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不少翻译工作者都发现,汉语的词汇和句子结构经得住重复,英语如果同样重复,就显得累赘和臃肿。本文所讲的重复是广义的重复,包括①字面上接近的显性重复;②语义上隐含的重复(即非字面上的重复)。以下先讨论读者比较容易掌握的显性重复,然后讨论读者容易疏忽的隐性重复。一、译例评析:(一)显性重复例1.我们就是要有这个雄心壮志!译文1 We must have such aspiration and ambition.译文2 We must have this ambition.“雄心”与“壮志”意义重复,这在汉语中不仅是允许的,而且形成了一种对称的韵律美。但在英语中没有必要重复译为aspiration a…  相似文献   

2.
不少翻译家、语言对比专家都发现,与英语相比,汉语中含有较多的形象。汉语重实、重形象,多用具体的表现法,运用隐喻也是非常之多,在有些方面可能比英语更灵活些。汉语中的形象比比皆是:如,九牛二虎、大刀阔斧、排山倒海、惊天动地、吃大锅饭、脱钩、挂钩等。英译时可考虑以下几  相似文献   

3.
在汉语中,词语重复的现象比较普遍,在英译时如全部照译,会显得太累赘。有时可将两个重复的词语抽取出来,合译成一个英语词汇或词组。如果两个有关词语在外形上完全相同,形成了显性重复,这时译者一般比较容易想到合用词语这一技巧。但是如果两个有关词语在外形上不同,只是在语义上相同或相近,那么它们之间形成了隐性重复。这时,译者一般不容易想到提取这种形式不同、语义相同的因子,但熟悉这种翻译技巧的人则会有意识地去提取这种共同的因子,以简化译文。  相似文献   

4.
为了使译文更加流畅自如,句内关系更加清晰,有时需要在句子中添加一些在语义上不甚重要的词,这些词可称为填充词(fill-in words)。在译文中加一些虚词,即副词、连接词等,能使之读起来更加流畅,可以更好地传达原文的内容和口气,提高了译文的质量。此外,有时还可添加一些不影响总体语义的实词,如动词、名词,使译文更加畅达。以下分别介绍英译文中的虚词填充词与实词填充词。  相似文献   

5.
任何中文材料如果机械地逐字逐句译成英文,而不在翻译阶段进行必要加工,不管用词多么准确,都不能成为流畅的英文。鉴于中国与西方在文化、历史、语言习惯诸方面存在巨大的差异,为了便于外国读者理解,常需进行解释性翻译。例如,对外国人不熟悉的政治背景、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在翻译时往往要添加一些说明,补充读者不熟悉的背景知识。有时汉语出于行文习惯省去一些词语,英译时最好补上,以便于理解。以下我们分别讨论这两种情况下的翻译问题。一、译例评析:(一)对政治、文化术语的解释汉语中有不少政治术语和牵涉到文化背景知识的固定用语。中…  相似文献   

6.
一、译例评析: (一)一词双义所能达到的简练译法有时,汉语本身并没有语义上的不必要重复,但在英语中可以找到能包含汉语两层意义的词汇。选用这样的词汇可以使译文更为精练。例如,在“大力发展经济”中,“大力”与“发展”分别表示两层不同的意思,因而可译为vigorously develop/promote the economy。但如选用语气强烈的词汇,如boost/invigorate/galvanize,一个词汇可包含develop与vigorously两层意思,从而达到简化译文的效果。试看以下各例。  相似文献   

7.
拟人化,或称人格化,即把抽象事物比喻为有感觉的人,或者具有人的一些特点。这是在汉英两种语言里都存在的现象。在汉语里,这个现象比较普遍,一些非人物的机构、地域名称常被拟人化,被视为是发出动作的主体。这种现象在英语中也是存在的,但相对而言使用频率较低。因此,在汉译英时应作出适当调整,大致有以下一些办法:①有意识地将部分非人物名词转为英语的人物性名词;②如转成人物不方便,可转成与人的活动较密切的非人物名词;③不把汉语中的非人物性主语视为主语,而将其视为状语或其他成份,汉语动词则视为无主语的动词,从而在英译文中改用被动…  相似文献   

8.
由于汉英两种语言在文化和思维方式上的差异,汉译英的困难之一是如何选择确定英译的主语。文章分析了汉语无主语句产生的原因,并结合大量的实例,论述了汉译英过程中主语选择和确定的技巧,提出采取主语的挖掘、词性转换、增补、选择、套用英语特殊句型等手段来翻译汉语无主语句。  相似文献   

9.
由于汉语中有大量松散的短句,中国英语学习者往往会使用连接词and,if,which等来连接分句,但他们未必熟悉使用非连接词手段将两个分句合并在一起,从而达到语句精练的效果。两个分句之间必然是有语义联系的,这就构成了并句的语义基础。有时,可将其中一个分句转换成形容词并移到另一个分句之中起修饰作用;更多的是,将其中一个分句转换成副词并移到另一个分  相似文献   

10.
汉语的动词没有形态变化,所以从表面形式上看并列的结构较多。而英语中的动词却可以呈现不同的形态(如动词原形、动词不定式、分词等);此外,在汉译英中常出现词性转换的情况,如汉语中的动词可转为英语名词、介词等。因此,在翻译的过程中,汉语的并列结构常会不知不觉地转为不并列的结构,英译文可能失去原汉语的平衡美感。因此,译者应有意识地保持英译文中词汇形态的一致性和结构的平衡性。如出现形态不一致,可以改变英译文中词汇的词性、词形,甚至增补语义不明显的词汇,以求形态一致;如果语义上并列的词组未处在相应的结构上,译者应调整词序,使它们处在相应的结构上,这样可增强译文的平衡感和可读性。  相似文献   

11.
无主句是汉语中一种独特而又常用的句型。由于思维习惯和表达方式的差异,汉语无主句在翻译成英语时通常需要采用一定的翻译技巧,做出适当的变通,选择得体的英语表达方式。只有这样才能使其译文既忠实于原文又符合英语语言规范,从而达到"变中求信,变中求顺"之目的。  相似文献   

12.
本文所讨论的连接词语不仅包括句内的连接词,还包括句与句之间的连接手段。在汉译英中,读者使用连接词语不当的原因主要有二:①汉语与英语的连接词语有所不同;②在正式文体英语中,句子可能很长,所使用的连接词语与日常英语的连接词有所不同。基于这两个不同之处,本文探讨一般英语学习者不太熟悉的两种使用连接词语的技巧:①在大段文字中使用关联性的连接词语以增强前后部分的粘合性;②在长句或正式文体中尽可能使用较长的、正式的连接词语,以增强衔接性。  相似文献   

13.
在汉语中,状语的位置相对来说比较固定。但在英语中,状语的位置比较灵活。汉译英时应摆脱汉语结构的影响,灵活地安排状语位置,使修饰关系变得更清楚。在汉语中,特别是在法规文件中,会出现一些长句,其英译文自然也很长,也就比较容易产生状语修饰关系不清的现象。总结起来,主要有以下两种问题:①状语可能会离被修饰对象太远,从而导致读者看不清两者之间的关系;②状语本应修饰两个对象,但由于位置安排不妥,事实上只能修饰一个对象。以下介绍处理这两个问题的办法。  相似文献   

14.
汉译英中常见的衔接(cohesion)手段,除连接词外有指代照应(reference)、替代(substitution)、省略(ellipsis)。汉语很少使用连接手段,重复用词的现象比较普遍。句子看上去似乎松散混乱,概念、判断、推理不严密,句子间的逻辑联系从外表不易看出,比如,“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还怕没办法?”句子间无连接成分,好像大量动词杂沓堆上,句间关系外表上根本看不出,但句子的意思却把它们联系起来。而英语注重运用各种具体的连接手段以达到语法形式的完整,句子组织严密、流畅。在英译时,如文字较短,可使用比较轻盈灵巧的指代、省略、替代等衔接手段词…  相似文献   

15.
一、译例评析: 中文的定语一般都在被修饰词之前,而英语的定语位置则比较灵活。在汉译英的时候,如何将多个定语的关系理顺,结构摆平也是需要一定技巧的。本文介绍若干种处理办法:①将多个定语分别安置在被修饰词之前和之后,以求结构平衡。②将英语隔离的词组定语改为从句定语,以便使修饰关系更为清楚。③在后置定语特别长或结构比较复杂的情况下应考虑引入从句结构,使语法修饰  相似文献   

16.
中西思维方式的不同导致中西语言表达方式不同。英语注重形合,比较突出主语,因而英语中的绝大部分句子都必须有主语;而汉语注重意合,突出陈述的主题内容而非主语本身。正因如此",无主句"成为汉语的语言特色之一。依据主语的可寻性程度和隐藏性程度,"无主句"这一特殊语言现象又可分为相对无主句和绝对无主句。对于不同类型的汉语无主句,英译过程中需要区别对待,分类处理。  相似文献   

17.
一般对比而言,汉语句子中动词使用较多,而英语中则介词与名词使用得较多。系统地使用抽象名词是正式体英语在用词上的一个重要特点。例如,在句子He will have to pay because he didnot take action at that time.中使用了动词did not take action,但在正式语体中,则多改用名词inaction,使句子更简练:He will have to pay for his inaction at that time。在做汉译英练习时,确实有不少情  相似文献   

18.
在此介绍翻译中使用总结性词语的两种方法:①在汉语的总分结构中,前后分句往往有关联性的连接词语(如“有两件事,第一是……,第二是……”),而在英译时则不需全部译出。当英语句子较短时,更应注意简化连接词语。②如需引导大段文字,最好添加总结性的词语。  相似文献   

19.
20.
在上一讲中,我们讨论了单层次的并列平衡结构,这一次我们探讨更为复杂的多层次并列关系的译法。汉语较少使用连词,英语则通常需要用连接词来表明词与词、词组与词组以及句与句的逻辑关系。并列连词也不例外,汉语的“和”与“与”使用频率较低,而英语and的使用频率则较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