散经营、粗放经营而言,它是一种更能适应现代化要求的土地经营模式,它主要是通过土地流转实现土地整合,增加对土地的资本、技术投入,以达到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增加经济效益之目的.推进农业土地集约化经营是中国农村发展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3.
关于山区农村耕地弃耕抛荒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伴随着民工潮的涌动,出现了山区农村大量土地弃耕抛荒现象。究其原因,与我国土地收益低及现行土地制度不尽合理、政府对农业投入不足及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偏低等因素密切相关。为此,应调整现行土地政策,加大政府对农业的投入力度,努力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从而提高农村特别是山区农村生产力和土地收益水平,避免山区农村土地的弃耕抛荒。  相似文献   

4.
肖伦  邓旭敏 《职业技术》2006,(16):96-96
一、土地利用问题的提出 我国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和快速城镇化进程中人地矛盾的加剧,令“城市土地如何有效利用”成为许多学者热切关注的问题。因而,土地集约利用成为城市土地规划的必然选择。目前,对于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内涵的界定存在两种观点:一是认为集约利用是粗放利用的对称,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是指在兼顾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前提下,通过增加对土地的投入,以达到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增加经济效益、节约用地的目的,属于经济学范畴;二是认为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不完全是经济范畴,通过增加对土地的投入,除了提高经济效益外,还要提高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即强调城市土地利用的综合效益。  相似文献   

5.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是全面协调发展战略的价值取向,是可持续发展理论的终极目标。现阶段我国土地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土地的平均化和超小规模经营已经成为提高土地经济效益和农民收入的严重障碍;土地资源紧缺与土地严重浪费的矛盾十分突出;农田基本建设需要持续不断的资金及劳动力投入与农民的两栖化矛盾等。土地制度变革过程中,应重视农民的作用;要正确看待土地制度变革中政府的行为和作用;土地制度的变革应坚持公平和效率的原则;土地制度的变革应有利于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发展。  相似文献   

6.
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这种说法似乎是天经地义的。实际上,无论在封建社会还是社会主义社会,从理性农民假说和现代产权理论的观点看,这种说法都是不科学的。对于现代农民来说,“收入”才是“命根子”。因此,破解“三农”问题,必须冲破传统土地“命根子”说的束缚,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  相似文献   

7.
加快土地流转 增加农民收入——以宁海县土地流转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地是农业发展最基本的生产资料,也是农民基本的生活保障。土地流转的主体是农民,基本前提是让农民的利益得到保障。本文通过宁海县农村土地流转实际情况说明农村土地流转可以增加农民收入,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在土地流转中抑制农民收入增加的因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8.
《济南大学学报》2005,15(3):90-90
葛金田在《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失地农民问题》一文中认为,城市的扩张会伴随着农地的征用和失地农民增加,这正是中国城市化进程的难点;土地制度是中国实现城市化和现代化的瓶颈,农民在土地被征用过程中受到的利益损害不可小觑,征地造成的无地无业农民激增已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造成农民失地失业的真正原因不是城市化进程,而是现行的征地制度。真正缺少对土地的所有权、使用权和处置权是造成失地农民问题的制度原因。要建立起能够保障农民切身利益和经营自主权的土地制度,依法建立土地流转制度,通过改善农村土地征用制度,完善征地法规,立法保护农民的财产权;要严格控制土地的非农化;农民要树立法制观念,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建立、完善农地纠纷的裁决制度。  相似文献   

9.
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新阶段,“三农”问题仍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其核心是增加农民收入。从生产力这一决定性因素来理解,由于土地的稀缺性和物质资本投入的边际收益递减问题,增加农民收入的根本途径是提高农民素质。由于农民整体上受教育程度较低、技能缺乏等原因,导致其收入增长缓慢。本文总结了贵州农民技能培训的有益经验,揭示其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创新农民技能培训机制的思路和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从农民土地产权强度视角分析中国农地制度的演变路径,可以发现:农民土地所有制制度赋予农民的土地产权强度最大,短期内绩效较好,但长期存在一定弊端;土地集体所有、统一经营制度赋予农民的土地产权强度最小,制度绩效最差;土地集体所有、家庭承包经营制度赋予农民适度的土地产权强度,制度绩效显著。未来中国农地制度改革的方向应该是逐步增加农民的土地权利,保证农民获得更加合理化的土地产权强度。  相似文献   

11.
科技兴农离不开农业科技的承受者和实践者--农户.要改变农户对农业科技投入积极性低下状况,引导农民增加农业科技投入,加快科技兴农步伐,必须进一步完善以规模经营为目的的土地流转制度,推进农业科技投入的奖罚政策,建立和完善农业科技投入的风险保险体系,培育农业科技融资新机制,健全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建立农业科技推广的法律保障.  相似文献   

12.
农民的土地使用权是模糊残缺的,也是脆弱的。要加强对农民土地使用权的保护,就要改革现有的土地出让方式,进一步明确农民的土地使用权以及其他保护措施,如完善对农民土地的征收、征用和补偿制度,建立司法审查制度,提高农民的法律权利意识等。  相似文献   

13.
朱容皋 《教师》2008,(22):12-13
农民增收是当前农村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通过农民对农村职业教育投入的博弈分析、模型分析.家庭收入对农村职业教育投入的影响,农民个人投资收益率测算,可以看出增加农村职业教育投入、培训新型农民、提升农村的人力资本量是农村职业教育比较重要的任务之一。  相似文献   

14.
农民的土地承包权与农户的土地承包经营权辨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民土地承包权是法律赋予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一种民事权利能力,而农户土地承包经营权是本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农户依承包合同生效而取得的一项具体民事权利。农民土地承包权与农户土地承包经营权不仅具有不同法律属性,而且各自具有独特之法律特征,其区别是显而易见的。同时,农民土地承包权是取得农户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法律前提。理清农民土地承包权与农户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内涵,有利于真正维护农村土地承包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15.
关于土地,我们听过很多故事。用“命根子”来形容土地曾经对农民的重要,似乎并不为过。改革开放后,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终于帮助农民实现了对土地的梦想,他们拥有了可以自己耕作和支配的土地。那些年我常常下乡,看到过农村欣欣向荣的景象。地里的庄稼随着农民劳动的投入,产量一年年增长,农民的日子也似乎越来越有了盼头。  相似文献   

16.
退耕还林是改善生态环境的重大举措,也是直接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对于退耕还林来说,首先要解决好农民的利益问题。本从土地承包经营权的视角出发,研究退耕还林过程中农民的基本权利,旨在理顺产权关系,使农民切实了解自己的利益,调动他们在生态建设中的积极性,使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齐头并进。  相似文献   

17.
美国著名农业经济学家舒尔茨曾有一个著名论断 :对影响农业经济发展的要素来说 ,土地的差异是不重要的 ,资本投入的多少是重要的 ,而素质的差异是最重要的。据测算 :美国农民教育程度指数每增加 1% ,农业劳动生产率则提高 0 .77%。据调查 :我国农民受教育的程度每增加 1年 ,平均来说 ,其收入则至少提高 15%。农民素质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制约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农民的素质影响着农民对政策、信息的理解和思想观念的转变。文化程度高的农民对党的政策接受快 ,对信息的捕捉能力强 ,对新事物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迫切要求改变闭塞的环境 ,能够…  相似文献   

18.
武川县是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交错带的核心地区。通过入户调查,我们了解了到其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现状,研究结果表明:自生态退耕以来,农村外出打工人员增加,农民收入大幅增加,农民意识得到一定提高,有超过一半的农民仍愿意继续种地,承包、转包、租用的土地使用方式共存。农业政策更有利于农民增收,生态环境没有明显改善,旱、虫灾严重;农资投入比例明显增大,农业机械化水平提高,农业技术推广普及率低。实证研究结论可为当地政府在制定农牧业科技、灾害防治规划等方面提供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19.
农业结构调整中的土地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调整农业结构是推动现代农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使我国农业尽快参与国际农业分工的主要途径。土地问题在农业结构调整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土地对农业结构调整的约束,主要是土地作为自然条件对调整的限制、现行土地政策在调整中的局限性及由农民对土地依赖心理而产生的对结构调整的限制。  相似文献   

20.
时下,社会上有一股非常大的力量,认为农民失去土地问题非常严重,认为农民失去土地已经严重危及社会的稳定和安全,认为政府应该对这个问题高度重视,还有人认为农民失去土地是社会腐败的产物.是地方政府和企业老板联合侵犯农民利益的结果。对此笔者从多角度论证了农民失地利大于弊,农民失地不等于农民失业,新农村建设与城镇化应同时并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