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从孤标傲世,卓尔不群,“世外仙姝”大胆追求“术石前盟”,愤世嫉俗的“咏贤才”三个方面分析《葬花辞》中的林黛玉冰清玉洁的形象。  相似文献   

2.
高彤心 《函授教育》2002,(5):108-109
本文从孤标傲世,卓尔不群,“世外仙妹”大胆追求“木石前盟”,愤世嫉俗的“咏贤才”三个方面分析《葬花辞》中的林黛玉冰清玉结的形象。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黛玉葬花出发,以秋先葬花作为比较,探究黛玉悲剧命运的根源。既补充了葬花题材溯源上研究的不充分之处,又为研究黛玉悲剧命运找到了新的切入点。经过比较与分析,黛玉命运的悲剧既是由自身性格的缺陷造成的,又和作者曹雪芹悲观的创作态度有关。黛玉的悲剧和中国古代其他的知识分子一样,都是为了理想献身,这种悲剧命运是崇高而悲壮的。  相似文献   

4.
生者安葬亡人是正常行为,但一个大活人去葬花,于今天现实而理性的年轻人而言,却似乎是既罕见又另类的令人匪夷所思的行为。首次阅读《红楼梦》中"黛玉葬花"的几处情节时,很多读者一看到这个只有黛玉才独有的行为,必然认定这绝对是曹雪芹的首创,是他塑造黛玉性格的神来之笔,殊不知,早在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芒种节举行饯花神活动就是一种民间风俗,曹雪芹以这个诗意的节日为背景,居然创造性地为我们挥洒出了一幅宝贵的艺术珍品。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中国古典诗歌翻译的三美,即音美、形美、意美的介绍和分析,从美学角度对文本《葬花辞》的三种英译本进行比较,意在指出中国古典诗歌翻译既要音美、形美,还要意美;既要形似,又要神似。  相似文献   

6.
《葬花辞》是《红楼梦》中的重要内容,是作者曹雪芹塑造林黛玉典型形象的重要环节。该诗以丰富而奇特的景象,缤纷而暗淡的画面,浓烈而忧伤的情调,展示了林黛玉复杂的内心世界与独特的性格特征。并用暮春的凋零景象展现出衰败没落的时代气氛;用对美好春光的爱怜,寄托她对理想与爱情的强烈追求;用风霜雨暴透析出她生活的险恶环境;用对落花的埋葬,彰显出她品格的高洁,宣泄出满怀愁绪与悲愤.揭示出封建社会必然崩溃的历史趋势。  相似文献   

7.
在《红楼梦》第23回和第27回中,对于落花,宝玉和黛玉分别采用"水葬"和"土葬"两种不同的方式,这样两种不同的葬花方式反映了宝黛二人不同的性格特点和思想深度。宝、黛二人不同的生活境遇和主体差异是造成二人在"葬花"问题上产生同和异的原因。从文学与文化的角度来认识宝黛二人葬花方式的异同,可以发现在他们的身上体现了那个时代的"真人"对自我与自由追求的幻灭,写出这类人"梦醒了无路可走"的历史境遇。  相似文献   

8.
黛玉葬花和宝玉祭奠是《红楼梦》中有异曲同工之妙的重要章节。在这之中,无论是文本本身还是与之相连的前后情节,都渗透着一种难以言传的悲剧氛围,寄托着作者的爱情理想与人生追求,是作者理想与现实碰撞的无奈,是“情”与“礼”冲突的感伤,是“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的实际上不可能实现”的困惑。  相似文献   

9.
《红楼梦》是我国古代小说的集大成者,然而因其色空描写也一度引起颇多争议,但《葬花诗》的艺术价值却被一致肯定。近代佛僧文学家苏曼殊以佛门的赤子之心,用比较学的方法对这部经典著作进行了批评。对《葬花诗》的英文选译,是苏曼殊对《红楼梦》海外传播的重大贡献,准确把握译文,可以挖掘出其笔下所译《葬花诗》的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10.
《归去来兮辞》是陶渊明的传世名篇,北宋文学家欧阳修对这篇作品评价甚高:“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一篇而已。”我们若穿越其田园诗清新、淳朴的狭巷,扑面而来的则是一缕中国古代飘逸、浪漫、悠游的隐士遗风,让我们寻根到一种恬淡的隐士文  相似文献   

11.
《归去来兮辞》(下面简称《归》)是我国古代“隐逸诗人之宗”陶渊明的传世名篇,北宋文学家欧阳修曾对这篇作品评价甚高:“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一篇而已。”读此诗,扑面而来的是一缕中国古代圣洁、飘逸、浪漫、悠游的隐士遗风,让我们寻根到一种恬淡的隐士文化。  相似文献   

12.
“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看来,这位靖节先生在辞官之前,还是作了一番激烈的思想斗争的。“饥冻虽切,违己交病”,他终于发现,人生的痛苦,莫过于心灵受形体的役使。于是下定决心,不怕贫穷,排除疑虑,去归隐山林。  相似文献   

13.
刘长森 《山东教育》2005,(17):47-47
《兰亭集序》是王羲之的散文名篇,它以字名世,堪称文采书艺双绝。《归去来兮辞》不仅是陶潜辞中佳制,便是放在有晋一代,也难找到堪与比肩者。欧阳修更是高度评价此文,称“两晋无文章,幸独有《归去来兮辞》一篇耳”。其受推崇由此可见一斑。  相似文献   

14.
陶渊明的辞赋名篇<归去来兮辞>一扫楚辞体中怨愤、悲伤的情调,显出了淡远潇洒的文风.欧阳修对此文推祟备至"两晋无文章,幸独有<归去来辞>一篇耳"."语言是赐予人类表达思想情感的工具"(莫里哀),我们学习这篇情文并茂的文章可以借助诵读,深刻体味作者蕴涵于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  相似文献   

15.
《归去来兮辞》是晋代陶渊明的作品,一直以来,备受推崇。在现行的高中语文教材中,它被选入了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第五册第二单元。但是这篇作品的主题引起了人们的颇多争论,对于语文教师的教学来说,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本文将结合相关的研究成果,从这首辞的文本定位、写作时间、题解以及主题思想方面进行综述,并提出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6.
《红楼梦》中的《葬花词》结尾部分: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相似文献   

17.
许渊冲先生在自身诗歌翻译实践的基础之上,借鉴前人研究成果,提出诗歌翻译"三美论"。这对中国古诗词的英译具有重大的指导作用。《葬花词》是曹雪芹在《红楼梦》中为林黛玉感叹身世遭遇而写的一篇重要作品,以其绚丽的意象、悲愤的格调、优美的文辞、铿锵的音韵传唱至今。运用"三美"理论对比赏析《红楼梦》2个经典英译本对《葬花词》的"意美""音美""形美"的传达,探讨两位译者所采取的不同翻译策略,便于论证许渊冲先生的"三美论"在中国古典诗词翻译领域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18.
以辽宁省13个市2020名新毕业师范生为被试,采用自编问卷为调查工具,对其就业现状、职业发展和生存境况进行调查,发现学历层次对其就业、任教具有一定影响;新毕业师范生表现出从教适应关键期特征;工资、住房等生存境况是影响师范毕业生农村任教稳定性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9.
《归去来兮辞》是隐逸诗人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前人推崇备至。北宋文坛领袖欧阳修曰:“两晋无文章,幸独有《归去来辞》一篇耳。”现行人教版高二册语文选人此文.下面讨论一下有关的两个问题。  相似文献   

20.
《归去来兮辞》是我国古代“隐逸诗人之宗”陶渊明的传世名篇,北宋文学家欧阳修曾对这篇作品评价甚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